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章焕炳,音动始元

2018-10-27 10:56徐文正
歌剧 2018年4期
关键词:乐章音乐剧作曲家

徐文正

2018年2月4日,由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和陕西省交响乐协会等联合主办的《乐章焕炳,音动始元——崔炳元音乐作品集》首发式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举行。

崔炳元是一位具有鲜明个性的作曲家,尤其在交响乐创作领域更是具有很大影响。作为一个出生在东北、成长于西北的作曲家,他身上具有北方汉子特有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又鲜明地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來,使他在中国音乐界独树一帜。年轻时参军,在原兰州军区文工团曾作为《西部歌王》王洛宾的秘书与其朝夕相处一年,为崔炳元打下了坚实的民歌基础,更重要的是王洛宾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坚守对年轻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树立了方向。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期间,著名作曲家金湘教授严格专业的作曲技术训练使崔炳元掌握了创作大型作品的观念及技术:长期的乐团工作实践又让他对交响乐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个非常的高度。

崔炳元的创作深深扎根于黄土地,然而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努力汲取一切有用的观念与技术为自己的创作服务,使自己的作品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他继承了恩师金湘《为当代人服务》的创作美学观,同时也有自己更为具体明确的目的。几十年来,崔炳元一直在践行这个创作观念,无论是严肃的交响乐、歌剧,还是影视、歌舞音乐都体现了这个原则。

此次,作为新中国最早的音乐专业出版社之一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经过一年多精心策划,出版了崔炳元先生的作品集。

歌剧《貂蝉》

歌剧《貂蝉》(编剧:黄维若、李天圣)是崔炳元应甘肃歌剧院之约而创作的一部大型歌剧。《貂蝉》构思大胆富有新意,无论从人物构思、主题立意还是音乐的表现风格方面,都有别于一般的原创歌剧;结构上打破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运用了抒情化、诗化的手段,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而减弱直接的外部冲突,并将中国古典戏曲的美学特征合理运用到这部歌剧之中,使歌剧达到了史诗性、叙事性与抒情性的有机结合。

全剧共有四幕,前有序曲,后有尾声。序曲与尾声都采用合唱为主的形式:序曲主要介绍了戏前戏,将故事发生的前因进行了介绍:尾声则是对全剧的一个总结。中间四幕是主体。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作曲家根据每个人物的特征进行了细腻安排,尤其是在调式选择方面更是进行了精心选择:《王允,自然小调式里面的升六级,与其他人物有强烈反差:吕布,阳光刺眼的大调式音阶:董卓,自然小调式:貂蝉,秦腔苦音。》这四个调式结合旋律、和声、配器等进行连接、交叉、叠置,既突出了不同人物的形象又展示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了音乐与戏剧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戏剧性效果。

在音乐形态运用方面,这部歌剧沿袭了传统大歌剧的形式,全剧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交唱、乐队等交相辉映。大量的合唱在这部剧中起到一种间离效果,没有直接介入戏剧而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述、评论,同时兼顾填充剧情的作用。可以说,这部歌剧的音乐达到了民族性、交响性、戏剧性的有机融合。

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

这部作品由浙江交响乐团委约,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基础,将这首长诗分为两部分,分别作为序曲和尾声,中间加入其他15位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诗歌,采用了交响乐队、民族乐器、合唱、独唱、朗诵等手段,将中国文化代表之一的唐诗进行了多方位、全景式的展示。

作品由序曲、终曲及中间四个乐章共六部分组成。

序曲:《我欲因之梦吴越》。运用了混声合唱的形式,选用了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作为开篇。序曲并没有结束在完美终止,直接将音乐引入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何处青山是越中》。运用了回旋原则写成,采用了白居易的《江南好》作为迭部,中间穿插李白《秋下荆门》(朗诵)、张籍《送越客》(女中音独唱)、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独唱、重唱)。最后将《江南好》的旋律与重唱进行了纵向交叉叠置,更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

