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中式英语探究

2018-10-24 02:03杨喜刚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式语言英语

杨喜刚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前言

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是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在中国使用英语,这使得语言交流越来越频繁。于是出现了许多中国特色的“中式英语”。从出现伊始,中式英语引起了媒体和广大学者的关注,并从多个层面研究了这种语言现象。但是,中式英语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和重视。这对于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有不利的影响。本文试图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对中式英语进行研究,正确看待中式英语的存在与影响力,从而推动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中式英语概述

(一)中式英语的界定

学界关注中式英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是,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中式英语”的概念。起初学者们研究中式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犯这样的错误。研究视角也大多是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中式英语”被认为是“错误”和“畸形”的英语加以纠正。“中国英语”作为形式概念最早是由葛传祺(1980)提出的。李文中(1993)主张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与“中式英语”(Chinglish)加以区分,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定义。接着汪榕培、罗运芝等人有针对性地阐述和研究了“中国英语”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是整个英语世界的重要英语变体。然后从多学科和多角度认真地研究了这个问题。

中国英语定义:从葛传槼前辈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国内专家学者对中国英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李文中、张培成、汪榕培以及谢之君等。虽然他们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和看法。但是其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即“中国英语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国标准英语的变体”。较之中国英语,专家们认为:“中式英语”是“那种畸形的,混合的,非英文和中文的语言”。李文中把它描述为受母语干扰和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按照中文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不合英语语法或者使用规范或的畸形产物。

客观地说,由于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汉语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学习有负面影响。因此,在特定阶段难免会出现一种带有汉语习惯和文化印记的语言。例如,We two,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啊?)。这种英语表达经常在英语交际中使用汉语句法规则时有发生。类似的英语表达与标准英语严重偏离,被称为非正常形态的英语,称为“中国英语”。

(二)学界对中式英语的态度

如上所述,大家开始关注并研究“中式英语”,目的是为了纠正教学中的错误。中式英语是在使用英语过程中,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和习惯,随意编造的一种英语;它背离英语语言规则和文化习俗。许多研究人员对中式英文“颇有微词”。李然(2007)认为这是种问题,要加以解决。随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变化,学者们逐渐改变了对中式英语一贯的否定态度。国内研究人员对中国英语的态度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例如,陈文存(1999),邱立中、宁全新(2002)都认为中国英语或中式英语不存在,不应该也不需要它。陈小慰(2010)更是指出千万不可把(中式英语)搞笑提升到一种高度,更不变成一种虚假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种是矛盾、中立的态度。孙骊(1989),张培成(1995)认为中国英语是一个变体,但不是国家变体。此外,谢之君(1995)、林秋云(1998)客观地承认了中文英文的存在,但指出它不能与南非英文,新加坡英文和其他国家的变体相提并论。

最后一种是持相对肯定的态度。黄金祺(1988)、贾德霖(1990)、汪榕培(1991)、李文中(1993)和刘国兵(2009)提出中国英语的存在与发展已成为不容忽视的语言现象。忽视其客观存在已经对其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中国英语,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

国外学者对于中式英语的研究并不多见:根据美国的David Too(杜大卫,2007)的观点:中国英语是一种翻译错误,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尊重,有必要区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然而,德国人纪韶融(2006)认为,一些中式英语具有美感和魅力,应该受到保护。他表示“我喜欢中式英语中的幽默感,没有人希望它取代纯英语。”

三、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一)中式英语的特点

毋庸置疑,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和规模扩大,中式英语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实现。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很多新兴的中式英语,并不完全是因为使用者误用或者思维差异而出现的问题。他们有意识地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表达。例如:2015年流行的“no zuo no die”已经被美国的在线俚语词典收集。这种表达更符合年轻人追求时尚,不走异寻常路,求新求变的心理。这样的中式英语有些恶搞和谐谑的成分在里面,所以我们看待中式英语的应该更加的理性和包容。

与中文英文相比,我们认为中文英文有其独特的特点:

1.易变性(Variability)。与中国英语的相对稳定性不同,中式英语出现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随着英语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中式英语逐步消失,最终逐渐接近英语水平。因此不同的使用者甚至不同的场合对同一个词语、句子都会出现不同的解释。中式英语具有易变性。

2.创造性(Creativity)。中式英文比中国英文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汉语词汇表达了中国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例如,smilence=smile+silence(笑而不语),体现了东方人含蓄婉约的美

3.新颖性(novelty)。年轻人使用大多数新兴和流行的中式英语。他们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有活跃的思想,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他们创造出来的词汇和用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二)中式英语向中国英语的转化

前辈学者们的研究大都把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严格加以区分,甚至对立起来。其实,经过研究不难发现:两者之间并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转化。

例如:一些中国英语词汇或具有中国特色的句型逐渐被英语国家接受并被采纳为英语表达。比如The Great Wall(长城)、paper tiger(纸老虎)、one China,Two Systems(一国两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另外还有人山人海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原为中式英语,现在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中国英语。这种中式英语很容易理解,加上基本上没有重大的语法错误。逐渐被外国人接受和使用,慢慢地变成了中国英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转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与世界英语的有效“嫁接”。这有助于“嫁接”成功后中国英语优势的显现。

