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喝酒对健康有益?

2018-10-25 20:02王江涛
南方周末 2018-10-25
关键词:柳叶刀乙醛酒精

长期流传的少量饮酒有益健康是如何来的?为什么新的研究认为,对健康损害最小的酒精消费量是零?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烟和酒常常相提并论,但与“吸烟有害身体健康”的广泛共识相比,对酒的评价则显得复杂、曲折多了。比较常见的说法通常会认为,酒多喝对身体有害,但少喝则对健康有益,尤其是心血管方面,或者白酒的酒精度数高对身体伤害大,啤酒度数低,多喝没关系。许多国家都有针对健康饮酒推出饮酒量层面的指南,而一些酒类品牌还主打健康理念,推出相关产品。

但实际上,关于适量喝酒到底好不好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争议。2018年9月《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的一项大型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并不存在一个最安全的饮酒标准。少量喝酒有益身体健康的说法该改改了。同期专门配发了评论文章,提出对酒加税等措施以进行市场管制,减少酒精危害。

少量喝酒也有害

虽然过去几十年,针对适量喝酒有益健康的质疑一直没有断过,但这项研究还是略显特别。署名为全球疾病负担2016酒精项目协作团队(GBD 2016 Alcohol Collaborators)的实际作者及单位信息多达7页,用涉及195个国家和地区的694份酒精消费数据和592项酒精使用风险研究,对酒精导致的死亡、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的情况进行重新的评估。涉及时间范围是1990-2016,年龄15-95岁的约2800万两性个体都有包含在内。

这项大型研究的结论是,全因死亡率与癌症的风险明显地随酒精消费量增加而增加,对健康损害最小的消费量是零,而不是以往标准不一的少量或“适量”。文章并且认为,酒精是导致全球疾病负担和大量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的风险因素。

分年龄分性别的结果显示,2016年,15-49岁的人中间,3.8%的女性和12.2%的男性的死亡可以归结到酒精使用,致死的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结核病、道路伤害以及自残,50岁及以上的因酒致死人群中,则主要死于癌症,女性、男性分别占到了27.1%和18.9%。

年龄问题是认识喝酒风险的一个重要维度。剑桥大学的安吉拉·伍德(Angela M. Wood)等人对599912个喝酒者相关数据分析后,发现最低全因死亡率大概在每周喝酒100克或少于100克,与这些人相比,那些每周喝酒100-200克、200-350克、350克以上的人,到40岁时候的预期寿命分别要低6个月、1-2年、4-5年。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喝酒者之间的对比。这个研究发表在2018年4月的《柳叶刀》上,被纳入研究的喝酒者中记录了40310个死亡案例。

更关键的是,安吉拉·伍德等人的研究也表明,饮酒的水平和全因死亡率也是正相关的,虽然有曲线关系,且与心血管疾病等甚至有截然不同的曲线关系,但反映的是饮酒量与心血管方面复杂而多样的潜在机制,而非简单的少喝有益的关系。

酒精是如何伤身的

其实,证明适量喝酒也有害的研究之所以在争论这么多年后依然能引发如此高的关注,正是因为证明酒精如何伤害身体的生物学机制没有完全搞明白。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胡安·加拉科切亚(Juan I. Garaycoechea)等人也有尝试对此作出解释,通过在小鼠实验中,给小鼠注射酒精后,对乙醛脱氢酶(ALDH2)、DNA交联修复蛋白(FANCD2)的作用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酒精在进入小鼠体内后分解出有毒化学物乙醛,ALDH2对乙醛起着最初的防御功能,可以将乙醛转化为乙酸防止乙醛积累,但这种作用失去或饱和之后,乙醛就开始损害DNA,而且大概有5.4亿人ALDH2活性是比较低的,一喝酒就产生厌恶反应,FANCD2是额外的保护层,范可尼贫血途径是抵消DNA损伤的主要机制,防止双链断裂,但考虑到ALDH2在清除乙醛毒素上的核心作用,那5.4亿ALDH2活性较低的人暴露在酒精下之后就可能出现DNA双链断裂和染色体重新排列,诱发癌变。这项被研究者自称为简单的、勉强说得通的酒精和癌症关系的解释,发表在2018年1月的《自然》(Nature)上。

这种“勉强解释”背后有着与之体量悬殊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这些公共卫生领域的观察性研究早就指出酒精致癌。

比如1977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罗杰·威廉姆斯(Roger R. Williams)等人就在《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JNCI)发表文章,称对7518个癌症案例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喝葡萄酒、啤酒、烈性酒等的量与患口腔、喉、食道、结肠、直肠、乳房和甲状腺肿瘤等癌症的情况呈正相关。1992年该所的威廉·布洛特(William J. Blot)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发表文章发现,喝酒的人患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的风险与喝酒量成正比,但不清楚酒精致癌的机制。类似的表述长期存在。2006年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保罗·博菲塔(Paolo Boffetta)等人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Lancet Oncology)的文章中也表示,尽管酒精的危害可能包括分解物乙醛的遗传毒性作用,但酒精致癌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

