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滑雪旅游核心区环境预警管理研究

2018-10-23 11:05王萍朱志强费郁红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预警管理

王萍 朱志强 费郁红

摘要:北京承办2022年冬奥会,给中国滑雪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而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的容量。本文借助改进的生态足迹评价模型,选择滑雪三大核心区为测评对象,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滑雪旅游环境承载容量的预警区间。未来可以通过运用高科技、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消费方式等手段有效地将滑雪旅游环境承载容量控制在合理的区间之内。

关键词:滑雪旅游;环境承载容量;核心区域;预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8)04—0001—05

2022年冬奥会和“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背景下,2017年国内滑雪场增加至703家,新增57家,增长率为8.82%,滑雪人次共计1750万人次,是2010年的2.7倍。滑雪场年产值约3976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冰雪旅游大国,2022年冬奥会后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滑雪旅游市场。然而,快速的经济发展必然会伴随着空前的自然资源的消费和损耗,而如何把握滑雪旅游产业发展阶段规律,滑雪旅游环境运行的前瞻性研究对解决2022冬奥会举办周期内滑雪旅游产业初级阶段现实与多样化、多层次消费市场需求矛盾,应对产业转型与变革,构建具有创新动力多元的智慧滑雪旅游产业生态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旅游环境预警是对偏离旅游生态环境警戒线的程度做出判断,根据偏离强弱发出不同预警信号的过程,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环境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于旅游环境预警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如Munn等总结了英国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成果,为建立预警系统奠定了基础;Edwards等以英格兰海岸旅游为例,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构建相应的预警机制;Sleeser等提出了改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替代解决方案模型,它为确定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国民经济体系的资源需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Calvo等认为详细的灾害管理计划的制定,需要将整个阶段的预警管理思想贯穿到预测和预防旅游危机事件中;梁留科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预警指数,预警结果评价系统以及预警信号模型系统;熊鹰基于生态视角对旅游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探讨,预警的主要目的是对过度扩张的重大旅游环境问题保持警惕,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樊杰在区域层次上探讨了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学术思路和总体技术流程。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虽然众多学者关注了旅游环境预警的研究,但针对冰雪旅游环境预警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更缺少在此基础上的冰雪旅游环境预警管理研究。此外,已有的预警评价模型多是针对某个旅游目的地环境过去的行为进行评价,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区域性比较研究并不完善,这导致了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旅游环境的承载状况,进而不能充分发挥有效预警。根据《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目前三大核心区(东北、西北、华北)在全国范围内提供72%的滑雪场和70%滑雪者,可见其仍然是我国滑雪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拟对我国三大核心区环境发展进行评价,结合时空维度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对实现滑雪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1优化的生态足迹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为易于操作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和计算的方法及模式,如世界银行的“国家财富”指标体系、加拿大学者与其博士生提出的“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模型、D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Cobb等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Prescott-Allen提出的“可持续性的晴雨表”模型。其中生态足迹方法自1992年提出以来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在短时期内就不同的地域空间尺度、不同的社会领域进行了模型方法的运用和实践,其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在迅速地发展和完善。生态足迹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通过衡量人类目前用来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确定,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欧洲联盟等国际机构正在将这些方法作为一项全面的环境指标纳入其可持续发展评估系统。在国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的少数学者近几年来也极为关注该方法的进展并且在不同尺度进行了尝试性实践。2015年王月敏借助生态足迹评价模型,选择3个比较有特色的滑雪场和高尔夫球场为测评对象,对景区体育旅游的承载力进行分析。2016年李玉建立了滑雪旅游承载容量的评价体系,对黑龙江亚布力、吉林北大壶、北京南山、河北万龙、新疆的丝绸之路滑雪场进行综合评价。相较于前者,本文根据滑雪资源消耗特点和在我国目前现有的雪场中,特别是大型滑雪旅游度假区幾乎都采取人工造雪的现状,增加了水资源消费账户,结合生态足迹理论将地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面积分为七大类,根据Wackernagel(1999)的方法计算我国滑雪旅游核心区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

其中,ef是人均生态足迹;EF是总体生态足迹,其实质是衡量目前消耗了多少自然资源,还有多少自然资源用于人类发展;ec是人均生态承载能力;EC反映了一个区域在不损害该区域生产力的同时有限资源的最大数量。ED为生态赤字,也就是说一个生态足迹超过其生态承载能力的国家或区域,表明该区域的发展模式相对不可持续;人口数量(N)、消费项目的类型(i)、第i种消费项目的人均消费量(ci)和年生产量(pi);人均生物生产面积(aj),均衡系数(ri)反映不同土地类型平均生物生产力差异的一个等价系数,某一生物生产区的平衡系数,除所有生物生产区的平均生物生产力外,等于全球生产区的平均生物生产力;产量系数(yj)是在不同地区某种类型土地与世界同类平均生产力的比率,这项研究中使用的产量系数和均衡系数是基于对中国生态足迹的计算(见表1)。

依据优化的生态足迹模型,本文详细调查和统计了2010—2017年度我国三大滑雪旅游核心区的旅游生态足迹计算所需资料数据。本文资料来源分为调查、基础和标准3类数据,数据包括研究时期的核心区的TM遥感影像(30m分辨率)和土地利用解译数据,以及2010—2017年研究区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这些数据分别来自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NGCC)、核心区统计信息网和统计年鉴以及所在区旅游信息港、全国滑雪场大全等相关网站,对空缺数据按相邻年度的内插法进行插补。

