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词“酸、甜、辣”通感隐喻式的词义引申路径研究

2018-10-24 02:03任怡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通感触觉味觉

任怡菲

一、引 言

在饮食文化中,“酸、甜、苦、辣”是人所感受到的基本味道,它们的基本义都指向味觉域。一般情况下,人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各司其职,不得逾越各自的权限,但在现实表达里似乎并不是这样。由于常用词有限而意义无限,人们往往会突破常规语境的限制,在其他领域创造性地使用同一词语而使该词具有了特殊含义,推动词义的发展演变。这样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美歌甜”、“口甜心辣”、“酸言冷语”等等,这里的“酸、甜、辣”发生了移位,不再指向味觉域。所以说,人的五官并没有严格分工,它们是彼此相通的,这就是隐喻的特殊形式——通感隐喻。

二、“酸、甜、辣”词义引申路径及规律

通感是味觉词词义引申的主要原因,而从“酸、甜、辣”的词义引申中我们可以发现,其词义不拘泥于某一单纯领域,而是多角度、发散性的投射到各个复杂领域。下面本文将从“移域”角度详细分析味觉词形容词“酸”、“甜”、“辣”中存在的通感隐喻现象,并归纳其引申路径:

(一)从味觉域向嗅觉域的投射

人的口鼻相通,嗅觉与味觉紧密相连,从味觉到嗅觉的通感隐喻最为常见:

(1)一进门,一股刺鼻的酸臭味扑面而来,窗台、地下全是待发的邮件。

(2)男孩子拨开她的刘海,轻轻的吻了上去,空气里都是香甜的味道。

表味觉的“甜”、“酸”和表示气味的“香”、“臭”的组合体现了味觉与嗅觉两种感官的结合,根据语义特征分析中语义句法的双向选择性,两类词存在共同特征,当味觉词与嗅觉类词语组合时,味觉词单纯表味觉的意义被削弱,转而增加了嗅觉义,实现了跨感官的感知,当其真正转化为与之组合的词义的某一成份时,味觉词就已经彻底隐喻化了。

(二)从味觉域向触觉域的投射

(3)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

(4)大娘说:“在家呆着总觉腰酸腿疼,出来修车干活,身子倒舒坦。

味觉词“酸”可以指向触觉域,因“酸”味有时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所以被借用来表示因疲劳或疾病而引起的微痛无力、酸胀酸软的感觉,从生理上看,“骨酸、腰酸、鼻子酸”均表示肌肉酸痛或酸胀,是身体接受刺激而产生的疼痛不适感。此处没有找到“甜”的用法。

(三)从味觉域向情感域的投射

(5)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6)每当看到别人的成功,他便心里泛酸,总要私下酸上几句。

(7)两人在节目中的互动真甜。

除五官互通外,“酸”、“甜”、“辣”词义引申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味觉向情感的投射。例(5)中的“酸”意为辛酸、悲痛;例(6)中的“酸”表示嫉妒之情;例(7)中的“甜”表示幸福的感觉,三例都表示人的心理活动,指向情感域。由于每个人对味道的感知不同,无法为“酸甜苦辣”设置一个固定的标准,所以味觉词就带有了较强的主观性,其引申义多与情感相联,味觉词的引申义多与个人喜好相关,Sweetser(1990)将这称为以身喻心隐喻。由于“酸”是一种刺激性味道,闻起来刺鼻,喝起来味冲,人们对这种刺激性味道往往产生排斥感,这种强烈的味觉刺激体验从生理感知域投射到心理感知域时,会使其带上消极色彩,引申出了心理上的不快或内心的辛酸、悲痛。而“酸”的“嫉妒”义与“酸”的本义“醋”密切相关,是“吃醋”义在程度上的加深。与“酸”相反,“甜”具有的甜蜜美好的味觉体验则会给人带来愉悦、幸福的心理感受,人们在吃甜食时这种感受更为直观,所以“甜”投射到情感域时常带有积极色彩,表舒服、幸福。

(四)从味觉域向听觉域的投射

(8)工厂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你只能听人家的酸言冷语。

(9)她在晚会上高歌一曲,被隔壁厂房的小伙子夸赞人美歌甜。

(10)在他的甜言蜜语下,大青很快的相信了。

例(8)中的“酸”表示讥讽语气,使人反感、不快;例(9)中的“甜”表示“声音润泽、动听”;例(10)中的“甜”表示“讨好、奉承”。这些例句中的味觉词均投射到了听觉域,形容语气、曲调及言论。因为“酸”表刺激性味道,会给人带来不适感,而讥讽的言语同样令人难过、反感,情感体验的相似性使“酸”投射到了听觉域,且多带有消极色彩。“甜”通常表美味可口义,能给人带来美好的心理感受,但物极必反,当我们所食甜食过多时,会产生甜腻感,甚至带来生理上的不适。同样,当我们听到过于亲密、奉迎的言辞、语气时,也会感到心理不适,甚至产生生理排斥反应,比如反胃。基于身心上相同的不适感,感官得以互通,味觉“甜”可投射到听觉域,但略含贬义。

(五)从味觉域向视觉域的投射

(11)脸儿甜,话儿粘。

(12)有底滑稽堪羡处,金莲烛底话穷酸。

(13)闻得郎君倜傥俊才,何乃作儒生酸态?