流行说法是怎么来的

而与大量酒精致癌的观察性研究一起出现的,就有适量喝酒有益健康的结论。

哈佛医学院的迈尔·施坦普费尔(Meir J. Stampfer)等人1988年在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就利用1980年87526名34至59岁的女性护士的喝酒情况问卷调查和四年后进行的随访,得出结论,在中年妇女中,适量饮酒可以降低冠心病和缺血性中风的风险,但会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1990年《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对276802个40-59岁的美国男性的调查也显示,适量喝酒对冠心病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不意味着要将得了冠心病的人归入到不喝酒的人群中。

事实上,类似的适量喝酒有益健康的研究成果很多,涉及了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等多种具体疾病,尤其是适量喝酒对预防冠心病的益处,到1990年代中后期基本被公认,也有综合全因死亡率的情况得出适量喝酒的益处。

在这些研究中,逐渐形成一个“J”形结论,即随着横坐标上喝酒量从不喝酒、少量喝酒到喝很多酒的变化,纵坐标上对应的全因死亡率风险形成一个“J”形,即最低点在少量喝酒的人那里。

对适度喝酒益处的质疑很早就出现了,但声音相对较弱,近年来越来越被研究指出。最关键的质疑点就在样本选择和分类上,比如如何处理戒酒者。因为戒酒者虽然在当下表现为不喝酒的人,但可能这种选择正是因为之前喝了太多酒导致身体出了状况被迫戒酒的或者自己认识到喝酒危害而主动放弃的,如果把这些人归入不喝酒的人,那实际上会造成不喝酒的样本中风险提升,而那些适量喝酒的人可能恰恰是身体还没喝出状况的人,由此造成“J”形偏差。而且对喝酒时间维度上把握的缺失可能也加重了这种偏差,比如偶尔喝酒的人跟持续少量喝酒的人被认为应该分开,喝酒者因喝酒之外所导致的对身体的损伤应该被考虑,对喝酒者酒量和持续时间的评估应该被用来对喝酒者更准确地分类。

2016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剑桥大学的两个学者安妮·布里顿(Annie Britton)和史蒂文·贝尔(Steven Bell)在学术期刊《成瘾》杂志(Addiction)发表评论文章直接将“适量喝酒有益处”斥为可恶的谎言,呼吁能有超越传统的研究,能有效地将酒精消费与健康之间的复杂、动态的关系考虑到。

而回答这一问题,也是2018年《柳叶刀》上两篇文章要特别解决的问题,尽管局限依然存在,但已经做了优化。

以全球疾病负担2016酒精项目协作团队的研究为例,在酒精消费量的情况,改变了以往依赖自我报告调查数据的情况,改用整理独立的具有人口水平的数据来评估当前酒精使用水平,还将流动的游客的消费量、未被统计的量考虑进来,同时,改变以往假设酒精最小伤害是0的做法,依据现有证据去评估,以实现对酒精、健康关系的准确把握。

安吉拉·伍德等人对100克临界点和40岁预期寿命减少情况的研究,则直接建立在全都是喝酒者样本的基础上,对样本喝酒量和状态的完整性有明确要求,且限定了要没有心血管疾病历史,并有随访和连续评估,以估计长期变化情况。

考虑到酒精导致的对他人的暴力行为所造成的伤害等未被考虑进来,以及都是喝酒者中因健康状况变化减少但没有停止喝酒的人不能排除的影响,两个研究都认为目前所做出的饮酒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是低估的。

综合来看,他们认为控制酒精的政策应该调整,包括所谓推荐的合适的饮酒量。而很多国家和机构其实已经开始行动了。

WHO倡导全球控酒

2018年9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控制酒精使用,以预防和减少酒精相关死亡和残疾的倡议,据最新报告统计,2016年全球因酒精的有害使用致死的人约有300万,因而倡议行动包含了加强酒精供应限制,对酒类广告、赞助、促销实施禁令或全面限制以及通过税收和定价策略提高酒价等。目标是到2025年将有害使用酒精减少至少10%。

在中国,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强迫、攀比喝酒的聚餐习惯,对酒精致癌认识不足,以及一些喝酒有益的宣传,喝酒及由此导致的相关问题呈上升趋势,风险不仅限于癌症。2018年8月《酗酒:临床与实验研究》(Alcoh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杂志的一篇文章利用一项中国健康与退休调查中的16328个中老年人(年龄45-102岁,平均66岁)喝酒和认知功能的数据分析发现,与从不喝酒的人相比,每周喝酒超过14杯的危险喝酒者的记忆更差,酒精使用量而非喝酒持续时间影响了记忆水平,并未发现适度饮酒对认知功能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那怎么看待“适量喝酒有益”的这段一波三折的争论呢?

早在2005年,奥克兰大学的罗德·杰克逊(Rod Jackson)等人在《柳叶刀》杂志的评论文章中讲了1979年有学者发现缺血性心脏病死亡和酒精使用量之间的负相关之后,赞美葡萄酒是可口而不用提纯的良药的故事。但论述了可能存在的混淆和权衡了显而易见的喝酒利弊后,他们在文末写道,“大概是没有免费午餐的”。

猜你喜欢
柳叶刀乙醛酒精
乳癌手术后病床口占
柳叶刀
柳叶刀
跟踪导练(一)(2)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
酒精脾气等
基于数字实验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纸质包装材料中甲醛、乙醛向食品模拟物改性聚苯醚的迁移行为
对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的改进
酒精和水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