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效仿苏轼“以诗为词”得失谈

2018-10-24 06:04徐梦婷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黄庭坚苏轼创作

徐梦婷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以诗为词”是词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是由名列苏门的陈师道提出的,其在《后山诗话》中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作为对苏词的评价,这种说法显然带有几分贬义。女词人李清照也评价苏词:“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由此可知,“以诗为词”最早是作为批评苏词的创作而提出了,但是随着苏词创成就的提高及其在词史上地位的凸显,越来越多的人从褒奖的角度来看待“以诗为词”的创作,并出现了许多的效仿者,黄庭坚就是其中之一。黄庭坚的“以诗为词”虽然是效仿苏轼,但是又有所创新,在创作理念与创作实践上都与苏轼有所区别。然而也正是因为黄庭坚在 “以诗为词”的创作中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使得词的创作暴露出诸多的缺点。

“以诗为词”是词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个概念一般认为最早是由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提出来的,其论云:“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①从中可以看出“以诗为词”最早是作为对苏东坡词的评语而出现的,它概括了苏词的创作手法及其特色。《王直方诗话》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云:“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从中也可以看出苏词的创作体现了“以诗为词”的倾向,并且苏轼在理论上也明确提出诗词同源的观点。

在北宋时期,女词人李清照也评价过苏词。她在《词论》中写道:“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暴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非不妍丽,而终乏富贵态”。②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她认为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应当保持它的纯粹性,在题材与风格上都应该与诗有所区别,不能混淆两种文体,而苏轼的“以诗为词”恰恰跨越了这两种文体的界限,因而李清照表达了对苏词创作的不满。

即便受到批评,苏轼的词还是因为题材广泛、境界高旷、文字清新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且受到后人的追捧,这主要得益于苏轼的“以诗为词”文学主张有着重要的诗学内涵 。首先,在诗词同源的前提下,将诗歌“诗言志”的创作目的放到词的创作中,因而顺理成章地使词具备了诗歌的功能,并且接受了诗学规范。其次,诗词一脉,以诗法用作词法。词也可以像诗一样运用各种创作手法,可以描绘各种景象,可以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表情达意。苏轼本人就进行着这样的创作实践,如《与蔡景繁书》:“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凉喜,试勉继之。”再如《与陈季常书》:“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最后以诗学审美标准表述词作的风格特征,这表明词学的审美倾向已经向诗学靠近。

苏轼用“以诗为词”的方式解放了词,打破了诗词两种文体之间的界限,扩大的词的题材,深化了词的意境,提高的词的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在词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也成为后来人借鉴与效仿的对象。

“苏门四学士”中最直接延续苏轼“以诗为词”的就是黄庭坚,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在诗歌成就上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在词坛上以“诗之余事”进行词的创作。李清照将黄庭坚列入“词别是一家”的词人之中,刘熙载也说:“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由此可见黄庭坚在北宋词坛上有一定的成就与影响。

黄庭坚对苏轼“以诗为词”并非完全效仿,而是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苏轼认为词是“诗之苗裔”,而黄庭坚由于受到自己的诗学理论的影响,更加注重用诗歌的创作手法来写词,即“寓以诗人句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歧呢?主要在于黄庭坚对“以诗为词”的认识与苏轼不同,对“以诗为词”怎样进行创作也有不同的见解。

首先,对“以诗为词”的认识不同。苏轼“以诗为词”是为了提高词的地位,从而带来创作实践的改变,而黄庭坚则坚持词的传统内容,注重以诗人笔法入词,从而带来诗词趋同的倾向。黄庭坚常用他的诗歌理论来指导其词的创作,强调作词需要学问。他曾说:“东坡道人在黄州作《卜算子》……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③黄庭坚在《小山集序》中也提到:“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士大夫传之。”他认为苏轼和晏几道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好的词作,在于他们有广博的学问,因此他特别强调学问在词的创作中的重要性。

其次,对“以诗为词”创作实践的认识不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在诗歌创作中特别重视炼句,并“寓以诗人句法”,如“点石成金”、“夺胎换骨”等,这种创作理论与实践直接影响了黄庭坚的词创作。为了标新立异,黄庭坚在词的创作中经常以生字、俚语入词。生字,不仅指那些不经常见到的字,更指那些常见却有了不同于通常意义的字。如“西邻三弄争秋月,邀勒春回。”(《采桑子·宗盟有妓能歌舞》),再如 “十年一觉扬州梦,为报时人洗眼看。”(《鹤鸽天·紫菊黄花风露寒》)。其中的“勒”字和“洗”字,都有不同于寻常的意思,读来颇有意蕴。以俚语入词,则是为了达到词“以俗为雅”的目的,打破固有的陈词滥调,以产生新鲜之感。如“见来两个宁宁地,眼厮打过如拳踢”(《鼓笛令·见来两个宁宁地》),“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悻、斗顿惩少喜多慎”(《少年心·对景惹起愁闷》),“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两同心·秋水遥岑》)等等。

