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引导自主管理模式提升经济困难学生能力

2018-10-24 02:03田云辉李茜周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田云辉 李茜 周毅

昆明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一、引言

近几年来,各地政府大力开展扶贫工作,高校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与此同时,高校的学生资助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现目前,高等教育本专科阶段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极大的拓宽了资助渠道。在当前的资助体系下,绝大多数贫困生已经没有了经济方面的压力,不过他们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目前,经济困难学生仍旧存在以下问题:大多数贫困生综合能力较低、心理素质水平偏低、人际交往能力薄弱、不具备就业竞争力、不注重个人兴趣爱好培养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平困生从“经济贫困”到“能力培养”的转型,并培养贫困生成为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

二、能力贫困的定义

日常生活中对贫困的理解往往是指经济上的贫困,如由于家庭人均纯收入太低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还有精神方面的贫困以及能力方面的贫困。针对贫困理论,早在19世纪国外就已经出现了针对经济收入贫困的研究,并在很多国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主流观念。关于能力贫困,国外的阿马蒂亚·森在传统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能力”,并指出能力贫困是群体难以通过与外部环境的有效互动获得持续性的自我发展或整体发展。能力贫困的提出,加深了人们对贫困内涵的理解,改变了对贫困常规的认识,指出贫困是人们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可行能力,强调经济上的贫困只是贫困的一个方面,并且不是主要的,能力的贫困才是真正的贫困。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物质方面与非贫困生拉开差距,最可怕的是在综合素质方面拉开的差距,即自身能力贫困。

三、能力贫困在高校中的体现

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校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家庭贫困,他们无法承担求学所需要的教育费用或在承担教育费用方面有着很大的困难,不只是物质生活窘迫,甚至还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生活于精神、经济以及社会资源等交织成的多重困境之中。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贫困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不强、思考问题不完善、交际沟通能力弱、心理调适能力低以及风险意识薄弱等。

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精神以及《昆明理工大学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应遵循既扶贫又扶智,要“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鼓励、支持经济困难学生奋发图强,通过努力学习、辛勤劳动来解决生活遇到的困难。因此,在能力提升团队各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一直坚持贯彻由“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化的新型资助模式,将单一的无偿性“经济资助”模式向有偿性的“经济资助”模式转变,与此同时要将“经济资助”与“立德树人”进行有机结合,投其所需、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着力完善提高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的新型“引导-自主管理-资助”理念。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现状

从“能力贫困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提高贫困生的“可行力”来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实现自我提升,这样才可能将“经济贫困”引起的“能力贫困”降至最低,通过能力的提高来改变其贫困的生活状况。

近几年以来,我校学生获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的比例逐年降低同时经济困难学生获奖比例也逐年降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体育成绩不达标(占近40%),体育成绩要求是75分,而大多数学生体育成绩不达标的原因是体质测试不合格,还有少部分学生的早操和课外锻的炼成绩不合格。2.英语四级考试未通过,我校的学生奖励办法中规定,本科三、四、五年级学生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须达到425分及以上为评选优秀学生奖学金的重要条件之一。3.综合测评能级不达标,这部分学生主要为智育成绩优异,但在申请高额奖学金中因个人综合测评成绩较低,未能达到申请条件。根据《昆明理工大学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的规定,学生须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科研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体育比赛和技能培训等课外活动方能取得较高的综合测评成绩。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提高其获得奖学金比例,尤其是在申请高额奖学金中提高竞争力。从而以小及大,通过这部分同学在班级中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班级的学风建设,从而由学生处教育管理科负责实施开展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引导,即借助辅导员的个人特长和班主任的专业特长;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体,即形成以学生互助团体为单位的能力提升团队。建立互助提升团队,有效从智育、体育、能力三个方面稳固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五、贫困生能力提升对策

(一)加强课程管理制度,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学校通过完善相关课程的管理制度,严格考勤,抓好学生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注重体能训练,提升经济困难学生体质水平。同时,学校应完善各种体育基础设施,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条件基础。另外,合理的进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更好更全面的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增添体育锻炼的乐趣以及传承体育精神,学校还定期举行各种体育比赛,通过比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团结协作能力。

(二)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增强动手能力

鼓励贫困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动手能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部分出生在偏远农村,几乎没参加过科技竞赛活动,因而在许多科技创新、动手能力方面与非贫困生拉开加大差距。为缩小这方面的差距,学校或者学院应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基础建设,尽可能多的机会给经济困难生培养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三)基于勤工助学机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勤工助学是一种提供工勤岗位给在校学生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贫困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或假期通过工作来获得一些经济收入的助学方式。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减轻经济压力,提高的自身能力,还可以增强贫困生自信心。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内的资源,联合各用工部门有针对性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岗位,并采取招聘会的形式给予贫困生进行选择的平台;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还能使贫困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贫困生心理辅导机制

学校要成立相关机构,比如在学校层面设定心理咨询室;学院成立心理咨询点,并安排具备心理咨询能力的老师来负责心理咨询工作;班级层面在班委成员中推选心理委员。通过层层机构时刻掌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便于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里状况进行调整。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来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朝更健康方向发展,通过开展心理知识教育讲座培养经济困难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志愿活动以及感恩活动,比如敬老院陪伴老人、孤儿院探望孩子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社会责任感。

(五)提高贫困生自身软实力

1.培养、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的课程与高中阶段有着很大的区别,学习内容逐渐趋于专业化,知识的深度也有很大的增加,在大学期间,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在学业上增加自信心。

2.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由于从小生活在贫困家庭或者经历过家庭变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都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信心不强,并且在20岁左右的青年学生对人对事特别敏感,心理比较脆弱,所以一些心理调节技能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顺利圆满地度过最珍贵的大学生涯并有所作为。

3.融入集体,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许多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后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人际交流就是一大问题,在大学期间,人际交往,应该当作一门必修课,每个人都应该正视这门课程,并切身投入其中,积极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来不断的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

六、结语

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提升综合素质的体系构建方面应该着重围绕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通过各种教学管理的实施,以及对学校现有平台的完善,或者有针对性的搭建新的能力培养平台,使得经济困难学生由相对原始的“经济扶贫”模式转向“经济扶贫”+“能力扶贫”模式,只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拥有多种“可行性能力”,才能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一名具备很强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达到长远脱贫的目的。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