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底缺什么?此人在一百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2018-10-25 05:41
资源再生 2018年9期
关键词:严复王国维哲学

公元1898年7月3日这一天,在北京城景山东街发生了一件震撼中外的大事。中国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的前身,在此创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这是“戊戌变法”人士用决心和鲜血换来的新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效法列强,拟定了办学章程,呵护着来之不易的“变法”成果。

慈禧太后担心大学堂这样搞很可能会被维新派“带歪”,最后批准了由张之洞、张百熙等人撰写的《奏定学堂章程》。

这份章程“上溯古制,参考列邦”,共7章72节,对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改变了原有的官学、私学、书院等旧形式,开现代新学制先河。可张之洞做梦也没想到,章程刚刚出台,自己就被一个无名小卒踢了馆。

这个小人物来自浙江海宁,名叫王国维,时年26岁,是上海一家小刊物的编辑。

王国维指出章程里有个重大错误。他认为,章程规定新式学堂大学文科,只设经、学两科,却消除了重要一科。如果不设这一科,大学堂对中国思想启蒙的意义就无从谈起。

那么,王国维口中的这一科是什么呢?

哲学。

王国维主张,大学文科必须设立哲学专科和哲学公共课。

这一说法显得不合时宜。当时,中国新学派主流人士主张学习直接关系到国家富强的西方的政治学、法律学以及自然科学。

王国维却认为中国之所以在技术层面上落后于西方,并不是因为所谓西学主干学科的差距,而是中国缺少西方的纯粹哲学。

在他心目中,最纯粹的哲学在德国,可在中国几乎无人问津。孤独而又执着的王国维不仅系统地研究了叔本华、尼采等德国哲学家的思想著作,而且把国人当时全然不知的康德的晦涩之作《纯粹理性批判》读了四遍。

王国维发现自己忧郁的性格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最容易产生共鸣。1903年夏,他根据叔本华的理论撰写了《〈红楼梦〉评论》,这是第一篇完全引用西方哲学及文学之理论而写成的中国文学批评专著,至今仍是研究《红楼梦》的重要文献。

正当小编辑王国维艰辛地向前爬行时,有一个人已经站到了舞台中央。他从英国留学归来之后,蓄势待发,刚刚翻译发表的英国人赫胥黎的名作《天演论》让他星光熠熠,名满天下。

他叫严复,时年43岁,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引入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给当时愚昧的国人敲响了警钟。

严复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社会进步和文明兴盛的秘密是在哲学中。中国在引进政治制度的同时,应该把这些哲学也引进来。

引进什么样的哲学可以让暮气沉沉的中国醒来呢?

他把目光投向了英国。工业革命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巨变他都看在眼里,他想选择一条路,这条路能够让救亡图存的中国人走下去,甚至像英国人一样跑起来。

他意识到,自由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政治和中国政治的根本相异之点。他决定引入自由主义政治学说的代表——英国哲学,翻译了包括《天演论》在内的八部西学名著,成为中国引入英国哲学的第一人。

然而,他力荐的自由主义理论无人理睬,他翻译的《天演论》,却因为鼓吹和传播了社会进化论,让国人记住了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个被简单化实用化的进化论成了严复的主导思想,迎合着如饥似渴的吃瓜群众。

此时有一个清醒的声音响起,批评严复这条路选错了。又是王国维。

他认为,严复翻译的主要方式是意译,遇到不理解或者不符合自己需要的词汇时,经常自由发挥。

更严重的是,严复在引进英国哲学时是用实用眼光去寻求真理的。他指出严复研究的不是纯粹的哲学,用今天的话来讲,是被阉割的哲学。严复把英国哲学仅仅当作了求富强的工具,其他一概视而不见。即使看见了,也会硬把它们塞进求富强这个套路中去。

这个评论直击要害。

基于此,王国维批评严复不能从哲学上把握西学的内在原理,所以不能真正触动中国思想界进行反省。

而进化论哲学经过严复鼓吹后能在中国大行其道,有其现实原因。

这便是根深蒂固的重实用的文化传统。由于重实用,所以中国的新学人士一接触西方哲学,就急于从里面找思想武器,而不是首先把人家的理论弄清楚。

王国维沉痛地指出,相对物质文明的差距,中国在精神文明上与西方的差距更大。中国无纯粹的哲学,无固有之宗教,无足以代表全国民之精神的大文学家,如希腊之荷马、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者。

但在清末混沌的国土上,严复的光芒掩盖了一切,“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演变成“丛林法则”。状如萤火的王国维微弱的闪了几下,便熄灭了。

几亿中国人,活得像一个人。

王国维是一个失败的例外。在20世纪初的学者中,只有他为精神本身的神圣和独立价值辩护,尖锐批评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实用品格。

可以想见,王国维的言论几乎无人理睬,耿直的王国维只好钻进故纸堆,从此闭口不谈西方哲学乃至一切哲学。加上在清亡后依然保留辫子,迂腐守旧成了他身上的标签。

但不要忘记,外形如遗老的王国维,当年在思想学问上却是旧学的破坏者,他是引进德国哲学的第一人。

1927年,年仅50岁的王国维选择了自沉昆明湖,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嘱。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中国人缺少什么?

王国维认为最缺的是精神文明,另一种是除王国维以外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最缺的是物质文明,即富强,以及为实现富强所必需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武器。

两种答案,哪个才是正确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对中国科学的关怀,同样也适用于中国的人文科学。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哲学家、大诗人、大文豪?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写道:“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一个人不甘的走了,留下一群忧虑的人。

当金钱、权力、物质等外在无法给出答案时,我们需要一个能够从本源启迪人生的老师,一部给我们解惑答疑,还可以提高人生认知的经典著作。

也许,哲学可以帮上我们这个忙,就像百年前王国维和严复那样把目光投向哲学求知一样。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学者周国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严复和王国维,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剖析。他认为,严复试图让国人接受为法治社会奠基的自由主义,强调国民素质,提倡科学与爱国,然而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和寻求富强的强烈愿望,而演变为简单化实用化的社会进化论;王国维试图让国人接受为人生寻求和建立信仰的形而上学,却发现无人喝彩,最终一头扎进故纸堆。

通过对两位先贤的思想脉络和心路历程的梳理,周国平指出了中国人的两大缺失:法治和信仰!《中国人缺少什么?——西方哲学接受史上两个案例之研究》这本书,是继《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书后,周国平的又一重磅哲学思考力作,从酝酿到完成,历时近20年。有心的读者能够从中读出对中国当今现实的深切关怀。

试想,如果中国当年有许多的青年王国维,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也许会改写。如果当下有更多的王国维,中国文化的实用传统一定会逐渐发生变化。也许在几代人之后,我们民族的精神素质会有所改观,那时中国会产生出世界级的大哲学家和大诗人了。

建议大家来读读这本:《中国人缺少什么?》。

在这本书里,周国平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严复和王国维,进行了深入详尽的剖析,从中梳理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历程和其中的得失,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一面镜子。

怎么活?或者说,怎样处世做人,应当用什么态度与别人相处?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百多年前严复和王国维思考的问题,更是当下中国人的思考的核心问题。

当金钱、权力、物质等无法给出答案时,你需要一个能够从本源启迪人生的老师,一部给你解惑答疑、提高人生认知的经典著作。

也许,这本《中国人缺少什么?》可以帮上忙。

猜你喜欢
严复王国维哲学
王国维、罗振玉晚年交恶考论
严复的遗嘱
菱的哲学
张雪明《王国维·集宋贤句》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落日青山一片愁
严复修改试卷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王国维未刊来往书信集》辑注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