在以上三例中,“酸”、“甜”向视觉域进行了移位。因为“酸”可引申为内心的不快,在古代,寒门书生迂腐的言谈举止,或其故作儒雅之态,或其穷酸潦倒之态,都同样能引起旁观者的心理上的不痛快,因而用“酸”描写书生仪态。同时,“酸”还可引申为辛酸、伤心的感觉,书生落第常会产生此感,“酸楚、悲痛”如影随形。所以“酸”与书生形象紧密相联,常见的表达为“酸秀才”。“甜”投射到视觉域一般指面容甜美,使人心理上感觉舒服、畅快的容貌,这里的“甜”可以视为“甜美”的单音化,“甜”具有了“美”的语义特征,扩大了“甜”的语义内涵,可以用来指称视觉域。

(六)从触觉域向其他感官域的投射

前面我们分析了“酸”、“甜”的通感隐喻现象,原因在于“辣”这一味觉词所表示的义域不属于味觉域,而是触觉域。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说,人的四种基本味道是“酸甜苦咸”,“辣”本不是一种味道。它本质上是舌头灼伤的痛感,所谓的酸辣、甜辣是一些更为基础的味道和通感的组合。

“辣”的义项1“刺激性气味”为本义,义项2“辣味刺激(人的感觉器官)”是由义项1引申来的,如,“这洋葱辣得他眼泪直流。”表示刺激性气体刺激了眼睛引起了某种生理反应,这里的“辣”指向触觉域。义项3“刺激性画面使人难以直视”是在义项2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这画面辣眼睛。”表示画面太丑,视觉上受到了冲击。此处的“辣眼睛”不同于义项2的“辣眼睛”,这里的“辣”是画面刺激而非气体刺激。但由于它们所引起的生理感觉上的不适感相似,“辣”由触觉域投射到了视觉域。

由于“辣”本质上是一种烈性痛感,使人感到不适,人们通过联想和比附,又使它获得了“暴躁、凶悍”的引申义,表示消极情绪或性格,实现了从触觉域向情感域的投射。但“辣”也可以表示积极性格,用来形容“性格直爽的人”,如四川人所讲的“辣妹子”,表示此人说话爽朗直接,让人痛快。“辣”产生了“直爽、坦率”的引申义,这种引申关系还存在着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人体会为了平衡辣味带来的痛苦,自动分泌内啡肽,这种类似吗啡的物质会给人带来痛快酣畅感,久而久之,人们便将酣畅感与辣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归纳出“直爽、坦率”义,从生理移位到心理,完成词义的隐喻转义。

“辣”较为独特的一点是它还可以表指称,“辣子”可以指称“厉害不好惹的人”。如:

(14)“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泼辣货”、“辣子”、“凤辣子”这里都是指“凤姐”,凤姐喜欢争强斗志,性格跋扈,无人敢惹,与“辣”在特定的视角下所表现出来了一种内在相似性,因此能够对应起来,实现了从触觉域向指称域的投射。

当“辣”对人的味觉及人体各部位的刺激过于强烈时,往往使人浑身冒汗,产生燥热、火热的感觉。而夏季高温天气出现时,常常会给人带来同样的感觉体验。此时,人们便会联想起吃“辣”的感觉,实现“辣”的隐喻转义,产生“酷热”义。

综上所说,通感隐喻中,从基本认知域到复杂认知域的投射主要是指从触觉、嗅觉、味觉到听觉和视觉的投射。触觉、味觉、嗅觉属于低级的感官,听觉和视觉属于较高级的感官。尽管通感发生在不同层次的认知域之间,但是它们都遵循着从低到高的规律。

三、对于词义通感隐喻式引申的思考

词义的扩展与人的通感具有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感官上的互通有余,我们的语言才更具有丰富性、简约性、生动性,以致人们时常用味觉词的词义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与评价,这也是各个国家、不同民族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但是同一词语,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特征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引申出不同的意义,比如,韩语中的“酸”可以用于指光线太足,从而引申出“耀眼”义,汉语中无对应用法。日语中的“甜”可以用于指一个人思维不灵敏,引申出“笨、迟钝”义,这种用法在汉语中同样没有对应表达。所以,对于词义通感隐喻式引申的研究,对于克服语际交流障碍,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通,以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修辞教学,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通感触觉味觉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天南地北,令人难忘的“鸡”致味觉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Cecilia Chiang, pioneer of Chinese cuisine
食的触觉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味觉护肤——可以品尝的美
基于“通感”理念的沉浸式幼儿玩教具研究
触觉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