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2018-10-29 11:07连涛石庆华
读天下 2018年19期
关键词:语文活动主体参与课程体系

连涛 石庆华

摘要: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新课程计划对大纲进行了调整,构建了由“学科”和“活动”组成的课程体系。我们语文教师应树立“立体语文”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活动课学习者自主参与的主动性,活动空间的开放性等特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空间。

关键词:语文活动;主体参与;立体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科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囿于封闭的课堂、学校空间,而要勇于拓展教学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模式,还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有效激发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创造性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为提高教学效率注入“源头活水”。因此,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要树立人文化、生活化的“大语文”观念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一番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追根究底,我认为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一学期二三十篇文章,就这样颠过来倒过去地读、背、考,美其名曰“抱着课本打滚”,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两眼不看课外文,断了语文学习丰足之源,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肩负起提高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吗?我们能以这样的语文教学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吗?

所以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惟本”的观念,大胆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致力于人文化、生活化的“大语文”。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制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培养学习语文兴趣,在生活中增长才干,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 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做生活的有心人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材可谓是“半亩方塘”,五千年文明可称是“天光云影”,社会实践、生活感受即是“源头活水”,可见课本和生活融为一体。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就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课外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古迹名胜、工厂新貌、乡村变迁,变化动态乃至时事要闻,无不是语文学习的丰富宝藏。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科学选取生活中的语文素材。

要真正解决“开源”“导流”问题,只靠课堂是不行,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将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知所感带进语文课堂。家庭、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大后方,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代活水,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在社会中学习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可以组织和鼓励学生 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譬如我校这些年来,寒暑假期都取消了书面作业,而是要求学生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在假期带着孩子走入社会,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体验课本之外的乐趣,使他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有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班的,或许是带孩子欣赏音乐会也别有一番感受。学生有了丰富的感受不仅写起文章得心应手,而且也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培养了樂观、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提高了审美能力,通过这些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 倡导学生涉猎课外书,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学生的语文素质普遍较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读课外书太少。不少学生甚至几乎不读课外书。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家长和学校以看课外书影响学业为由,禁止学生去读课外书,把小说视为“闲书”,认为读这些书是“不务正业”,这种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学习语文离不开积累,而积累的基础是从夯实的读写开始的,因此要学好语文非博览群书不可。韩愈也说过:“学以为耕,文以为获”;杜甫曾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书读得多,自然见多识广,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因此,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把课本教好,让学生学好,而且必须要提倡和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必须要提倡和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教师向学生推荐的书,自己先要读,把自己的心得介绍给学生,激起学生读课外书的欲望。

读课外书一要落实好拓宽课外书来源的渠道,发动社会、家庭和学生解决部分。二是落实好读书的时间,现在减负了,作业少了,时间多了,语文老师要落实好学生在校阅读课外书的具体时间。三是落实好检查督促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读书活动能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下去。

四、 有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辟教学的新空间

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教学已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无疑会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因为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辛辛苦苦、天花乱坠地分析课文,哪怕头头是道,天长地久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了兴趣,那还谈何提高语文素质。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现代教学用具,加强知识传授的直观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语言的训练,更应侧重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语文教学既要依据大纲课本,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间空间,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创造出一个大语文环境,使语文教育成为网络化、整体化、全方位的“大语文教育”,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转引: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作者简介:

连涛,石庆华,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市永昌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活动主体参与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文言文教学不可忽略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探讨如何激活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浅谈高中物理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