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二十八

2018-10-24 06:18
月读 2018年10期
关键词:知府百姓苏州

况钟(1383—1442),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明史》卷一六一有专传。况钟初为书吏,因才华卓著,受到礼部尚书吕震的赏识,被任命为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升任礼部仪制司郎中。宣德五年(1430),四十八岁的况钟迎来了他仕途上的一个转折点——出任苏州知府。在苏州任内,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除奸革弊,为民办事,深得苏州百姓的赞誉和爱戴,苏州百姓将其视为“青天”,称他为“况青天”。况钟任苏州知府长达十三年之久,他死后,百姓悲痛不已,并立祠加以纪念。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曾为苏州况公祠撰写楹联云:“姓字播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明史》则赞誉他“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况钟:深受百姓爱戴的“况青天”

中国古代对那些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往往冠以“青天”的称号,中国历史上有三大“青天”,分别是北宋的包拯“包青天”、明代的况钟“况青天”以及明代的海瑞“海青天”。本期讲述的是况钟“况青天”的事迹。

从年轻书吏到朝廷大员

况钟,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生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关于况钟的家世,他本人在《示诸子诗》中说:“吾家诗书胄,况坊名阀阅。奈何遭元季,群盗肆猖獗。阖门殒锋镝,惟父脱虎穴。赖彼黃氏泽,鞠养不令绝。”原来,况钟的祖上是一个士大夫之家,但到了他祖父况渊晚年的时候,遭遇战乱,全家被杀,只留下一个孤儿,就是况钟的父亲况仲谦。因年幼无依,况仲谦被况渊的友人黄胜祖收养,遂改姓黄。也就是说,况钟本名黄钟,直到他近五十岁任礼部仪制司郎中时,才奏请皇帝批准,恢复了原姓。

况仲谦毕生以耕读为业,是远近闻名的乡绅。况钟从小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并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楷书、隶书,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然而,一个偶然的人事安排改变了况钟的人生

轨迹。

况钟二十四岁那年,靖安县来了一位新知县,叫俞益。他为官清正,想选用一位练达的书吏帮助自己,物色再三,没有合适的人选。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况钟,经过试用,果然合乎他的心意。于是况钟就成了一名书吏。

明初,朱元璋实行“三途并用”的政策,即通过科举考试、举荐贤才和书吏甄选来选拔人才,但朝野普遍认同科举是正途,而举荐和书吏则为偏门。但较之科举录用之人,书吏更具有实践经验,也有不少杰出吏才从中脱颖而出。

况钟做书吏,使其对典章礼仪和法律制度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加之他办事干练又稳健得体,能吃苦耐劳,从而深得俞知县的欣赏和信任。九年后,三十三岁的况钟按惯例要到京城参加吏部的考绩。临行前,俞知县给他的朋友、礼部尚书吕震写了一封信,极力称道况钟的才能。吕震与况钟交谈后,也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向明成祖朱棣推荐。明成祖对况钟也很赏识,破格提拔他为礼部仪制司主事,正六品。仪制司主要负责制定和布置一切重大典礼的仪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礼仪制度,因此仪制司的工作繁琐而复杂,稍有失误,就会遭到皇帝的指责和处分。

况钟办事谨慎,在仪制司干得有声有色。据说,宫中大殿内的一面鼓破了,礼部要行文通知地方制造一面新的,文书既要简洁,又要把要求说清楚,礼部官员几次修改都不满意。最后,况钟加了几个字,才使文书顺利过关。况钟还是一个“活档案”,这与他九年的书吏生涯不无关系。当时,一些大臣常因引用条例不当而受到皇帝的批评,因此吕震时常把况钟带在身边,以备随时咨询。由于况钟的贤能,经过考绩,将其升为礼部仪制司郎中,就是仪制司的主管官员,正五品。

从一名书吏,到朝廷大员,况钟的仕途可以说是比较顺利的,这与他一丝不苟的处事风格和独当一面的办事能力是分不开的。

外任苏州知府

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四十八岁的况钟迎来了他仕途上的又一个转折点,正是这个转折点,成就了他“况青天”的美誉。

原来,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从唐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就呈上升趋势,被称为“富庶之地”。到了两宋时期,更是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谣谚。地方富裕,给国家提供的财政也就多。从中唐开始,各代的军国费用,基本都是取自于江南。这一地区所以富裕,是因为在农业发达的基础上,商品经济也有着较快的发展。

