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

2018-10-24 11:03王凤英吴晓春
学理论·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获得感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王凤英 吴晓春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仍存在着学生获得感不强的问题。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不仅是大学生的需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更是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237-02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到浙江大学调研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阵地牢不牢。全国高校要打一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以实际行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其中谈到四个统一:讲求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理论和实际的统一、问题和方法的统一、教师和学生的统一[1]。笔者从陈宝生部长的四个统一中得到了新视角、新思路:即首先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兴趣

艺术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偏见”,而是对“学习”这项活动本身就不感兴趣。艺术学校学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与同样性质的普通大学生相比分数线要低一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学习成绩不好成了上理想大学的绊脚石,而学习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因此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可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2]。激发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是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关键。应多途径、多渠道地激发艺术院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以应对时代对新时期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提出的挑战[3]。思政课要“入耳”“入脑”“入心”,更要把所学的知识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二)缺乏纪律观念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纪律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艺术院校大学生个性张扬,在纪律、生活、学习上表现松弛、涣散。学生自我约束力差,上课迟到、早退、课上睡觉;低声交谈,看课外书、玩电子产品等现象屡见不鲜。艺术学院的学生普遍认为学好专业课才是王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他们逃课的好时机,必修课必逃,选修课选逃。其次,现在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万般宠爱下意志薄弱,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严重的惰性。艺术院校学生理性上知道怎么做人做事,感性上却难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如何在尊重艺术类学生“个性”基础上,加强“规范化”的教育模式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课堂教育忽略整体培养,忽视情感力量

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与师生情感的建立密切相关[4]。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冷冰冰的,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培养相互信赖、相互欣赏、平等沟通的情感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结合。对艺术学生进行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艺术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艺术来源于生活,它用具体的表象来传达抽象思维,再现感性的真实生活。因此,艺术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他们更加注重感性、直观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以情动人、情感化人”“施之以爱,动之以情”,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基础上,令其在学习生活中能够信任教师,得到鼓励和鞭策。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

二、增强艺术院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举措

(一)加强教师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终生喜欢、终身受益,要吸引更多优秀教师走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台,让他们把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光荣使命,终身追求。

1.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政治素养、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增智。善读书可以使教师博学多闻。博学的老师讲课有深度、有高度、有思想、以理服人,能够吸引学生,令学生信服,完成“传道”“授业”的任务;多闻的老师阅历丰富,会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情动人,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解惑”的教学目的[5]。

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七章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体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应怎样因材施教?在给美术教育系的学生上课就从一幅作品《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开始,从画面构成的纪念性入手,描绘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中国陆军总部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受降仪式。三个空间层次的组合打破以往历史画构图模式,呈现一种具有纪念碑式的恢宏画面,震撼心灵,由作品带出史实再深化至思想。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时穿插现实纪念活动、最新消息,让学生轻松习得历史知识,感恩历史先辈。其次,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社会阅历也相当重要。这样教师带着对这份事业的热情,赋予每一节课热情,就会感染身边的每一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魅力才会释放。

2.教学方法增强灵活性

艺术生从文化课成绩上就得知理论层面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认为理论太枯燥、乏味,而且艺术生多重视学习的实用性。他们学习发声方法就是為了能发出正确而悦耳的声音、学习绘画技巧就是为了能画出唯美的作品,但是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他们却感觉一时无用武之地。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我们不是要在大学的短时间内将艺术生教育成“圣人”,而是要在这几年中,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同并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并以艺术为载体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认同”,而不是“灌输”。方法得当是取得实效的前提,为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逐步探索出富有特色的、与艺术相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通过各种形式教学方法,将教育教学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与情感艺术相结合、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学生思想的正确取向

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中在教师必要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生又怎么样与之统一呢。陈宝生部长在哈尔滨师范大学讲话中提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象是人,重点是思,方向是政,载体是课”[6],为高校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新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首先强调思想性。上海交通大学施索华教授曾经说过,大学就是加油站,每一位学生都是来加油的,无论你是路虎、大众、三轮车、自行车,每一个人来的目的就是加油。要做一位思想的行动者,明确目的才有动力,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贡献我们的力量。

由此,对于个性强烈、内心脆弱的艺术生,任何强制约束的外在管理都不能成为其转变个性的动力,情感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才最适合艺术系学生。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多进行情感交流而达到思想沟通,将教育方式“艺术化”。

首先,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究招数。因材施教是非常著名的教学原则。朱熹《论语集注》引程颐说:“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要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学,使各尽其才,发挥人才的作用,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转换观念,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是要与学生一起成长,做他们的伙伴,做灵魂的导师。尊重他们,接近他们,走进他们。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平等是靠尊重来实现的。

三、结语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不仅是大学生的需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更是关乎中国梦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方式的特殊性以及教育者群体的特殊性,使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处于教育难、管理难、成果检验难的尴尬境地,因此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我们更进一步地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宝生.浙江大学调研——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EB/OL].[2016-12-0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

[2]王军.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9).

[3]吴晓春.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6).

[4]王香.歷史教学,主体为先[J].科学大众,2011(9).

[5]孙华玉.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的途径[C].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2013.

[6]中国教育的坚强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述评·高校思政篇[N].中国教育报,2017-10-21.

猜你喜欢
获得感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提高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国艺术院校巡礼(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