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村,现代“山乡巨变”的背后

2018-10-29 07:02《桂林日报》报社
农家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五通村委西山

笔直的水泥路通向西山村,两旁种植了大片砂糖橘。

《山乡巨变》是《暴风骤雨》的续篇。它完整地描写了上世纪50年代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

20年前,广西桂林临桂西山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依托政策红利,尝试“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小农户”抱团走向大市场,创造出农企合作的致富路。如今,一条条平坦水泥路、一间间鸡舍鸭棚、一幢幢别墅新居......体现了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三新”风貌,谱写了山乡巨变新篇章。

政策红利和村民生活需求的完美对接,使新寨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新寨村的一幢幢别墅。

沿着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前往广西桂林临桂西山村。山间的田垌中,成片的果树连绵不绝,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车子转过一道弯,路的尽头,是拔地而起的一幢幢楼房,小青瓦、马头墙、白粉墙,独具特色的小别墅、平坦的水泥路、宽阔的体育场,与郁郁葱葱的青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里是临桂区五通镇西山村委的新寨村,从外面来到新寨的人几乎都会为看到的这一幅画卷而震撼。

然而,对于新寨村的村民来说,这一切的变化仅仅是发生在过去的6年间。村支书唐龙发聊起了村落变化的前前后后。

“我们新寨村距离五通镇政府驻地有近10里的路程,整个村落都是在山里面。村里几年前还是泥巴路,凹凸不平。尽管毗邻321国道,然而由于道路不通,村民进出不便。2011年前,村民还住在几十年前建的老屋里,到处漏雨,人口又多,大家都想建新房子。”唐龙发说。

村委把村民的意见相继反映到镇县两级人民政府,刚好赶上当时的临桂县想打造几处高标准新农村示范点的机遇。县政府经过多方调研,决定先修好通往新寨村的路,让村里的交通通畅便利起来;紧接着,推倒山坡下村民原来的泥巴房子,统一规划,统一在原址进行重建。

“我们村的村民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比较强烈,所以实施整村推进的过程中,拆迁、建设、规划,大伙整体上都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思想上相对比较统一;同时,我们很好地利用了政府提供的政策,解决了道路修筑和环村水系、排污系统、村落绿化、体育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平均下来,每户人家房屋的建筑面积接近300平方米,加上装修总共花费了18万元左右;在这过程中,政府给每户人家补助了50吨水泥还有琉璃瓦等材料费,每户补助的建筑材料价值高达4万多元。”村民李金旺告诉记者。

政策红利和村民生活需求的完美对接,使新寨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记者观察发现,在高标准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的统筹推进,就会出现乱搭乱建、杂乱不堪的状况,绿化、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等配套建设难以跟进或完善。

新寨村村民每户仅花费18万元就能住进宽敞明亮的小别墅,让五通周边村子的村民羡慕不已,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西山村委下辖自然村马鞍村的村民受其影响,强烈要求政府也对马鞍村整村推进,进行新村建设,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新寨、马鞍村已成为临桂区两个高标准示范性的新农村建设点,成为当地人居环境改善的标杆。

20多年前,西山村尝试“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小农户”抱团走向大市场,创出了农企合作的致富路子

西山村大多是山场,两旁群山连绵,只有少许农田,那么当地的村民主要是靠什么生活?

西山村委副书记李双桂带领记者爬上了村子后山的山坡,一路上,一间间鸡舍鸭棚在绿树掩映下,成百上千只鸡在鸡棚前的小院子里啄食。李双桂跟记者边走边聊了起来。

西山村有530户,总人口2100多人,地处偏远,人多地少,即便是放在整个五通镇来说,各方面条件并不算好,如何发展如何致富多年前就成为村民们思考的大难题。

“您看到了,我们村的人大多都搞养殖,主要是养鸡养鸭养猪,外出打工的比较少,每户人家的收入从数万块到几十万块的都有。”李双桂聊起了西山村搞养殖的前前后后。

1995年,来自广东的温氏公司在五通一带推广“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当时,这种合作模式比较新颖,看的人多,敢于尝试的少。五通很多村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都比我们村的条件要好,大伙觉得一动不如一静,还是不折腾的好。而我们西山村的情况则不同,村子位于山里面,能利用的土地及各方面条件有限,大伙听说公司提供养殖的种苗、技术、饲料,全程指导养殖,还保价回收,一些胆子大的村民开始尝试着搞起了合作养殖,没想到收益还不错,于是大伙都跟着养起了鸡鸭猪。”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尽管位于山里,因为多年搞养殖,西山村的村民整体上并不穷,也成为整个桂北地区温氏公司推广“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的典范;因为搞养殖收入不错,西山村的村民外出打工的也少,村落的发展和建设整体走在了五通镇的前列。

