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

2018-10-24 02:03孙明月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英汉成语词语

孙明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一、引言

就成语的定义而言,汉英两种语言对其的理解是基本大同小异。在汉语中,成语往往具有固定的结构,并且代表着某些历史典故,有些具有隐含意义;有的成语往往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表达含义。而在英语中,对于成语的解释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短语。但无论是哪种语言的成语,其由来都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成语反映了其民族的特有文化。但与此同时,民族间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形成了形式各异的民族文化。那么我们在翻译成语时,有一大部分难点就来于此。所以,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一方面要考虑成语的一些修辞手法,同时也要就成语的文化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考虑其文化背景,从而探索恰当的翻译策略。

二、英汉成语的相同点

虽然英汉这两种语言在语体、语言形态、语言结构以及语言习惯上都截然不同,但人类的思想情感、实践方式以及思维模式还是有些相同之处的。所以对于同一事物的表达,两种语言也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金玉良言”,其翻译为“golden saying”,“golden”的意思是“黄金般的,黄金的”,而“saying”意为“谚语,习语”,再比如,我们汉语中有“百善孝为先”,意思是人要从善,首先就要从孝顺父母开始。而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习语,“Filial piet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virtues”。另外,我们汉语经常会用“头”来代表某团体的首领或领导者,比如校长,英文的翻译就是“head master”,这就说明英语当中也会用“head”这样的成语形容领导者。再比如,“s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的汉语意思是“趁热打铁”,这些成语都说明英汉两种语言虽语系不同,但在文化中也有相同之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民族都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团体,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存在交织现象,这无形中也给我们对成语的翻译带来了“福音”。比如“象牙塔-象牙塔”这就是汉语对英语成语的借用。而英语也同样也借鉴了汉语中的一些文化,比如“mooncake”,这个词就是从我们中国的词语“月饼”翻译过来的。再比如近些年来网络语的发展使得不同语言的交融更加频繁,例如“图样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虽然是音译过来的,但成语本意并没有受到影响,这就是网络发展使得信息大众化的原因。

三、英汉成语的差异

文化的民族性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反映在文化上就会呈现不同的语言语体,也就是不同的语言形态。这一部分就英汉成语之间的差异展开论述。

首先,英汉成语之间的差异与两个民族间社会文化的不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许多词语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比如在汉语文化中,“龙”有尊贵,高贵吉祥的意思,古代的帝王为天子,坐在龙椅上为一国之王,生的孩子为龙子龙孙,我们经常说中华子孙是龙的传人。因而有“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这样的成语。而在外国文化中,“龙”有“凶恶、残忍”之意,这就是两种文化的区别。所以“乘龙快婿”这样的成语就不能翻译为“a son-inlaw like a dragon”,应译为“a handsome son-in-law”或者“a son-in-law of high rank”。另外,比如“dog”这个词,在外国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伴侣,代表着“忠诚,友好”。而我们中国经常用“狗崽子,狗腿”等等来贬低人,所以民族文化差异还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也反映在成语上。比如我们汉语中有成语“雨后春笋”,意思为新事物大量出现;而英语中则是“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这里的“mushroom”可能是指代“蘑菇”而不是“春笋”,因为在外国并没有“春笋”这样的植物。另外,中国地大物博,大部分地区位于内陆,以农业生产为主,人民在长期劳作中创造了很多与生产相关的成语,比如“风调雨顺,瓜熟蒂落,依葫芦画瓢”等等。而就英国来说,其属于岛国,四面环海,所以人们经常航海,在生活实践中也创造了很多成语,比如“trimthe sail to the wind—见风使舵”,“know the rope—熟悉内幕”等等。

四、英汉成语的翻译策略

根据上述分析的英汉成语之间的差异对比,总结了以下几种翻译策略。

第一种翻译策略就是直译。在不改变成语本身的意思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翻译。比如:“火上加油—pour oil on the flames,滴水穿石—water constantly dripping wearsholes in stone,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第二种就是意译。也就是在翻译时放弃原有的文字形象,根据喻义将成语翻译过来,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一南柯一梦,A goose killing a golden egg两袖清风—clean hands,事业之初。

第三种翻译方法就是加注释。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寓言故事,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给翻译带来一些困难,如果仅是直译或意译过来,生长在不同文化下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其具体含义,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给译文加注,也就是注释,用来解释说明成语的文化背景等等。虽然严格来讲,加注并不能称作一种翻译策略,而且会影响文章或译文整体的流畅感和美观,但是古往今来在翻译活动中,加注是一件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有助于目标读者更佳捕捉成语的含义。比如“守株待兔”,翻译为“wait for windfalls”注释为 “there is a man who wait under the tree,he hopes that a rabbit would kill itself by hitting against a tree,so he insist on his thoughts and get nothing.”

第四种翻译方法是替代法。在保留词语原意的基础上,用文化意义概念相似的词语替代原词。例如:“jackals of the same lair——一丘之貉”,等等。再如“天网恢恢,疏而不漏—the net of Heaven has large meshes”,“棋逢对手—matched in a contest”,“山穷水尽—at one‘s wits‘end”,这些成语形象生动体现了替代法的翻译特色,意合而非形合。一方面保留了词语的原意,同时也使得词语的文化内涵更佳丰富多彩。

第五种翻译方法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能将成语原意表达得更加精确,译者也可以同时采用直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来翻译成语。比如:“不见棺材不落泪—give up only at the sight of the gallows(coffins).” 在这成语中,“不落泪” 被意译成“give up(放弃)”。也就是说只有看到真相才会懂得放弃。而如果把“不落泪”翻译成“not shed tears”的话,外国读者会很难理解成语其中的含义,因此意译成“give up”会更容易理解。

五、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虽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各不不同,但人类的思维模式是类似的。思维模式基于人类语言,不同的思维和想法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正是这种文化的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才使得翻译有了用武之地。虽然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思维使两者联系在一起。如此一来,翻译也可以说是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媒介。但与此同时,在翻译活动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文化背景信息,英语和汉语中存在很多成语、习语,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描述形象生动。成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来讲,成语都是言简意赅的,表现力很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较大,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不同民族的表达也不同。所以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务必要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因素,因为文化因素影响且支配着语言,当然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地理位置、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是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只有认识到文化背景信息这一点,我们在翻译时才能跨越文化障碍,对翻译中的困难加以分析和研究,同时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保留原文的原意和文化,使读者拥有相同的文化感受,从而实现两种语言文化、内涵、语体的完美对应,发挥翻译的作用,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猜你喜欢
英汉成语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拼成语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猜成语
一枚词语一门静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