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8-10-30 10:17赵芳芳
校园英语·下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表达能力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英语专业学生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责任。然而对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薄弱,亟待提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赵芳芳,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引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目前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需求。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必须对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良。对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问卷测试和调查表明: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现象、事物等的能力非常弱,学生很难顺畅地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风俗、历史;有的学生根本不了解中国一些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与高校英语专业“重视英美文化,忽视母语文化”的教学现状有着一定关系。因此在本科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学习,更要强调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本文从国学意识,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几方面探讨了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现状

为了了解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观念、现象等的具体能力,笔者于2017年12月以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翻译专业2015级,2016级两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試调查和相关问卷调查。能力测试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翻译二十个体现中国文化的汉语词汇。(2) 翻译中国文学作品里的五个句子。(3)用英语简介中秋节和论语。要求学生不借助任何工具书或参考书以闭卷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60分钟)完成。

调查结果数据显示两个年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整体水平普遍低下,没有达到英语专业现行教学大纲的要求。就问卷的第一部分而言,两个年级学生中不到10%能正确表达问卷中的汉语词汇。对于二十个中国文化词汇,绝大多数同学只能准确翻译出3-5个词汇。在第二部分文学作品句子的翻译中,绝大多数学生能大致表达出句子的主要意思,但是表达不够地道,且不能传达出中文作品原文的意境。而第三部分,几乎没有同学能够准确,完整,精炼的简介这些典型的中国文化概念。

根据对大庆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测试和调查显示,外语专业学生国学意识和国学素养普遍很差,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概念的能力更差。要使学生成为新型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为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做出自己的贡献,外语教师和外语教学工作者必须在引导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的同时,也要鼓励帮助学生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观念、现象等的能力。

二、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将从以下几个面探究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

1.修改英语专业及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要求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大纲中去。对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例如不同年级的专业学生应掌握哪些具体的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达到什么程度。另外可在各种英语专业水平测试中和等级考试中加入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从政策上增强广大英语专业教师和学生们对提高自身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2.充实英语专业文化课程内容,在现有英语专业西方文化课程的课堂上,增加用英语讲授的中国文化相关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全面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例如在讲解美国总统竞选的文章时,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政治体系和政治哲学的同时,要对比介绍一下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和治国思想。引导学生具备文化对比的思维和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哲学和政治思想的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增加教学的实用性。

3.完善英语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开设有关用英语讲授的中西方文化对比和中国文化的课程。在讲课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以英语讲授为主,逐渐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在课堂上,教师应多设计有关中西文化对比的讨论和交流,给学生创设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提供真正的双向文化交流的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均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包含中国文化内容的选修课,增加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史、中国古代诗词、中国文学理论等相关内容的机会。

4.提高英语专业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为英语专业开设用英语讲授的中国文化课程提供充足,合格的师资力量。在要求学生提高自身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各英语专业教师也必须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从而更好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英语专业教师不光要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中西方文化素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尤其是也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才能激发和鼓励学生提高相关能力。

5.积极开展课外文化交流活动,增加英语专业学生真实的文化交流机会。首先要聘请专家或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中国文化相关讲座,增强英语专业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机会。其次可以开展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英语角活动,并要求学生向留学生介绍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最后英语专业教师还应积极为学生推荐和提供课下中国文化学习资料。如BBC的中国历史节目,介绍中国文化和现状的英文报刊和杂志。让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和时事的同时关注中国文化和时事,注意积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法。

6.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用英语学习和交流中国文化提供更多途径和方式。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和便携电子设备发达,大学生都特别喜欢通过一些流行的软件和网站学习专业知识。如:知乎,微博,微信公众号。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网站,方便学生多渠道去学习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词汇的英语表达。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引导英语专业的学生创建以中国文化英语表达为特色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专业学生提供更丰富有趣的中国文化交流平台,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通过网络扩大英语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7.为学生提供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的机会,在实践中体会和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知识。教师可以有计划的组织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参观学习或做志愿者,比如大庆铁人纪念馆或石油博物馆等。这种实地参观考察,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双语思维模式。参观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实践场所的双语标识语既有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汉英翻譯中的文化差异和表达差异,又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以及相应的英文表达,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

此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当前比较流行和现今的QQ空间,博客,微信等交流平台,相互推送和积累英文版的中国文化相关资料,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从而提高自己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此外英语专业的学生创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以某一方面为主题,收集和整理的规范的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方面的资料,定期实时推送关于中国文化概念及习俗的英语介绍,做好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播和学习英文版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力推动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积极主动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三、结语

英语专业教学应不仅限于纯粹的语言、词汇、语法结构等的教学,也应强化文化教学。而文化教学中既要包括目的语文化,更要包括母语文化。改变只重视目的语文化教学的观念,要重视培养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英语专业的学生应首先提高自己习得母语文化的意识,其次要配合学校相关文化课程,课上认真听课,课下积极参与母语文化英语沙龙,并通过网络平台积极自学,提高自己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提高自己在双向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输出能力。这对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乔春华.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输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05):117-119.

[2]曾春莲.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09(11):97-99.

[3]王波.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3(01):56-58.

[4]王申.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的实证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5):76-78.

[5]王昀.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06):60-62.

[6]周黎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薄弱环节[J].对外传播,2014(03):29-30.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