第二乐章:《王谢风流满晋书》。这个乐章转入小快板,音乐风格由柔美转入潇洒,表达了诗人风流倜傥的形象。这个乐章选用了羊士谔《忆江南旧游》(男高音独唱)、刘言史《右军墨池》(女高音独唱)以及杜甫《壮游》节选(男高音独唱)等三首诗创作而成。第三乐章:《还思越水洗尘机》。一声清脆的木鱼声敲开了第三乐章的序幕,随后的弦乐泛音与云锣、铜磬等将音乐带入一种禅意。此乐章选用了元稹《刘阮妻二首》之一(合唱)、皮日休《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合唱)、司马承祯《洗心》(节选)(朗诵)、刘禹锡《送元简上人适越》(合唱)连缀而成。

第四乐章:《笑问客从何处来》。欢快的锣鼓声伴着双簧管明亮的旋律预示了本乐章的基调。作曲家在此乐章中将合唱、朗诵以及一种特殊的人声技巧——弹舌演奏有机结合在一起,选取了施肩吾《江南织绫词》(合唱)、陆龟蒙《秘色越器》(男声独唱)、王昌龄《采莲曲》(女声独唱)、贺知章《回乡偶书》(朗诵、合唱)、王维《鸟鸣涧》(合唱)等五首唐诗连缀而成。在情绪上呼应了第一乐章。

终曲:《天姥连天向天横》。大提琴的吟咏伴着诗人再次出现。最后乐曲走向狂放奔腾,在激情澎湃的乐声中结束全曲。

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作曲家2015至2016年间创作的,作品一经演出就受到观众好评,至今已由14个交响乐团演出了近30场。

这部作品是作曲家以当年的《陕甘宁革命民歌五首》以及《兰花花》《秋收》等具有一定特点和影响力的民歌为题材进行创作而成。全曲共有六段,分别以原民歌名字命名。

第一段:《山丹丹开花》。乐曲的前八小节引用了30多年前屠)台九改编的管弦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开始部分,熟悉、亲切的旋律让听众瞬间回忆起那个时代。随后作品逐步展开,用今天的语言诉说黄土地上人们的精神风貌。

第二段:《刘志丹》。崔炳元以民歌《刘志丹》为基础进行创作,着重刻画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突出了抒情性的发挥。作品以小号独奏开始,并以小号独奏结束,暗喻了主人公英雄的一生。

第三段:《兰花花的故事》。此次改编,作曲家运用了弦乐合奏的形式进行演绎,充分发挥了弦乐器的表现力,运用速度、力度的变化及多声部的穿插、叠置、呼应等手段,将整个故事进行了表达。

第四段:《秋收》。此段运用了双主题:一个主题来自民歌《军民大生产》,另一个主题来自民歌《秋收》。作曲家创造性地将两者进行了合理关联,使两者的因果关系加强——大生产就是为了丰收。

第五段:《盘龙卧虎高山顶》。这段素材来自民歌陕北《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用慢板写成。作品既是对原民歌中领袖与人民关系的一种表达,更是一种人性的刻画。作品构思新颖,效果感人。

第六段:《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段是全曲最长的段落,以乐队全奏开始,气势宏伟。与第一段相比,此段更具一种总结性。经历了前五个段落的发展,情绪积累已经到了一个爆发期,因此,此段更多运用了乐队全奏的手法,对这首著名的民歌进行更加充分展开。作品表达了一种歌颂、希望、自豪的情绪,在宏大的音响中结束全曲。

第一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民歌六首》

作品应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之约。作曲家用这部作品引领听众离开陕北高原来到辽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既是一幅美丽的音画,又是蒙古族人民生活情感的流露,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气质和魂魄。

