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节间长度与株高的关系

2018-10-29 08:51王健曹亚伟刘坤唐跃辉张怡张菊徐克东李晓丽齐静李成伟胡小玉原鑫张思馨高倩倩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矮秆穗长株高

王健,曹亚伟,刘坤,唐跃辉,张怡,张菊,徐克东,李晓丽,齐静, 李成伟,胡小玉,原鑫,张思馨,高倩倩

(周口师范学院 a 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b 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小麦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我国粮食作物的1/4[1]。在小麦高产育种工作中,除需考虑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外,小麦株形及其生理特性也是关注的热点[2]。小麦茎秆是株型的主要构成之一,既是小麦物质运输的通道,也是小麦地上器官的支柱,还是干物质积累的暂时储存库,对小麦产量形成具有独特的作用。不同品种(系)小麦株高的差异主要由各节间长度差异产生。有研究表明,在株高构成因素中,穗下节长对株高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第2节长[3]。魏燮中等[4]于1983年提出株高构成指数(I)的概念,认为现代小麦品种类型的I值接近于0.618,即“黄金分割”。对I值高于0.618的品种进行选择,将有利于小麦产量潜力的进一步提高[5]。本研究通过对30个冬小麦品种(系)的定量研究,分析株高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旨在为冬小麦高产品种(系)选育和鉴定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用30个冬小麦品种(系):小偃6号、高19、轮01-11、陕星63、矮秆高产王、兰硬粒小麦、皖麦19、漯麦9号、科农199、YC22/泉麦26、豫麦57、石4185、小偃81、郑麦7698、经科168、YDC81/温麦968、YC45/豫圣麦21、众麦1号、YC5许麦6号、周麦22、洛麦22、金丰33号、周麦27、鹿麦1号、百农160、YC30/百农201、YC36/豫农508、百农AK58、矮抗先锋、矮抗58。

1.2 方法

于2016年10月—2017年6月在河南省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试验田进行试验。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3次重复,每小区6 m2(长4 m,宽1.5 m),内设6行,行距为0.25 m,株距0.03 m。各小区间隔为0.6 m过道。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按常规方法施肥。倒伏情况以5月24日(收获前)为准,采用分类记录,将倒伏情况划分为全部倒伏、大量倒伏(全部小麦的3/4发生倒伏)、一半倒伏、少量倒伏(全部小麦的1/4发生倒伏)。

1.3 节间长度及产量测定

在成熟期,每小区取样10株进行室内考种,测量其株高、各节间长度、穗长,统计单株穗粒数、穗粒重。小区收获籽粒自然风干后,折合公顷产量,并测定千粒重。

1.4 数据分析

按照文献[4]中的公式计算IL和In值。

倒伏情况数据分析。将全部倒伏、大量倒伏、一半倒伏、少量倒伏分别记为1、0.75、0.5、0.25,进行折算,取平均值。

所有数据在Excel 2010和SPSS 19.0上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节间长度

按有无倒六节将30个冬小麦品种(系)分为2类。

无倒六节的为A类(表1),株高56.464~83.900 cm,穗长6.836~10.480 cm,穗下节长23.600~29.300 cm,倒二节长11.330~20.490 cm,倒三节长6.480~12.330 cm,倒四节长4.340~9.540 cm,倒五节长1.500~6.900 cm。穗长/株高的平均值为0.126。

有倒六节的为B类(表2),株高62.553~87.671 cm,穗长7.085~12.344 cm,穗下节长21.947~32.640 cm,倒二节长12.733~19.000 cm,倒三节长7.744~12.493 cm,倒四节长5.893~9.754 cm,倒五节长3.020~7.323 cm,倒六节长1.500~4.000 cm。穗长/株高的平均值0.128。

对比两类冬小麦可知,矮秆小麦是通过缩短各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的,尤以倒二、三节的缩短程度较大。

表1 A类各品种(系)小麦株高及各节间长度

表2 B类各品种(系)小麦株高及各节间长度

2.2 株高构成指数

如表3所示:A类冬小麦IL、I1、I2、I3、I4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548~0.657、0.561~0.690、0.595~0.646、0.534~0.621、0.532~0.762,平均值分别为0.596、0.635、0.618、0.577、0.640,其中,I1、I2、I4的值不低于0.618。

表3 A类各品种(系)小麦的株高构成指数

如表4所示,B类冬小麦IL、I1、I2、I3、I4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541~0.621、0.566~0.701、0.593~0.646、0.543~0.602、0.553~0.722,平均值分别为0.572、0.632、0.617、0.565、0.601,其中,只有I1的值不低于0.618。

表4 B类各品种(系)小麦的株高构成指数

2.3 倒伏情况

如表5所示,A类冬小麦倒伏情况的平均值(0.154)大于B类(0.114),即有倒六节的小麦品种的倒伏情况整体低于无倒六节的小麦品种,但各类别内不同品种(系)的倒伏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表5 2016—2017年度各类冬小麦的倒伏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前人研究证明,用株高构成指数来研究小麦茎秆具有实际意义,而且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相关,可以反映产量水平[5-6]。本研究发现,矮秆小麦是通过缩短各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的,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7-8]。

本研究A(B)类株高构成指数的平均值与朱有才等[9]的研究相比,I1较大,且倒二、三节间的缩短程度较大。对比本研究中A、B两类冬小麦的基部节间,发现B类基部节间普遍小于A类,属于上部节间较长、下部节间较短。前人研究认为[4,10],株高相似的品种中I值高、下部节间短的,抗倒伏能力强。本研究也显示,具有6个节间的小麦品种,其抗倒伏性一般优于只有5个节间的品种。

猜你喜欢
矮秆穗长株高
四倍体小麦株高和穗长性状的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小麦矮秆突变体je0098的遗传分析与其矮秆基因定位
47份外引小麦种质中矮秆基因的检测及其降秆效应分析
介绍四个优良小麦品种
甘蓝型油菜半矮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162 A的选育及应用
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效应分析
推介三个优良小麦品种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
玉米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中基因的序列变异及与株高等性状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