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诺奖,日本媒体为啥不兴奋

2018-10-24 06:21沐兰
财经天下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诺贝尔奖癌症教授

沐兰

10月伊始,诺贝尔奖开始公布一年一度的各奖项获奖名单。生理学和医学奖率先开奖,今年的获奖者中又有一位日本人——京都大学的特别教授本庶佑先生。至此,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奖人数累计27位,而21世纪以来每年一位的频率更是让世人震惊。

9月底我刚和一位朋友在东京小聚。他所在的公司每年发布引文桂冠奖(Clarivate Citation Laureates), 专门预测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未来得主。他这次来东京出差就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的获奖名单。他大为惊叹地跟我说:“我在好多地方宣布过获奖名单,名单里也包括了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但是日本的媒体真的是最冷静的。太冷静了!”这位朋友反复说了好多遍“冷静”,可见他是真的被震撼到了:“一般来说,只要宣布获奖名单有本国科学家,媒体都会很激动很兴奋。可是日本媒体从始至终都是客观冷静、逻辑严密地提问,对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提出各种专业性的问题,简直像在审核我们的评奖结果!”

我和朋友戏谑,大概是因为日本已经得了二十多个诺贝尔奖,所以根本不稀奇了。又或者是因为民族性格太过压抑,不愿意表示出兴奋激动?这个话题就此翻篇。没想到小聚后几天,他们今年的预测就被证实了。我这位朋友自然是格外激动,开心地说马上要再来日本开个新闻发布会。而我留意了一下日本各媒体的报道,发现它们一如我这位朋友所描述的那样冷静。从媒体的新闻标题便可见一斑。我浏览了好多页面,反正没有看到“喜获诺贝尔奖”“再创佳绩”这样的字眼,甚至连“每年一个诺贝尔奖”“日本诺贝尔获奖大盘点”“27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奖”这样的统计都没有,还不如微信朋友圈看着振奋人心。

是媒体在故作清高避而不谈吗?我仔细看了几篇深度报道,发现日本媒体的思路确实很特别——特别悲观、审慎。比如说,有一篇文章直接使用了“福音与悲鸣”这样的小标题,借本庶教授本次获奖的癌症治疗方法讨论日本医疗福利制度。福音是癌症治疗有突破性的进展,悲鸣则是这样的治疗费用高企,国民何时能真正体验到这样的科技进展呢?文章非常严谨,列举了一些新兴癌症治疗方法使用的年费用,还列举了这次本庶教授的获奖研究成果最可能帮助到的癌症病种;提出了治疗费用如此高企,如果进入医保系统虽然会造福六七种癌症患者,但间接剥夺了其他疾病患者的治疗机会这样尖锐的问题。读完之后确实觉得获奖的欣喜烟消云散,各种严峻问题摆在眼前。而另一篇报道在标题里就提到了“被歪曲的‘免疫疗法”——这个“免疫疗法”正是今年本庶教授获奖的研究成果啊。文章讲述了“免疫疗法”是最常被用来欺骗患者的概念,如今这个概念的李逵真身获奖了,难免会有更多不法分子偷换概念,用李鬼去欺骗更多患者。一篇文章读下来令人深思,觉得那一点点获奖的兴奋真是浅薄啊。

当然,如果只是一味地提出问题难免显得刻薄,媒体在文章结尾还是会讲到一些乐观积极的影响。比如,日本的在职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90%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都是在日本本国接受的教育。本庶佑教授还亲自宣布把所获约5700万日元的诺贝尔奖金全额捐赠给母校京都大学。这体现了日本教育系统的水平和质量之高,那么能不能以此来鼓励国民多生孩子、缓解日本社会“少子化”的痼病啊-——哎,乐观的背后还是要讲讲社会难题,日本媒体真是时时刻刻忧国忧民,颇得日本文化“物哀”“悲情”的真传啊。