“以诗为词”作为一个命题,虽然有苏轼的革新与推崇,但它自产生以来一直有争议。一方的观点认为这是词坛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它的出现,将词从“词为艳科”的泥淖中解救出来,使之同诗歌一样,可以抒情言志。另一方的观点则认为诗与词作为两种不同的文体,不能混用,诗的格律会遭到破坏,它们之间的界限不能被打破。综合两方的观点来看,“以诗为词”是得失并存的。对于黄庭坚的“以诗为词”更是存在着褒奖与批评共存的情况。

晃补之说:“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④清代陈廷悼认为:“黄之视秦,奚啻碔砆之与美玉,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非独不及秦(观)、苏轼,亦去者卿(柳永)远甚。”又说“词贵缠绵,贵忠爱,贵沉郁。黄之鄙俚者无论矣,即以其高者而论,亦不过倔强中见姿态耳。”⑤对黄庭坚词的批评都认为他的“以诗为词”鄙俚俗气,绝非本色当行。黄庭坚的作词虽然紧跟苏轼的步伐,并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黄庭坚对待词体的态度亦不十分严肃,以诗法入词,倾向于把诗词二体合流,把五七言诗的特点完全带到了词的创作中。他作词只是无聊之时的排遣,在贬谪之后更是如此,因此所作词缺乏词应有的韵味。如“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料吹雨,醉里替花倒着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鹧鸪天》)。⑥这是黄庭坚在贬谪时所作的一首词,从词中可以看出他拥有对抗困境的无限力量,自身的意志战胜了现实的悲哀,词人内心有无限的情感,但却未能将这种情感移入词中,词的情感冲击力不足,因而情韵浅薄,缺少韵味。苏轼的贬谪词,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⑦苏轼贬谪黄州,深感孤独寂寞,便作词排遣心中苦闷。诗中“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都是引人伤心的事物,词人将自己的心境寄托在这些意象上,主体的感受和外在环境融为一体,韵味十足。最后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更是将内心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用看似抛却悲伤的方法表达着自己的悲伤,使人不免伤感。苏词多为佳作的原因正在于此。而黄庭坚与苏轼相比,未能将情投掷在词的创作中而侧重于表现自己的心性。

其次,在创作上将诗的创作手法与特点带入到词的创作中,但未考虑到词与音乐有着紧密的关系。诗歌的审美已经可以通过内容、情感、字法、句法、格律等体现出来,而词的审美意境却多由其情感和意境表现出来,词的美还由文字和音乐的组合而来。如:“一叶扁舟卷画帘。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浣溪沙》)⑧词中用了“扁舟”、“猿”、“砚”、“鹿”、“帆”、“杜鹃”等意象,其中“砚”是一种人文意象,难以引发一种自然之意兴,故在词中极少出现。而黄庭坚此词中亦消解了“猿”和“杜鹃”原本的悲哀之意,反而增添了洒落适意之情。“老妻学饮伴清谈,人传诗句满江南”两句,直接叙述,缺少蕴藉,破坏了词的整体意境。

“以诗为词”是词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苏轼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对于词的诗化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诗为词”也因为苏词的成就而受到追捧,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便是其中一个。他效仿苏轼的“以诗为词”,但是在对词的理解,对词的创作实践又与苏轼有着极大的不同。因为在诗歌创作上有所成就,黄庭坚将诗的创作手法带入到词的创作中,虽然有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着缺少词的内涵、意蕴、风格等弊病。

注释

①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8.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③黄庭坚.黄先生大全文集[C].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④赵德麟.侯鲭录·引晁补之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2.

⑤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⑥黄庭坚,著.马兴荣,祝振玉,校注.山谷词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⑦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词集[A]//《苏轼全集校注》第九册[C].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2010.

⑧黄庭坚,著.马兴荣,祝振玉,校注.山谷词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黄庭坚苏轼创作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一墙之隔》创作谈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创作随笔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