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篇(四)“和为贵”中的领导智慧(三)

2018-10-25 20:57王启涛
月读 2018年8期
关键词:和为贵讲信用子贡

王启涛

如果说“礼”是与他人处理好关系的外在手段,那么,“诚信”就是其内在驱动力(为己诚、为人信),是维持长久人际关系的定海神针。“礼仪”是外功,“诚信”是内功。所以孔子强调:做人如果不讲信誉,我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见《论语·为政》)。孔子厌恶浮夸,厌恶一个人本来没有却装作拥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实,本来贫穷却装作富裕,孔子认为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很难一心向善(见《论语·述而》)。

儒家所说的“诚”主要是针对自己。儒家要大家“慎独”,要多问问自己,做到问心无愧才行。孔子的高足曾子也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了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实践了呢?”(见《论语·学而》)儒家反复叮嘱大家:看见贤人,应当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见《论语·里仁》)。反省是官员的必修课。《论语》记载无论是尧与舜的任前谈话,还是舜跟禹的任前谈话,以及商汤和周王朝主要领导者的就职演讲,都提到要谨慎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犯了错误不能推卸责任,甚至百姓犯错误,都应该在执政者身上找责任,这就是领导者的自我反省(见《论语·尧曰》)。所以《礼记·大学》里面专门讲到“诚”的内涵,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这就像一个人厌恶臭味、喜欢美丽的事物一样,是怎样就怎样,没有必要遮遮掩掩,自欺欺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别人在背后看你,把你的五脏六腑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一个人必须对自己讲求“诚”,做事问心无愧,而有这样的道德修养,自然就会体现在风度气质上。所以,君子在单独生活和工作时千万要谨慎,不要放纵自己,这就是“诚”。晚清著名政治人物曾国藩一生就是以诚为本,通过每天写日记而不断反省自己,通过请朋友审读自己的日记而不断提醒自己,立志做一个圣人与完人。

而讲不讲“诚信”,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里我顺便把儒家心目中“君子”和“小人”的意思说一说。

“君子”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二是泛指德才出众的人。“小人”也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被统治者,二是人格卑鄙、识见浅狭的人。

所以,“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既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区别,也是道德修养上的区别。孔子提出了领导基础四字诀。他认为领导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要主动进行实践,对家国要有忠心,与人交往要讲信用”,即所谓的“文、行、忠、信”(见《论语·述而》)。

在儒家看来,“信”是领导者最重要的素养。只有讲信,才能得到下属的信任。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过,一个领导者因为自己讲信用而得到大家的信任。领导者必须得到下属的信任才能去动员他们,否则下属就会以为你在折磨他们;下属必须得到信任才去向领导提意见,不然领导会以为你在毁谤他(见《论语·子张》)。

同时,领导者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既“领”且“导”,他应该具有道德导向和引领功能,他能够以身作则使下级和员工也讲求“信”,只有这样,一个单位才有希望,一个国家才有希望。所以,孔子提出领导要先抓三件事。有一次子贡向孔子问怎么担任领导,孔子说:“使粮食够吃,使兵力充足,使老百姓讲信用。”子贡又问:x“不得已要去掉一个,先去哪一个?”答曰:“去掉兵。”子贡又问:“不得已再去掉一个,去哪一个呢?”答曰:“去食。人自古皆有死,如果百姓不讲信用,这个国家就无法立足。”(见《论语·颜渊》)

大家可能早就注意到,在汉字里面,“信”是个会意字,从“人”从“言”,所以古人认为一个人讲信用就体现在说话算数上,而这一点在领导者身上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孔子提出领导者要刚强、果决、朴质、言语谨慎(见《论语·子路》)。有一次,弟子子张向孔子请教怎么做官,孔子说要多听,不说没把握的话,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即使有把握,说话也要谨慎,如此就能少犯错误;要多看,不做没把握的事,即使有把握,行动也要谨慎,如此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错,行动少悔,官职俸禄都在里面了(见《论语·为政》)。

为什么身为领导者言语要更加小心谨慎呢?

