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2018-10-24 11:03李育梅
学理论·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李育梅

摘 要:“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时代,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整合互联网优势,更好地发挥思想教育、政治引领、价值引导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常新常在,充满吸引力和感召力。

關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249-02

当前,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对于“网生代”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台,提供了新思路,营造了新氛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此为契机,因势而新,用“互联网+”思维来开展工作,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换发新活力。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的机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互联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得益于互联网发展的丰硕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迎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新机遇。

首先,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共享性和海量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绝大多数网络资源都是开放的和共享的,受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搜集所需信息。另外,在浩瀚的互联网世界,存在着海量的信息资源。既有对时事新闻的深度点评,也有对社会热点的精彩剖析;既有经久不衰的经典文献,也有当代学者新出炉的评论文章;既有直面现实的纪实性素材,也有温暖人心的正能量故事。网络资源丰富而鲜活,全面而充实,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素材。

其次,网络交往的平等性、虚拟性和交互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在互联网的交往中,个体都可以是无标签的主体,在网络上通过身份的隐匿自由地发表言论,交流思想,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这一特质,通过网络新媒体,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价值取向和行动逻辑,并将其作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素材。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一对一地与大学生进行良性互动,了解学生心理,增进互相之间的感情。

另外,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和低成本,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受时空限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囿于传统的课堂、班会或学生宿舍。微信上的有感而发,微博上的转发或评论,微信公众平台上精心策划的推文等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现。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一个信息端口,可非常方便地链接到任何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个人。信息的交换可简便地完成。“‘互联网+时代,网络调查低成本、速度快、隐匿性好,信息的收集、数据的存储和处理变得简单快捷,教育者不仅可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分析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全数据的分析方法,对所有样本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2]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背景下同样面临着挑战。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被弱化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政课老师是教育主体,课堂是主要的教育载体。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主体的权威性被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再拥有权威的信息优势,甚至有时会陷入层出不穷的质疑之中,思想政治工作话语的权威性受到了重大冲击。”[3]一方面,在网络信息获取及新媒体的掌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权威被弱化。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熟练程度往往超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大学生还可获取非常广泛的数据,从而保持了相对宽广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被模糊。微信、微博、知乎、BBS等新媒体逐渐取代了原本的教育载体,这些新媒体上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层出不穷。而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互联网打交道,他们可以接触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式各样的学习资料。网络上精品课程、视频或文章在某种意义上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正确性被冲击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人都掌握了特定范围内的网络话语权。只要通过手机或者PC客户端,便可自由地发表、搜索或接收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特点导致不同价值取向、立场或目的的观点的碰撞。互联网的虚拟性的特点使得部分网民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位,社会责任意识被忽视。一些自媒体平台或者个人,热衷于通过输出与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符的思想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一些价值观扭曲、政治导向错误的网络文章经过精心包装,并以深度剖析,真相还原等外衣在网络上传播。个别网络直播平台审查不力,导致网络上低级庸俗的垃圾视频泛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对于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言论的影响,严重削弱思想教育的效果。这对思想教育工作者传达的教育观点的正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冲击。

(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效性被质疑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法对教育目的的解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以上观点是统一的,其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时代使命,事关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然而,网络上却时常出现一些极端的错误观点。部分网民以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进行狭隘的解读,不仅歪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还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

面对“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为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健全教育教学体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合理的工作机制,顺应新形势变化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和激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考核及评价机制大多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讲,结课后学校的评”,对于课堂以外的鼓励和支持有待完善。在当下,要真正做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线下线上双模式,把互联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就必须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评价体制。例如,对于在网络新媒体上及时发声,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自发录制的教育小视频,或者对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线上答疑等等利用新媒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工作者进行合理的奖励。探索长效的“第二课堂”激励和评价机制,是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网络新媒体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和保障。

(二)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的转变。”[5]优化教育内容和形式是一门艺术,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顺应学生心理,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多下功夫,对于学生的感官教化、思维养成以及行为引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内容上,要立足学生需求,注重思想性与系统性,时代性与前瞻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坚决避免完成任务式的敷衍了事或不负责任地照本宣科。在形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工作。浙江大学一博弈论教师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在课堂上通过“一边发微信红包一边上课”的形式讲解博弈论,既通俗易懂,也未偏离教学轨道,深受学生追捧。原本消极被动的课堂,变得活了起来,学生也开始转被动接收为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为鉴,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文本、图片、视频、音乐、动图、表情包等元素融入教育教学之中,要巧于利用网络语言进行话语表述,要敢于对网络上与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符的错误言论及时回击,有力评判。

(三)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有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放下身段,以“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双向互动,创新教育”的新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限于传统的课堂上或单纯的说教上,而是通过多渠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形成合力。其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把实际行动与思想教育统一起来。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生活作风和价值观念出了问题,那么其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会大打折扣。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协同交流,消除距离感和抵触感。线上交流可以获取学生当面不愿说,说不出的想法,线下的面对面交流可以增进与学生的关系。无论是高校思课教师、辅导员还是班主任,进行实地走访,当面交流是有效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效途径。其三,还可以通过“微传播”的创新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载体上,可通过微信(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新媒体傳播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在形式上,可不拘泥于长篇大论,对价值导向错误的行为言论进行精彩的微评论。在内容上,可通过小道理对大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式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冯淑萍.“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7(8):113.

[3]赵翠玲.自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权的困境及出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69.

[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3.

[5]赵庆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4):69-70.

猜你喜欢
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永续债券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