四、生态语言学概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蔓延全球生态危机使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理论的视角审视和分析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生态语言学在这样一个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根据Odum Barrett(2008)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斯坦福大学教授E.Haugen(1972)提出语言生态学的概念是“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将语言环境隐喻比喻为生物生态环境。

作为语言学的新兴分支,生态语言学侧重于研究语言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在生态和环境发展和解决方案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一般而言,生态语言学是在承认生态学的三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尊重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承认生物间相互的作用;(3)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不是相互隔离(Fill,2001b)。所以本文将从整体性、多样性,交互性和适应性等特点来研究中式英语,并分析其衍生,发展和消亡。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中式英语,以便更好地促进语言生态的和谐发展。

(一)多样性

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系统,语言与其他生物一样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动态特征。牛津大学对西非地区语言分布做了研究后发现:越靠近赤道,这里越有丰富多彩的语言。E.A.Smith(1998)对墨西哥北部土著族群的语言研究也表明: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形成丰富的食物链,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多样性造就了人类多样性,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

目前全世界语言的数量达到1400多种,单就英语而论就可分为: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等。这些英语在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一些差异。有些人甚至提出了新的变体,如南非英语、日语英语和中国英语。中式英语作为中国英语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英语的多样性,也让语言使用者多了选择性。根据我们上文的分析,中式英语还有新颖性和独创性。例如:shuanggui双规、chengguan城管,这样反映中国特有的制度的词汇,采用拼音的形式构词。don'train动车采用音义结合的方式构词,jiujielity(纠结)采用汉语拼音结合英语词缀构词方式,“chinsumer”(在海外的中国消费者),标准的 blending(合成)方式。Go and look!走着瞧!虽然有wait and see这样的表达,但是中国的网民还是创造了自己的英语词汇(中式英语词汇)。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语言的多样性,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尊重其存在,任其自生自灭,而不是人为的干预。

(二)互动性

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互动性是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像其他物种一样,语言与其外部环境及其内部环境有着相互依存和积极的关系。中国英语是汉语和英语两种文化在交流和不断的接触相互影响而出现的文化载体。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中形成的不可避免的过渡语或中介语(张红、张学玲,2014)。

刘国兵(2009)指出:在语言生态系统中,共核语言(如英语)和语言变体(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和各种语言变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和共存。中式英语正是在这样语言相互影响中产生出来的,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互动。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B(你行你上啊,不行别乱喷),体现了语言活动组合的魅力,也具有一定的诙谐和幽默感,2014年美国在线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就收录了这样的中式英语。现在中国愈发开放,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所以语言的接触和互动就更加的频繁和多样。

(三)整体性

整体性特征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生态系统中,所有成员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状关系,并且成员作为个体存在于这个系统中,并且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徐国辉,2009)。虽然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相似形。这也是为什么普通语言学存在的原因,普通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共性特征。在英语语言中,有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我们不能将它们完全分开。也要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英语这一语言本身。另外,我们说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就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或者一个物体的不同层面。所以我们不能割裂的看待中式英语,不然得出来的结论就会片面、不科学。

(四)适应性

自从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这种物种的进化理论。“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物种为了生存,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目前,中国英语不如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占优势。但是,随着中国英语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而变化,中国英语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慢慢变得强大,在语言生态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如今,尽管大多数使用者不接受中式英语,但正如自然界的物种经历了“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需要接受时间和环境的考验。所有物种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存在即合理。因此,我们要顺其自然,不盲目鼓励中式英语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其存在的客观性。没必要“除之而后快”。

五、结语

因此,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化,作为重要的共核英语变体,中国英语也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式英语也将随之发展。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中式英语词汇,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变化。Guanxi等等体现了中国的特色,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杨喜刚(2011)曾就中式英语词汇做过探讨:分析了中英语词汇产生和消亡的大致规律。并指出:大浪淘沙,总有些中式英语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有较强的生命力,并且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在新加坡英语和香港英语中也有不少体现当地文化和特色的“词汇”及用法。例如:don't do la。

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obal Language Monitor)从全球视角和英语语言发展角度高度评价了中式英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某种语言总是与某种文化联系在一起。新加坡英语在适应国际大环境的同时,也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出了自己的特色语言,并且引以为豪。中式英语是转化为中国英语的必由阶段,因此我们不必视此为“洪水猛兽”。在积极引导的同时,有必要持乐观的态度来对待此现象。徐昌火(2013)认为:中文英文正在走向全球化,表面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词汇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翻译。更深层次上,它反映了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加速,体现了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愿意接受并静观其变,因为语言总是在变化。

猜你喜欢
中式语言英语
语言是刀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读英语
我有我语言
酷酷英语林
美籍华人修辞的形成——解读中式签语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