话说多了,一来闲言碎语,会涉及对他人的评价,有谗言多嘴、搬弄是非之嫌;二来花言巧语,有欺骗对方、满足私利之意;三来谣言秽语,有恶语中伤、无中生有之弊。当有人对孔子弟子子贡说孔子其实并不怎么样,你子贡比老师更优秀时,子贡说了这样一句话:“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意思是:君子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智慧,也可以由一句话表现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见《论语·子张》)《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的话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所以,孔子认为一个有素养的领导者应该是谨言慎行的。

孔子为什么不喜欢一个人说话太多?因为在他看来,花言巧语会搞乱道德操守,即“巧言乱德”。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见《论语·学而》)。孔子深以为耻的是花言巧语、假装和颜悦色、过度谦虚以谄媚于人(见《论语·公冶长》)。有人对孔子说:“仲弓有仁德但没口才。”孔子说:“要口才干吗?强嘴利舌的人同人家辩驳,让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有仁德,但要口才干什么?”(见《论语·公冶长》)所以,孔子告诫领导者:“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实在是没有办法了。”(见《论语· 子罕》)

此外,领导者说话要小心谨慎,是怕说了做不到,失去诚信。孔子认为领导者随意表态,轻易承诺,要兑现时就困难了(见《论语·宪问》)。有一次,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儒家的最高修养“仁”,孔子的回答非常有意思:“说话迟钝。”司马牛以为自己听错了,又问了一遍,孔子说:“我没有说错啊,做起来不容易,说起来能够不迟钝吗?”(见《论语·颜渊》)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大优点就是从来都遵守诺言(见《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言语忠信,行为庄重,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言语欺诈,行为刻薄轻浮,就是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见《论语·卫灵公》)。所以孔子感叹:“古人不轻易说话,是怕自己说了却做不到。”(见《论语·里仁》)

在孔子看来,考察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说过: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相應的言语,但是有相应的言语,却并不一定有相应的道德(见《论语·宪问》)。说得多、做得少,君子深以为耻。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他像朽木一样无法雕琢,像粪墙一样无法粉刷,我拿他能怎样?”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对方说什么,我信什么;现在我改了,看一个人时,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是宰予让我改了过来。”(见《论语·公冶长》)《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的话:“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为政》记载子贡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先去践行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做到以后再把它说出来。

诚实守信,实际上是一种操守,而“操守”是每个官员的必备素质。在选人用人上,司马迁也讲过当年李悝为魏文侯选人时拟定的五项标准:看看他平常都与哪些人关系亲密,富裕的时候看看他帮助过什么人,官运亨通的时候看看他举荐过什么人,不得志的时候看看他哪些事坚决不做,没有钱的时候看看他哪些东西坚决不拿(见《史记·魏世家》)。诸葛亮则提出选拔领导干部的七大观人法:“通过他对大是大非的辨别,看看他的志向如何;考考他口才辩论,看看他的应变能力如何;问问他谋略计划,看看他的鉴别能力如何;告诉他祸患灾难,看看他的勇气如何;试试他的酒量,看看他酒后真性如何;拿利益好处诱惑他,看看他是否廉洁不贪;跟他约定一件事情,看看他是否讲信用。”(见《诸葛亮集·知人性》)

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择友。孔子很注重领导者的朋友圈,其选拔干部的三项原则之一就是看这个人交友如何。孔子主张交友要交“雅友”,要交有档次的朋友。在孔子看来,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其态度和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我们对这个人基本上就有所了解了(见《论语·为政》)。在《论语·季氏》里,孔子谈到领导者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什么是“益友”呢?正直的,信实的,博 学的。什么是损友呢?爱说奉承话的,当面夸人背后诽谤的,花言巧语、夸大其词的。

(选自《国学中的领导智慧》,光明日报出版社,有删改)

猜你喜欢
和为贵讲信用子贡
子贡如何花钱
棋杀
不知不识
食言而肥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咏筷子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好好先生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礼之用,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