除了养殖,近几年来,村里还大力发展柑桔类水果的种植、苗木种植,引进铁皮石斛、猕猴桃等特色种植产业,使得西山村实现了多元化特色发展。

西山村民将养殖的肉鸡装箱外运。

西山村新建的现代化养殖场。

“我们搞养殖的,特别是养鸡鸭猪,如果一上规模,遇着鸡瘟猪瘟发生或者养殖的低谷期,农户既缺乏技术,更难以与巨大的市场抗衡。有了大公司、大企业的介入,技术、资金、市场等各方面都得到保障,使得小农户得以抱团面向大市场。”李双桂说,20多年来,温氏公司跟当地农户合作,总体来说公司肯定是盈利的,农户也致富了,实现了双赢,创出了一条有效的农企合作路子。

发展不均衡的西山村曾是贫困村,村委争取各方支持,建立现代化养殖场扶助贫困户,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山村如果光看新寨、马鞍村,看到山坡上一幢幢的小别墅,田垌间一蔸蔸砂糖桔树,林下成千上万的鸡苗,感觉这里如同世外桃源。

再看看西山村的一些数据:规模以上养猪户16户,年出栏16000头;规模以上养鸡户210户,年出栏44万羽;砂糖桔等柑桔类的水果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这是西山村的一面,而西山村的另一面是:整个村落有530户2100多人,耕地2423亩,林地18000……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发展不均衡。西山村总共有7个自然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7户89人。

跟很多贫困村情况相似的是,西山村的贫困户主要是因病、因学致贫。怎么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西山村委在进行“一对一”帮扶的同时,村干部、村民代表和贫困户一起协商成立了一家现代化养殖场,利用“党支部+村集体+贫困户+公司+养殖能手”的模式,针对27户贫困户的长远增收问题,给他们创建一门产业。

在西山村后山的山坡上,近2000平方米面积的一个养鸡场,几千只鸡养殖在里面,却没有异味,鸡舍内凉爽干净。

负责照看鸡舍的村民李福妹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尝试建设的现代化鸡舍,你看鸡舍内有好几条供水线和供料线,可以给鸡按时投食饮水。养鸡场搞好了我们有可能增加养殖数量,扩大养殖规模。”记者了解到,这个养鸡场建设得跟工业生产线一样,一次可喂养24000只鸡,采用全自动的设备,投食、投水、供暖、通风都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只需要两个人操作看管,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养殖的利润。据了解,养鸡场可年出栏3批肉鸡,每批2万多只,总利润近30万元,这些收入全部用来扶持贫困村民。

经过一系列努力,2016年,西山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1995年,温氏公司在桂北推广“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时候,农户观望的多,真正加入的少,唐龙发等人在多方考察和衡量之后,率先跟公司合作,结果大获成功。于是这种新型合作模式很快在西山及五通其他的村落推广开来。

经过多年发展后,唐龙发及很多村民发现传统养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耗费人力大,污染严重,利润越来越薄,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后,村委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利用给西山贫困户建设脱贫项目的机会,建立全自动化的新型养殖场。目前,养殖场已取得了初步的效益。西山周边的村子看到成效后,也跃跃欲试。

西山建立的现代化养殖场,整体投资超过百万元,资金、土地来自各级政府和社会的统筹协调筹措支持。就像村民李催贵说的:“西山村的每一处变化,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介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村委班子,那是很难想像的。”

站在小小西山村,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猜你喜欢
五通村委西山
红领巾奖章“一网五通” 绘浙江最美“红绿蓝”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村委会作为行政诉讼被告地位的探究
观西山
农村土地征收关系和补偿标准浅议
西山闲笔
明清小说中五通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