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体和组织互动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2018-10-21 18:09邸燕茹
中国高等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契约师德责任

邸燕茹

师德建设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校之间相互信任和理解的程度以及契合度。心理契约是学校与教师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约束和影响教师言行的重要因素。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教师和学校的交易、发展、关系责任三个维度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再次强调了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在2014年就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高校师德建设确定了路径。然而实践中,高校师德建设多从约束教师个体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从组织的角度研究校方应为教师提供的环境条件。实际上,教师个体和学校组织对彼此责任的感知、认同和期许存在差距,这影响着高校师德建设。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和组织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理论梳理

心理契约理论是西方组织行为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兴理论。美国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C最先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相关研究的学者认为在组织中事实上存在两种契约关系:一个是正式的、书面的经济契约;另一个是非正式的、未形成文字的心理契约,而它和经济契约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除了正式的、书面的契约之外,组织中的员工心里都会有本帐,上面记录着自己应该为所在的组织做出何种劳动以及付出的程度,还有组织应该相应地给自己多少回报。由于这种契约存在于人的内心,不是以正式的文件规定加以量化,具有内隐和无形性,因此被称为“心理契约”。

之后,陆续有中外学者将心理契约引入学校教师管理和师德建设。如河北大学田宝军认为,心理契约是一种当事人双方构成的契约关系,对于完整的心理契约研究内容而言,应包括员工的心理契约和组织的心理契约。其中,教师心理契约相对于学校组织而言,指教师对自我责任的认知和信念系统,包括教师对自己责任和学校责任的认知信念;组织心理契约则是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组织管理者或领导者对于教师和学校相互责任的认知和信念系统,包括教师对学校的责任和学校对教师的责任。华南师范大学韩明等学者研究提出,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分为学校责任和教师责任两个方面:教师责任包含交易责任、发展责任和关系责任三个维度;学校责任也包含交易责任、发展责任和关系责任三个维度。

本文通过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和相关部门管理者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梳理了教师和学校的交易责任、发展责任和关系责任三个维度的具体指标内容。

教师方面,交易责任也称岗位责任,指教师关注具体的经济利益的交互关系,如薪金、福利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教师的交易责任主要反映为教师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圆满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维护学校利益等。发展责任指教师对于更好的、长期的职业发展和维护学校长远利益的心理期待。教师的发展责任主要反映为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业务,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适应学校发展;同时关心学校,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关系责任指教师和学校建立广泛、长期的交互关系,如保障工作的长期性和维护学校形象等。教师的关系责任主要反映为教师与同事、领导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学校方面,交易责任指学校基于经济合同,为教师提供与贡献相符合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奖励;按照办学规范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发展责任指学校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为教师发展提供必备的资源,包括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激发教师潜能,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专业发展等。关系责任指学校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尊师重教,关心教师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让教师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

心理契约理论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

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师德主要依靠隐形或无形的契约发挥作用。对于高校师德建设,除了出台师德规范等制度文件外,教师个体的道德观念、价值信念也起着重要作用。师德本身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视角,师德建设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校之间相互信任和理解的程度以及契合度。如果学校只是一味地约束教师,给教师提要求,而忽略从教师的角度为其提供软硬件条件,势必会造成教师心理预期的落差,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形成师德的自我约束,不利于师德建设。因此学校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倡导“平等、自由、尊师重教”的大学精神,以德治校,建设服务型机关,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在治校理教中要多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出台的制度举措尽可能契合教师的心理预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爱岗敬业、爱校如家。

形成个体和组织双向互动的平衡关系。心理契约是学校与教师构建和谐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约束和影响教师言行的重要因素。心理契约与师德建设二者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教师与学校心理契约的一致性和契合度越高,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归属感以及信任程度就越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也越高,自然就会提升师德水平。反之,则会影响教师的师德表现。因此,学校要充分认识心理契约与高校师德建设的互动关系,时刻关注和解决高校组织与教师之间心理期望的矛盾。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将个人职业发展和价值追求融入学校发展建设中,广开言路,搭建平台,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激发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使其爱校乐教,从而形成双方平衡的良性循环。

从教师和学校的交易、发展、关系责任三个维度加强师德建设。首先,教师和学校之间构建交易责任能够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工作的積极性和主动性。交易责任体现为教师与学校具体的经济利益的交互关系,如学校提供薪金、福利待遇和良好工作条件的同时,教师作为员工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圆满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第二,教师和学校之间构建发展责任能够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发展责任体现为教师为适应职业发展要求和学校长远发展目标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并通过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学校则积极引导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创造条件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第三,教师和学校之间构建关系责任能够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稳定教师队伍,为构建交易责任和发展责任奠定基础。关系责任体现为教师和学校之间建立起来的长期的交互关系,是维护教师队伍稳定、提升教师归属感的重要方面,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通过构建关系责任,教师能够形成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学校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并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基于个体和组织互动的高校师德建设策略