当我们在分析为什么日本能诞生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时候,我们总是会首先想到政府的投入、学术和科研制度的完善。而我这次却深切感受到了,这样永远反思永不满足,去质疑去探索,坚持而不言改变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原因。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是容易拉动的,制度的改善也并不难效仿,但这种精神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和积累。就像刚获奖的本庶教授给后来人的忠告:stick to questions!我认为他的意思不仅是科学上的探索和好奇心,更包含了居安思危、永不停止的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正是有这样的精神驱动,所以日本的政府才可以在经济失落的二十年里,持续增加地投入科研经费,而且甘愿投入在短期看不到效果的基础科研领域。更难得的是日本的企业,即使追逐利润是企业的原始动力,也永远是全球企业里最愿意在R&D;领域投入的。历数日本的诺贝尔科学领域的获奖者,几乎每一位获奖者都有企业的大力支持,甚至有一位获奖者本身就只是在日本一家企业的研究者,而不是在大学这样的研究机构工作。再次引用本庶教授今年的话,他说自己的成功是成千上万的失败包括他人的失败换来的。可以想象,出资的政府和企业,提供研究的高校和实验室,需要给这些研究者多长久的耐心和多大的宽容,才能最终获得凤毛麟角的成功,而最终这些成功却可以造福整个人类。

诺贝尔奖本就是以基础科研领域为主,每一项获奖成果都需要长期的科学实验或实用领域的验证,许多发现和发明都是诞生二十多年后才获奖的。真正是一场“厚积薄发”的竞赛,任何取巧都没有可能。这样漫长的、看不到希望的坚持,让我对所有科研工作者心生由衷的敬意。本庶教授感谢“自己从一而终的基础研究,从来没有对研究有过一次放弃的想法。”能给科学家提供这样的支持,不管是提供资金,還是建立体制,让科学家能“从一而终”地埋头于基础研究,同样也值得人心生敬意。

国内媒体反复提到了日本政府2001年提出了“21世纪前50年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令世界惊讶的是,提出之后一年一个诺贝尔奖,目前看来应该是十拿九稳能实现目标了。我曾经对此非常怀疑。因为诺贝尔奖根本不是靠口号和集中奋斗就能实现的。且不说诺贝尔奖本身的高不可攀,就说现在科技的高度发达,早已不再是“勒紧裤腰带,造出原子弹”的时代。一向保守谨慎的日本人怎么会以政府的身份提出这样看似狂妄的口号,而且居然还实现了呢?

正是今年和预测颁发“桂冠引文奖”的朋友聊天后,我才明白过来。既然“桂冠引文奖”可以通过论文引用次数等大数据来进行预测,提出这个口号的日本文部科学省(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科技部)自然是更了解自己国家的情况,了解政府投入科研的经费在 GDP的占比,也清楚知道储备了多少优秀的科学家。就像我朋友说的,在他们的名单里还有好几位日本科学家排队等着拿诺贝尔奖呢。未来几年诺奖获得者少不了日本人。我这才明白,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也许根本不是口号,甚至不是目标,这是他们对结果的预测,对过去的付出和积累的验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经历了多年的投入和耕耘,所以日本现在正在收获。科学就是这样“一种老老实实的东西”。也许一二十年后,就是中国收获的季节。我们拭目以待。而由此我想到了一件趣事。日本民族性保守,居安思危,因此得奖了也不能大肆骄傲和狂喜。但这样的好事若不为之骄傲,岂不如衣锦夜行?所以用搜索引擎搜“日本+诺贝尔奖”,出来的自动联想是“日本+诺贝尔奖+韩国的反应”。再点击搜索结果,大量的文章都是“韩国的诺贝尔困境还没有解决吗”“韩国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吗”“日本获得诺贝尔奖韩国人会嫉妒吗”。啊哈哈哈哈,看似高冷的日本媒体也有这样傲娇的小心思,韩国人只好躺枪配合演出了。

猜你喜欢
诺贝尔奖癌症教授
放疗
中国癌症分布图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搞笑诺贝尔奖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