第一乐章《辽阔的草原》。在低音乐器空五度叠置的背景下,弦乐逐层奏出三连音进行,引领听众爬上层层叠起的内蒙古高原,一片广阔无垠的大草原展现在面前。随后在舒缓的节奏中,弦乐奏出悠扬的长调旋律,作曲家运用了分裂的手法将原来的民歌进行处理,时紧时松、起伏跌宕的旋律,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滚,并结合复调、配器的细腻变化将草原的辽阔景色进行了展示。在后半部分,乐队其他声部休止,独奏圆号和独奏小号的呼应增加了作品的神韵,同时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宽广的胸怀。

第二乐章《黑缎子坎肩》。如果说第一乐章是一个浓重起笔的话,那么这一乐章则是一个清淡的甩笔,将原民歌中蕴含的欢快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一个短小的引子后,欢快的民歌旋律首先在弦乐拨弦的背景下用短笛和长笛奏出,小提琴穿插其间进行呼应。值得一提的是,两者采用了远关系的调性对比,更使得作品充满色彩和趣味性。随后,民歌旋律先后在木管、弦乐、铜管之间轮流出现,展示了民歌蕴含的不同性格侧面。最后又变化再现了引子部分,在渐弱中结束。

第三乐章《土尔扈特的故鄉》。这首古老的蒙古族歌曲讲述了该民族的真实故事。作品的起始用大提琴模仿马头琴奏出深沉的旋律,随后的民歌旋律用木管和弦乐进行陈述,随着音乐的进行,情绪越来越激动。中段采用进行曲的节奏,在小军鼓的伴奏下,乐队奏出了铿锵有力。最后乐队奏出宏伟的主题,并预示着一个较为温暖的结局。

第四乐章《诺恩吉亚》。在一个深沉的乐章后,作品进入一个优美柔情的段落。作曲家运用纯音色,中庸的速度,舒缓的节奏,优美流畅又略带忧伤的旋律为听众为作品增加了动感。

第五乐章《黑骏马》。这个乐章运用了极快的速度,鲜明的节奏为听众展示了奔腾骏马的形象,同前几个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段奔腾的节奏后,一段悠扬的长调旋律突然涌出,造成极强的听觉震撼。随后作品进入中速段落,主题旋律在各个乐器间穿插展开,最后再次进入快板乐段,但与开始相比增加了一些俏皮活泼因素,少了一些雄壮,表达了骏马的另一个侧面以及蒙古族人民对骏马的感情。通过对骏马的歌颂表达了对原始生命力的歌颂,并衬托了蒙古族人民的气质。

第六乐章《鸿雁(天鹅)》。作为整部组曲的总结性乐章,此处选用了这首流传甚广、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这个乐章既保留了原民歌的神韵,更为之增添了一种独特气质,使其升华。作品以短号的独奏开始,好似一个广角镜头的扫摇,场面空旷悠远,展示了辽阔大草原上由远而近的一排排鸿雁的形象。随着镜头的拉近,悠扬的旋律层次逐渐丰富,情绪也逐渐激动。弦乐旋律在中段以木管轻盈的音型为作品增添了动感,最后的辟卡迪三度的运用使作品具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此乐章中,鸿雁已不仅仅是一种动物,而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美好的象征。听众在翱翔着的鸿雁带动下,视野逐渐变得开阔,欣赏着辽阔大草原的美丽自然风光,感受着英勇豪迈的蒙古民族,歌颂着美好的新生活。

此次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崔炳元音乐作品集》将作曲家近年的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展示,对中国民族歌剧、民族交响乐、民族合唱等的创作、表演、研究、评论等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这套作品集还集中展现了崔炳元在创作上的美学追求,他用自己的作品回答了音乐创作上的三个核心问题: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

新书推荐

《音乐剧(西区故事)鉴赏》

费元洪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定价:58元

解读经典剧目,窥见西方音乐剧创作奥秘。

除介绍了音乐剧《西区故事》的创作背景外,此书着重于讲述《西区故事》作为经典传世之作在百老汇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地位。书中极具价值的亮点在于分析解读了伯恩斯坦的作曲特色,如何运用音乐有效地进行戏剧表达等命题。阅读此书,相信对于广大音乐剧爱好者特别是致力于音乐剧的创编人士,定会有所教益。