高校师德建设可从组织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两方面推进。

首先,高校组织层面。

学校在推进师德建设中,要结合教师的心理需求,把握教师心理契约的岗位自主性、职业发展性、情感依附性等特点,兼顾教师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按照学校的交易责任、发展责任和关系责任,从提供制度资源保障、打通职业发展通道、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机制资源保障。首先要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高校要将师德建设工作融入教师日常管理,将师德建设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完善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不能只抓师德教育,而忽视其他方面,要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全方位、全过程抓师德建设的总体格局。二是要为教师提供必要支持。学校要为教师提供长期的工作保障以及良好的待遇,确保教师能够正常休假并拥有足够休息时间,对教师的身心健康积极关注并给予关怀,使教师可以后顾无忧地投入工作。三是形成正向激励。学校要大力评选、表彰并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对教师的贡献和业绩给予肯定及适当物质、精神奖励。设立教学质量奖、卓越奖、新秀奖等奖项,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优先晋升职称,形成激励导向。四是强化考核监督惩处硬约束。学校要严把教师进人关,严把课堂讲授关,将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好老师选拔到教师队伍中。要建立完善、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师德考核、激励、监督、惩处制度,并将师德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职务晋升之中,坚决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二是加强教育培养,积极发挥教师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校方的发展责任主要体现为尊重教师自我实现的发展需求,从帮助教师发展的角度出发,打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提供个性化科学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培养,为教师提供各种职业发展平台和机会,如科研立项、出国培训、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职务晋升等,让教师持续拥有发展的希望和为实现自我价值而积极工作的动力。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不仅能激发教师内在动力和工作热情,还能提升教师对学校师德建设、文化建设的认同感,使其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最大限度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学校要充分保障教师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教师自治组织等机构的作用,使其在为学校发展决策建言的同时,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营造和谐氛围。学校要秉承公开透明的管理原则,构建学校与教师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实现信息交换与传递,提升教师对学校政策、制度、举措的理解和认同,避免教师对学校产生猜测和主观成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激发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好为学校发展服务。还要通过党建、团建、文化建设、工会活动等,促进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同时通过加强师德宣传,选树师德标兵,充分发挥学校规章制度以外的思想引领、道德自律以及舆论氛围等校园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作用。

其次,教师个体层面。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推动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教师个体的自我约束则是提升师德的根本。基于教师方的交易责任、发展责任和关系责任,教师不仅要提升对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还要主动完善自我,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学校良好形象。

一是立足教书育人基本职责,提升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当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教师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教师工作的首要目标,个别教师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价值认同缺失,丢掉了职业的基本原则。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教育者,应承担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这是教师的职业使命,是为人师表的自我约束和职业认同。教师应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职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始终以教学为重,认真备课上课,不从事影响教育教学的兼职;敬业爱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关爱、尊重。

二是主动完善自我,提升创新能力。随着当代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教书育人的特殊职业性质对教师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技能的持续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教师基于工作的主要职责,应该不断提升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和需求,教师也应主动充实自我,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主要体现为:始终关注时事政策、教育教学、学术科研的最新发展动向,通过职业培训、论坛、讲座、自学、同行交流等途径主动充实提升自我,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和学术前沿新知,勇于创新,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关心学校发展,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管理中。

三是建立和谐关系,维护学校良好形象。教师除了教学与研究之外,还应当与领导、同事、学生建立起彼此尊重、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具体包括:致力于维系同事间与师生间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团队合作,共同成就教育与学术荣誉,协同互助;致力于共同维护校园环境的純净。自由包容、开放多元本身就是大学文化的特征,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才会带来科学的创新和学术的繁荣。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思想就会受到禁锢,大学师生就不可能积极深入地进行思考,就不可能对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深刻的审视和分析。此外,教师还应对学校各项工作和未来发展给予支持和认同,积极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维护好学校形象。

参考文献:

[1]田宝军,蒋芳.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许加明.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2015(8).

[3]朱红霞.西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以青海省化隆县K中学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契约师德责任
致良知与师德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谁的责任
责任(四)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契约精神在国企成长未央
群体认同调节下的心理契约破坏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