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2018-10-21 23:39张晖文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理念策略

张晖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成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品德与社会课又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与素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设计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新课程理念出发,对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品德与社会;策略]

一、知行合一、提升小学生道德素质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身心尚未成熟,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展,主要是帮助小学生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感,规范小学生的道德行为,为小学生更好地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发展夯实根基。与语数外等课程不同的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注重指导学生的行为。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对于新知识并非完全陌生,但又存在一定的知行矛盾,有时表现在只懂知识、不规范行为,有时又规范了行为,却不懂其中涵盖的理念。因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该关注小学生的行为特征,积极与之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接受能力的快慢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储备,规范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師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任何时期,教师的榜样魅力都不容小觑。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严于律已,以身示范,帮助学生明确知行合一的重要意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在课堂外,也应该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爱护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楷模。

(二)拓宽小学生知行合一中“知”的渠道

众所周知,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不仅来源于课堂的45分钟,更来自于自身的生活实践。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对事物的注意力集中度较低,仅靠课堂上的45分钟小学生难以掌握相关的重难点,教学成效自然甚微。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应该立足于实际情况,拓宽小学生学习的渠道,帮助小学生从玩中学,从学中提升。比如,在进行“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上网查询一些关于天灾人祸的视频、图片,组织学生观看然后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的引导小学生“同情心”的萌发,提升小学生关心他人的意识,从而教学成效显著。

二、美丑对比,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意识

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美与丑”的定义及差异,并结合日常的学习生活举例讲解,引导学生发扬美的行为,摒弃丑的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意识。比如,在进行新知识“做事要积极”的学习中,可以巧妙添加互动交流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自由发言的热情,可以鼓励学生列举做事不积极的案例。然后教师针对这些不积极的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做事不积极的危害与弊端,并借助相关的视频、音乐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理念知识生动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做事积极的重要性。另外,为丰富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可以参观博物馆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做事积极对于军事、医疗方面的重要性。并且,教师可以根据新闻时事,结合相关的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帮助小学生拓展学习的渠道,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加深小学生对于美丑的认识。

三、立足于当下,着手于未来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对于行为举止的规范程度也具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自身存在自卑、怯弱的心理,进取意识薄弱,更有甚者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不听老师话,组织纪律意识差,课后不认真复习、完成课后作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应“教育为主、批评为辅,”尊重并关爱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辅助的角色,引导小学生明确自身对于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该强化小学生是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思想,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当下,放眼于未来,为把小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奠定基础。

四、生活与学习相结合

品德与社会来源于日常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涵盖了该课程的知识。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于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基础,能够帮助小学生发散自身的道德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所谓“学习是生活的经验,生活是学习资源,”在生活中融入学科知识,以促进小学生道德品质提升为根本宗旨,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转折点,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自身的甄别与选择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道德素质。

比如,教师在进行“尊老爱幼”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丰富授课模式。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过于片面,只是一种形式,学生难以更加真实的感受尊老爱幼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回家做一件尊老爱幼的小事,并将感受分享给大家,将原本的口头号召落实于实际生活中,更加直观的帮助小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

综上所述,提升小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道德素质,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更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乃至成长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做该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为社会输送建设性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树旺.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2013.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理念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