但到了明朝初期,这一发展态势中断了,此前富裕的苏州经济极度萧条,变成“邑里潇然,生计鲜薄”的地区,苏州城东甚至残破到“荒落不可居”。一向是“纳税大户”的苏州地区,这时变成了欠税的重点地区。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经济政策。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虽然对恢复经济、安定民生做了不少工作,但他不熟悉也不赞成发展商品经济。《典故纪闻》中记录了他对大臣说的一段话:“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饶余。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这些话明白地表达了他的宗旨:是要建立一个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国家,经济政策要“厚本抑末”。他对富人打击,对商人抑制。在朱元璋统治时期,大批富户被迁到淮北、苏北等经济不发达地区。而所受打击最大的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地区。当时,这一地区商品经济最为发达,富户也最多。这些富户虽然占有大量土地,但他们多数是靠从事商业经营而发财的,著名的沈万三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在朱元璋的严厉打击下,这一地区出现了“民中人之家,大抵皆破”的局面。最后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历史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之十九”的江南地区,这时却“累岁不能如额数”。这种困境在明代初期已开始出现,到宣德年间更加严重。苏州府每年应缴的税额是大米270万石,而在宣德年间,欠税竟达大米790万石,相当于三年应缴的税额。

明宣宗是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也是“仁宣之治”局面的创造者。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他派周幹为钦差大臣,到江南调查。周幹向他报告了江南地区赋重役杂导致农民逃亡和经济凋敝的情况,并向皇帝建议减少这一地区的赋税份额,消除地方官员的弊政。为此,明宣宗派周忱巡抚南直隶,要求中央各部、院大臣在属官中推荐“廉能有为”“才堪牧民”者,出任苏州、松江、常州、武昌等九个“雄剧地”的知府,所谓“雄剧地”,就是政务、赋税、治安等问题比较复杂的地方。而这九府中,又以苏州府最为重要且最难治理,这里贪官污吏作恶,百姓流离失所,欠税越来越多。谁能胜任苏州知府一职呢?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以及内阁首辅杨士奇都推荐况钟,认为他素有干练之称,能够胜任此职。

于是,况钟离开朝廷,外任苏州知府。

九个知府上任时,明宣宗为他们践行,并告诫说:你们要“察其休戚,均其徭役,兴利除弊,一顺民情。毋徒玩愒,毋事苟简,毋为权势所劫,毋为奸吏所欺。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就提人解京”。可以说给了他们很大的权力。

在苏州府上的政绩

从宣德五年,况钟到苏州上任,一直到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况钟病故,他任苏州知府长达十三年之久。在苏州,他整顿当地政务,治理有方,政绩显著。

(一)严惩贪官,整顿吏治

吏治问题是当时苏州的一大难题,况钟上任伊始就着手整顿。他曾写了一篇《座右铭》:“卑而不可不牧者,民也;迩而不可不察者,吏也;严而不可不用者,刑也;微而不可不崇者,德也。不植其德,难施乎刑。不施乎刑,难以正吏。不正乎吏,民曷由安之?”这一以整饬吏治为主要施政方针的文字,论述了官员、吏员与百姓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了“植德”与“用刑”之间的辩证关系,说明官员自己如果不能身体力行,要执行法律就会比较困难;如果不能坚决地执行法律,就无法纠正官吏的不正之风;不能纠正官吏的不正之风,就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由此看来,况钟最关心的还是百姓生活的穩定。

况钟做过县吏,因而对地方上吏员的弊病和豪绅弄奸作恶的伎俩十分熟悉。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他采取了“迂回”措施。

上任之初,他假装糊涂,表面上接受属下吏员的阿谀奉承;一些府吏拿着案卷请况钟批示,他就问府吏该如何处理,并按他们的意思一一照办。一段时间后,府吏们都认为这个新上任的知府糊涂且容易被蒙骗,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有的府吏甚至在背后对况钟进行嘲弄,况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意容忍。但另一方面,况钟却在暗地里进行察访,了解这些吏员的腐败情况,查找证据,并记录在案。

在况钟彻底摸清情况后,有一天,他突然把属下官吏全部叫来,当众宣读了宣宗皇帝给他的敕书:“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就提人解京。”接着,便一个个大声责问:某某,你某天办了什么事,收了多少贿赂,对不对?这些贪官污吏当即吓得不敢说话,低头不语。况钟下令处死了几个欺上瞒下、作恶多端的吏员,并把他们的尸体放在街上示众。一时间,苏州上下,“吏民震悚,奉法唯谨”。这还不算有完,况钟又雷厉风行对苏州府管辖下的县级官吏进行考核,惩办了十一名贪官污吏,罢免了十几个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冗吏。此事传遍苏州地区的大街小巷,百姓拍手称快。从此,苏州很少出现官员违法扰民的情况了。

(二)减免赋税,设济农仓

前面已经提到,由于朱元璋的经济政策,使苏州地区成为欠税欠粮的“大户”;另外,苏州的田租也很重,运粮船有时遭遇翻船事故,或是中途被抢劫偷窃,其损失都要由纳粮户承担。特别是一些有权势的人与官府相勾结,把自己的大部分田租转嫁到农民身上,再加上官吏徇私舞弊,榨取苛求,百姓的负担就更重了。有些不堪忍受的只能举家逃亡,流落他乡。