《中国歌剧史》

荆蓝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定价:188元/套

(通过编辑部购买,享受八折优惠价150元/套)

上下两卷、近百万字的《中国歌剧史》于2012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数位中国歌剧工作者集体撰写的一部关于本国歌剧历史的专著,自筹划、搜集资料到写作,前后历时十余年。该书顾问为:张庚、贺敬之、丁毅、田川、张非、李刚、时乐潆、瞿维。荆蓝主编。荆蓝、舒铁民、胡士平、黄奇石、刘诗嵘、邱玉璞、周稽为编委及各分卷主编。担任编委的还有刘得复、周吉、张汀、梁化群。其中11人已先后谢世。特约编辑蒋力。

上编:中国歌剧在探索中诞生(1920-1949):中编:民族歌剧走向繁荣(1949-1966):下编:荒芜、复苏与走向多元(1966-2000):附编:歌剧的中外交流,沉稳运行中的港台歌剧。最后是:中国歌剧历年剧目一览(1921-2000)。

《紫茵音乐笔记》丛书

《魔笛——38部外国歌剧现场乐评》

《夜宴——30部中国歌剧现场乐评》

《调弦——56场音乐会现场乐评》

《说乐——65篇音乐杂文散文》

紫茵 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4月

定价:172元/套

《紫茵音乐笔记》丛书是著名音乐新闻记者、音乐评论人陈志音(笔名紫茵),从其20余年職业记者生涯中所写的500余万字的文章中,按照类型、类别、角度、专业等,精心挑选了189篇具有较强知识性、启发性、通俗性、可读性的文章形成的系列丛书。这些文字或是作者观剧时的真情实感流露和理性思考所得:或是作者在参与、观察、体悟音乐活动的观点、见解,以及作者个性化、专业化、类型化的独家言论、独立评述。其文笔流畅,论点精当,评语中肯,阐述生动有趣。

丛书分为《魔笛——38部外国歌剧现场乐评》《夜宴——30部中国歌剧现场乐评》《调弦——56场音乐会现场乐评》《说乐——65篇音乐杂文散文》四卷。

《崔炳元音乐作品集》

崔炳元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定价:560元/套

上海音乐出版社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实施,出版了著名作曲家崔炳元的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歌剧《貂蝉》、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一管弦乐组曲《内蒙古歌六首》等四部作品。这些作品均是作曲家近年来的委约作品。咏诵交响套曲《唐诗之路》和歌剧《貂蝉》分别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推广项目的资金支持,《貂蝉》除了总谱之外,还出版了钢琴缩谱,方便传播与使用。交响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自2015年以来,已在全国各地演出了近30场,产生了广泛和积极的影响。崔炳元的作品风格亲切朴实,作曲技法丰富多彩。他用音乐《母语》和他的听众交流,他的审美选择,更多地投向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他用自己的审美感觉和对交响乐队的悉心把握来实现其内心深处的追求。

《如何制作音乐剧》

马修·怀特 著

费元洪 译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6年4月

定价:30元

在这本书里,作者清晰而简洁地讲述了制作一部音乐剧需要的所有要素,包括:选择合适的剧目、预算和日期、面试选角、排练与演出:还另辟章节,介绍了布景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以及宣传和营销。此书重点关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精心计划,并辅助配有一系列图表介绍。让每一位渴望制作音乐剧的人,不论是出于业余爱好,还是有志于未来投身其中,都能在看完书之后了解音乐剧的制作过程中复杂而宽泛的内容。本书由《音乐剧沙皇》卡麦隆-麦金托什作序推荐。

猜你喜欢
乐章音乐剧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作曲家
爆笑音乐剧的成功之路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