动手操作,灵动学生思维

2018-10-21 10:14盛洁
数学大世界·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动手操作思维小学数学

盛洁

【摘 要】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的作用不容小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表象,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提升思维的“含金量”,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思维

吴正宪老师曾说过:“孩子们的手尖上跳跃着的是智慧,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操作。孩子们只有亲自参加活动,在动手操作中不断积累感性材料,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动手操作是人们认知活动的开始,也是开启思维、强化理解、发展智力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知识的生长处、难点处、错误处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发挥指尖智慧,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下获取知识,延伸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拓展学生的思维,让数学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立足生长处操作,激活学生思维

西方有一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和谐生长、高效生长、动态生长。因此,教师应精心研读教材,挖掘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在知识的生长处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开启高效的学习旅程。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进位)时,教师出示例题:“湖里有48只小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灰天鹅的2倍,白天鹅有多少只?”题目出示后,学生们很轻松地列出了算式:48×2。显然,这道题目如果直接让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必定会有一些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得出结论,教师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然后思考计算的方法。学生们纷纷拿出小棒投入到了动手操作中,学生们借助摆小棒,想到的算法有:①48×2可以看成2个48相加,48+48=96;②将48看成50,2个50是100,再减去4,结果是96;③40×2=80,8×2=16,80+16=96……盡管学生们想到的算法不同,但无一不是建立在旧知基础上得出的结果。有了摆小棒的直观经验,学生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就显得很容易了,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探究48×2的竖式计算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新知,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上述案例,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笔算的方法,而是先引入了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然后再让学生探索竖式计算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二、立足难点处操作,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无法适应学习发展的需要,经常出现思维短板,无法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形成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难点入手,设计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搭桥、铺路、垫底,让学生的思维在指尖上跳跃,逐步明晰知识的本质。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让学生记住各月的天数以及闰年的判断方法,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教师直接将相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无法把握知识的本质,于是教师另辟蹊径,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很多不同年份的年历。上课时,让学生拿出年历进行观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又有什么疑问,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很快便发现不管是哪一年,都有12个月,…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这7个月中每个月都有31天,而4月、6月、9月、11月这4个月有30天,这些月份的天数都是固定不变的。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有的年份的2月是29天,而有的年份的2月是28天,而且每隔4年都会重复一次呢?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入了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的相关概念,让学生学会了判定大月、小月和一个年份是不是闰年的方法,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构建。

上述案例,教师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借助不同年份的年历学习年、月、日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走向清晰,让动手操作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

三、立足错误处操作,深化学生思维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乐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发挥动手操作的作用,帮助学生辨伪存真,触及知识的本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出示练习:“将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题目出示后,学生们大多是这样计算的:8×4÷4,学生们的解题思路很明确,用原正方形的周长除以4。显然,学生们并没有能够把握题目的要领,陷入了思维定式,出现错误。此时,教师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而是让学生做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将它分成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思考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学生们经过操作后发现原先的算法是不正确的,应该先算出小正方形的边长,然后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得出最终的结果,正确的算式应该是8÷2×4=16(厘米)。经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发现错因,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性。

上述案例,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没有直接指出,而是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并找出错因,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让学生经历过程,往往比获得结果更为可贵。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动手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境界,促进思维的提升,赢得智慧而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明.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论述[J].学周刊,2018(11).

[2]朱霞.如何提高数学课堂中学生操作活动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3(24).

[3]陈文娟.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对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4).

猜你喜欢
动手操作思维小学数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