况钟到任后,了解了情况,在巡抚周忱的支持下,他多次提出官田减租和减免欠粮的具体办法,但每次都被户部驳回。况钟心系百姓,对自己的想法毫不动摇,他一再上书陈述自己的意见。最终,宣宗皇帝批准:减去官田租72.16万石、荒田租15万石。连同其他各项,每年为苏州百姓减轻了160多万石的田租,且永为定制。对于欠粮,朝廷也下令予以适当减少。这样一来,压在苏州百姓身上的负担有所减轻,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

对于农民来说,希望的是年年风调雨顺,这样粮食就能丰收,他们的负担就会有所减轻。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遇到天公不作美或天灾人祸,粮食就会歉收甚至青黄不接,这种境遇下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如果第二年还不上,就会利滚利,直至倾家荡产,卖儿鬻女,家破人亡。况钟到任后,奏请皇帝批准,设置“济农仓”。从“济农”二字就可以看出,这个仓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农民的困难。况钟从各方面想办法筹措粮食,如用官钞买进,向富户借贷,通过改革税粮运输的方式节省粮食开支,等等,这些粮食就是仓本。如果遇到灾荒,便开仓借贷,每户二石,等粮食丰收时再偿还,不收利息。自“济农仓”设置后,不仅使苏州的广大百姓部分地免除了地主高利贷的剥削,而且在救灾、抗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救活了众多的饥民。

(三)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的完善。况钟上任之初,苏州和松江地区就闹了水灾,他上书朝廷,建议疏浚河道,兴修水利。他在奏疏中说,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四府境内,有太湖等湖泊,周围水域广阔。如今河道年久淤塞,如果遇到大雨,湖水就会外溢而泛滥成灾,农田就会被淹没。因此,我请求朝廷派一位大臣领导监督各府县官员,在农闲的时候发动百姓进行疏浚,这样才不至于使湖水泛滥,农田才能有好的收成。朝廷采纳了况钟的建议,调配人力兴修水利。这一举措不仅给苏州地区的农业带来了好处,也使得临近的府县受益。

水利的兴修改善了耕种的条件,况钟有计划地将逃往外地的百姓招抚回来。这些重返家园的人,纷纷对况钟表达感激之情。况钟还适当减轻他们的赋税和徭役负担,让他们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从事生产,把家重新建立起来。况钟的这一劝农措施,不仅赢得了民心,而且增加了苏州府的赋税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

(四)修缮府学,培养人才

况钟“兴学礼士”的事迹也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苏州府学很有名,历史上有“吴学甲东南”之说。况钟到苏州府后,看到府学中的房屋已很破旧,便决定重新整修。他筹措了一笔钱,还捐出了自己的一部分俸银,重新修建了府学的明伦堂、学舍等。他还增拨了一些土地作为学田,以扩大学校的经费来源,又对贫苦好学的读书人提供帮助,使其“学而优则仕”。

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况钟对府学所用的教材也十分关心。他曾命人刻了一部《四书详说》,这部书对后世有着一定影响。汉代马融的《忠经》,况钟也觉得不错,准备刊刻出来,作为教材。有人提出马融的节操有问题,但况钟没有因人废言,还是将这部书刊刻了。还需指出的是,身为知府的况钟,对于府学的教育没有瞎指挥,他自知是“刀笔吏”出身,因此始终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更多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听教谕等人的议论,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另外,对于品德和才能突出的人,况钟就大力向朝廷推荐,邹亮就是其中的一位。邹亮自幼喜爱读书,他曾把自己写的诗文给周忱看,得到了周忱的赞赏。正当况钟准备向朝廷推荐邹亮时,一封匿名信不期而至。原来,有人嫉妒邹亮的才华,得知况钟要举荐他,更是怒火中烧,便决定诬陷邹亮,从中破坏。况钟没有轻信匿名信中的话,他认为如果信中说的都是实情,那么写信的人尽可以署上真名,既然不敢署名,则这些指控未必有根据。他说自己是为国举荐贤才,并非为了一己之利,于是向朝廷保举了邹亮。从事后来看,况钟果然没有看走眼,邹亮最后做到了监察御史的位置,负责监察百官。

(五)纠劾不法官员

对于人才,况钟采取举荐的方式;对于不法官员,况钟则坚决予以纠劾。御史是监察官,明朝的制度对御史的职责和权力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对御史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有着严格的限制。然而,由于地方的一些官员自己手脚不干净,所以他们见了御史在态度上往往卑躬屈膝,千方百计博取御史的欢心。这样就养成了一些巡查地方的御史妄自尊大、作威作福的坏风气。而那些作风清廉的官员,对待御史如正常礼节,不谄媚,不拉拢,御史就会感到自己被怠慢,回到朝廷便对这些清正廉直的官员进行报复。

