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科学活动 提升探究能力

2018-10-23 10:00杜明康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探究活动科学教学

杜明康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要想有效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开发校本实践活动非常重要。教师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学情,从活动内容、形式、域度、评价等方面进行创优设计,探索出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行实践,达到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科学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科学教学;探究活动;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0-0084-02

低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究欲望,所以科学课程的开设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契合,教师应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探究活动的作用,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环境进行开发,通过精选活动内容、创新形式、拓展域度、开放评价等方面,确保校本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校本探究活动更接地气,师生实施起来更轻松,活动效果显著,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精选活动内容,营造学习氛围

筛选活动的内容,是校本探究活动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科学教师要综合考虑低年级学生认知范围有限、求知欲望强烈、实践操作水平较低等特点,精心筛选活动,提升校本探究活动的适合度,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探究活動。

例如,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植物是“活”的吗》时,学生通过动物眨眼、跳跃、喊叫等活动知道动物是活的,但如何让学生知道植物是“活”的呢?教师精心筛选教学活动,组织种一种、说一说、圈一圈、辨一辨、排一排等活动,让学生种一颗种子,并记录种子一周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画下来。学生将黄豆、大蒜、玉米等栽种到自制的花盆中,并带到教室。在种植这些种子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种子的神奇变化。一周之后,教师给学生出示一幅图,图中有许多表现植物“活”的证据,让学生明白如何证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一朵塑料花,让学生用证据说明这朵塑料花没有生命。学生总结出塑料花不需要阳光、水、土壤,不会长大,也不会凋谢,强化了对植物生命体的认知。最后,教师把种子生长的图画打乱,让学生排一排种子生长的先后顺序,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植物的成长。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学情,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种子、塑料花切入,为学生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在良好的探究氛围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活动效果较好。

二、创新活动形式,调动积极因素

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缺少持续的热情,稳定性较差。教师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在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通过游戏、辩论、家长参与等方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热情。

例如,教学《观察一种动物》一节课时,学生观察的动物是蜗牛。教学展开之前,教师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寻找蜗牛并带到教室。教学展开后,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语、画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身上有壳,有两对触角,有一对眼睛……对蜗牛的观察,多数教师采用为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在教室观察的方式,这限制了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与学生的认知特点不符。教师可改变活动策略,充分利用学校的花园,带领学生融入自然,把蜗牛放到自己喜欢的树叶上,一边观察一边画蜗牛。接着,教师组织学生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看蜗牛有什么反应。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实验,观察蜗牛在树叶上、树枝上和地上是怎么爬行的,随时记录到活动手册上,并探究蜗牛能不能听到声音。学生通过晃动树叶、对蜗牛说话、跺脚等方式,观察蜗牛对声音的反应,由此得到答案。

这样教学,教师创新活动形式,通过猜谜语、画蜗牛、观察蜗牛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动起来,深入了解蜗牛的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

三、拓展活动域度,锻炼学科能力

科学课堂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阵地。一般的校本实践活动,学生多在校园进行。科探究学活动要求灵活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时空受限,不利于学生更大范围地接触自然、生活,挖掘潜能。因此,教师要立足课堂,拓展活动的域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切入,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认识科学、了解科学,为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这是谁的叶》一课,非常适合在室外开展活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准备了冬青叶、法国梧桐叶、银杏叶、月季叶等树叶。课堂展开后,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带着树叶找树木,引导学生在反复观察、对比中准确找到树木,掌握分辨树叶的方法。校园内的树木毕竟有限,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周围找一些树叶带到学校,汇集学生的树叶后,分给每个学生一片树叶。

这样的实践活动,拓宽了实践活动的域度,使学生的发展空间更广,既拓展了视野,又锻炼了探索能力。

四、开放活动评价,提高探索品质

校本探究活动评价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校本探究活动域度广,所以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已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发展诉求。校本探究活动评价应该是开放的,应介入多方力量,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能力、探究兴趣、创新精神等方面予以评价,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起到强化学生探索能力的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发展。

例如,《给动物建个“家”》一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发现蜗牛的更多秘密。学生要给蜗牛建一个“家”,但各方面能力不足,教师让家长参与进来,与学生一起完成活动任务。这意味着这次活动评价,应该采用开放式评价。于是教师给每一个家长发一张评价表,让家长从学生的表现、创意、耐心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将作品带到学校后,先相互交流评价,然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作品,给出专业、科学的评价。如有的学生没有用透明盒子装蜗牛,妨碍了进一步观察;有的学生装蜗牛的透明盒子太浅,蜗牛很容易爬出来;还有的学生没有为蜗牛准备食材,使探究活动缺少观察的元素……

探究活动评价的开放,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为下次出色完成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总之,科学探究活动校本化是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要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探究水平,深度开发校本教学资源,从多个角度开展科学的校本探究活动,突出科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真正融入活动之中,取得预期的效果。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探究活动科学教学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给教材“加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