2我国滑雪旅游核心区环境承载容量分析

根据优化的生态足迹法,运用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计算三大滑雪旅游核心区各省份的生态足迹,结果见表2:从辖区内各省市的生态盈余(赤字)情况来看,各省市都表现为生态赤字,其中生态承载较好、生态赤字较小的省份主要有吉林、北京、青海、甘肃和宁夏。生态赤字比较严重的地区有山西和内蒙古,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滑雪旅游主要从林地生态承载力来看,大部分的省市区都有盈余,其中黑龙江、内蒙古、青海的林地生态承载能力相对较强,青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对水源的蓄积以及地表径流的调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和黑龙江的小兴安岭分别为两地提供了丰富的林地资源,与此同时退耕还林工程使得内蒙古和黑龙江的森林承载优势十分明显。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赤字最高的省份是山西和内蒙古,其每年向外输出大量的能源资源,而北京等能源消费大城市的能源生产量很小,将能源生态破坏力进行了转移。水资源的生态足迹所占比例虽然很小,但相对于各地区水资源供给能力,已经给地区带来很大的生态压力。

区域分析结果见图1和图2:2017年,华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人均生态足迹较东北和西北地区达到最大,为5.10ha,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生态承载力西北最大,为1.46ha,东北地区最小仅为0.72ha,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北区生态赤字为0.36ha,扮演着资源和能源开发与供给的角色,是滑雪旅游核心区最具潜力的地区。区域生態足迹空间分布不均,化石能源足迹依然是驱动各区域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足迹成分,同时,华北地区虽然使用了大量的生态资源,但其绝大部分生态资源是从西北地区输入的,在这种情况下,为抑制生态足迹的过快增长,要保持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水平则必须开展生态承载力调控,以有限的生物承载力支持快速滑雪旅游增长的需求,确保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滑雪旅游核心区环境承载容量警界区间分析

为实现区域滑雪旅游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综合平衡,本文利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数值大小,分析滑雪旅游环境系统稳定性的临界点,确定区域发展的警界区间。同时,以2015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的生态赤字数据为基础,结合考虑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状况和滑雪旅游资源特点,将滑雪旅游环境警界区划分为5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区在2017年处在“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17年环境预警指数(EE-WI=2)等级最低,是“重不可持续发展”,西北区可持续状况较东北和华北好(见表3、表4)。

4我国滑雪旅游核心区管理策略

结合研究区实际的环境预警状况,提出以下管理策略:

(1)增加核心区滑雪旅游度假区的生态容量。滑雪旅游是一项对于气候和地理条件要求更高的旅游项目,但随着高科技手段运用在旅游上,创造和使用可再生材料、高效利用能源,在对生态系统保护的基础上,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同时,丰富旅游承载容量研究的内容。以新疆为龙头的西北区,滑雪资源丰富,但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滑雪市场开发晚,鉴于此,该区应借助“互联网+”模式和“一带一路”建设,创新营销策略,利用地缘优势,打造滑雪旅游品牌,吸引中亚地区的国外游客,推动滑雪市场的国际化。

(2)抑制生态足迹的线性增长。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环境和目标群体的消费习惯,尤其是雪期偏短的华北区,将滑雪旅游与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地方民俗活动、大型体育赛事等相结合,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和可持续的消费,推动滑雪旅游区的四季经营模式,使滑雪旅游综合体的获利点日趋多元化,逐步建立一个节约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对全国滑雪旅游开发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划,以对容量的控制研究倒逼滑雪旅游核心区生态保护格局的形成。

(3)不同滑雪旅游区存在着个性化差异,对其环境预警区间的判断还需要区别对待,结合区域地方旅游发展特点,比较分析不同类型的滑雪旅游开发模式,促进滑雪旅游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东北区冰雪资源得天独厚,滑雪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滑雪运动历史悠久,但区域缺少总体发展规划,盲目的开发和过度的资源浪费限制了滑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未来有必要建立区域竞合组织,实现资源互补、战略合作的一体化发展格局,进行多种类、跨区域的滑雪旅游区的预警研究,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5结语

本文搭建了资源约束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滑雪旅游环境预警评估分析框架,并设计了滑雪旅游资源承载容量的警戒区间,同时在中观层次上拓展了我国滑雪旅游产业研究领域、丰富其研究内容。目前,冬奥会、“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以及“大健康”背景下,决定了我国滑雪旅游实践发展快于理论研究,因此,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边界问题显得极为紧迫,从全国目前的滑雪核心区来看,东北和西北仍旧扮演着能源和资源开发与供给的角色,生态破坏在区域之间发生了明显的转移,这种恶性循环将严重制约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因此,本研究切实发挥环境预警在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中的作用,在推动滑雪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应该对生态承载力较弱的地区实行积极的倾斜政策,推进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区域协调,这将为滑雪产业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提供策略参考,也为我国“五位一体”战略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滑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宝贵案例。

猜你喜欢
预警管理
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
探讨中小水电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
云金融视域下互联网金融商业风险分析和预警机制构建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
建筑安全事故成因与预警管理探讨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探讨
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的预警管理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研究
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