况钟看到了这一情况的严重性,于是写奏疏上报朝廷,对贪官们向御史卑躬屈膝的丑态做了揭露,同时说到御史越来越无法无天,那些有骨气的官员反而受到打击。况钟认为,行政官员和监察官员只是分工不同,并无尊卑高下之分,应该按照朝廷规定的礼节彼此平等相待。这个问题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正统年间,巡按浙江的御史王琏从任上回京,在经过苏州府所辖州县时,多有勒索,完全违反了朝廷的规定。况钟对此毫不含糊,上书纠劾。朝廷接到奏疏,认为负责维护法纪的人却倚仗权势而肆无忌惮地破坏法纪,必须加以严惩,于是皇帝令刑部将王琏逮捕。

况钟的上书,以及将王琏法办,都是伸张正义的行为。那些被王琏诬告的官员也得到了平反。

(六)严于律己,重视家教

况钟为官,严于律己,力行节俭,反对奢侈。他不慕锦衣玉食,而是崇尚简单,身居简室,家中从来不铺设华贵之物。况钟称自己“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

当时有一个“潜规则”,即每逢回京考绩之年,各地方官员都要搜刮金银珍宝、土特产品,送给京城里的权贵。有歌谣说:“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叉袋口,都将去京里抖。”但是,况钟却始终坚持正义,独善其身,做到同流而不合污,出淤泥而不染。他进京朝见,两袖清风,不带一锱一铢。临行时,他作诗和前来饯行的苏州人民告别,其一曰:“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其二曰:“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这两首诗正是况钟清廉的真实写照。

除了律己,况钟对家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他常常告诫家人,非分之财不可贪取,要靠双手劳动,日子才能过得踏实。有一次,况钟的小儿子在外游玩时,花了况钟下属的银子,况钟得知后,将所花银子悉数退还,还用家法处置了小儿子。况钟常常教育子女,不要虚度光阴。为人处世,当谨慎小心;是非之言不可亂说,以免祸从口出。他在《示诸子诗》中说道:“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非言不可道,处默无祸孽。临下必简严,事上务和悦。……惟能思古道,方与兽禽别。”这种教育后代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离三留”况知府

况钟任苏州知府,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明史》赞誉他“前后守苏者莫能及”,百姓则视其为“青天”,称他为“况青天”。

其实,况钟在苏州还有一段佳话,就是“三离三留”。第一次离任是况钟上任后的第二年,因母亲去世,必须回家“丁忧”,守孝三年。百姓知道后,三万多人联名上书,并派代表到京师要求朝廷缩短他的“丁忧”时间。当时民谣唱道:“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恩,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受感动的宣宗皇帝接受了民众的请求,命况钟第二年正月即回苏州复职。

第二次离任是宣德八年(1433),那时况钟任期已满三年,要进京述职。苏州人民怕他因政绩优异,升官离去。况钟起程时,“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舍不得他走。第二年春,况钟返苏复任。百姓唱道:“太守朝京,我民不宁;太守归来,我民忻哉!”明宣宗驾崩后,英宗继位。当百姓得知况钟可能调任的消息后,八万余人联名上书请求况钟留任。明英宗顺从民意,命况钟翌年正月继续赴任。当时,又有民谣唱道:“况青天,朝命宣;愿早归,在新年。”

第三次离任是正统五年(1440),这时况钟九年任期已满。朝廷委派的苏州新知府已经到任,可苏州的百姓就是不接受。两万多人联名上书挽留,使朝廷最终收回了新知府的任命,提升况钟为按察使,让他以按察使的官衔和正三品的俸禄待遇,继任苏州知府的职务。况钟返苏时,百姓出府境数百里之遥来迎接,盛况

空前。

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曾为苏州况公祠撰写楹联云:“姓字播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上联肯定了况钟的治苏功业是继韦应物、白居易之后又一巅峰,下联则表达了对况钟的才能与际遇的无比叹服。

我们说况钟是“好官”,是后世为官者的榜样,一方面在于他不随波逐流、不为歪风邪气所左右,有着“清风两袖去朝天”的一身正气;在于他不为权势所胁,不为奸吏所欺的刚直不阿的精神;在于他心系国家和黎民百姓的责任和担当;在于他以实心行实政的工作作风。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另一方面,还在于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从政为官,不是为了将自己的名字写入史册,而是为了给国家谋利、给百姓谋福,这是“况青天”留给我们的从政理念和智慧。

猜你喜欢
知府百姓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济公传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