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纹彩陶的图腾意蕴

2018-10-31 05:55黄有为
关键词:食器鱼纹彩陶

黄有为

(福州大学 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24)

《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说明饮食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同时饮食也反映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风貌。《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故《尚书·洪范》将“食”列为“八政之首”。“食为政首”所讲的实质问题即是农业问题,“以农为本”的理念在先秦时代已深入人心。饮食文化史是先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先秦时代农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制陶术的发明,都是人类饮食需求的结果。

陶器将功能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它是新石器时代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必备器具。在饮食、祭祀、巫术、舞蹈、渔猎、墓葬、战争等各个社会生活层面上,都有陶器不可或缺的身影。因此,“新石器时代也被称为陶器时代”[1]。

一、彩陶食器

原始社会时期,中华远祖以采集、狩猎、捕鱼谋食谋生,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先民们的经济生活便逐渐由采集和渔猎经济转变为农业和畜牧经济,农业生产使粮食逐渐成为先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粮食生产又推动了陶制炊食器的发展。“农业与制陶伴生,这固然是因为刀耕火种、砌灶烹饪加深了人们对土和火的了解,从而为制陶术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农业产品的贮存、加工、烹饪、享用等生活需要,则为它的制作带来了动力。”[2]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文物的器具是幸存者,因为只有它们才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一个方面给后人展示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实相。饮食器具上,品种由少而多,由多而繁复,又由质朴而至华美,由实用而至审美,由实物而至礼仪,由具象而至文化符号。农业时代的到来,为陶器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彩陶是在农业经济占主导的母系氏族社会出现和发展的。陶器被先民们广泛使用,生产数量也较多。“陶器是社会各个阶层共用的器物,而铜器、玉器和宫殿则是上层人物的专享。”[3]因此,陶器是先秦时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具有普遍性,我们可以通过对陶器的探究来更好地了解先秦时代的大众社会文化与审美意识。

彩陶经过黏土捏制或者轮制成型,最终烧制而成的,并绘有红色或黑色的装饰花纹,它是原始先民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生活器皿。大量的陶器出土表明了陶器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器具,先民们制作陶器的初衷就是为了满足饮食活动的需要。

如半坡出土的50多万件陶器、陶片中,除少数是生产工具外,绝大部分为生活用具,如炊具、储藏器、食具和水器。其中作为炊具的器皿中,仅陶罐一类就有23型45式。从陶质上分析,夹砂陶占全部陶器的60%[4]。

陶器的大量制造是伴随着先秦时期先民们生产水平的相对提高,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而出现的。这些陶制器具大多采用模仿“葫芦”等植物造型、“猪”等动物造型以及少量的人物造型。各种陶制饮食器具均有明确的功能,有盛食器,如钵、豆、碗、盘等;有汲水器,如背水壶、造型颇像鱼的小口尖底瓶(如图1)等;有贮存器,如盆、瓮、瓶、壶等;有炊器,如鼎、釜、罐、灶等;有饮酒器,如爵、杯、觚、角等。这些彩制食器品类齐全并富于装饰意味,能够满足先民们烹制饮食,盛放粮食、食物、酒水等物品的日常生活之用。

图1 红陶小口尖底瓶 半坡类型

一般来说,钵用以盛汤,豆用来盛肉,碗用来盛饭,盘用于盛菜,饮食器具一应俱全,也由此可见当时饮食种类丰富、营养齐全。先秦时代烹调饮食的方法虽然不及现代中菜食谱的多,但也已经掌握了主要的烹调方法:“在周代文献里可以看到,最主要的似乎是煮、蒸、烤、腌和晒干。现在烹饪术中最主要的方法,即炒,则在当时是没有的。”[3]由此可见,陶制食器的质地、结构正是能满足先民们的日常烹调之用,并且这些日用器具与他们朝夕相伴,工匠们在设计与生产陶制食器的过程中也将饮食礼仪、造物观念与审美意识融入其中。

二、“鱼”纹饰

一般认为,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中国彩陶的成熟期和鼎盛期。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持续了2000年左右,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彩陶类型可划分为:半坡型、史家型、庙底沟型、西王村型。其中,半坡型与庙底沟型展现了彩陶艺术鼎盛时期的风采。之后,黄河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持续了1000多年,也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彩陶类型可划分为:石岭下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这一时期的彩陶数量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这些彩陶上有着极为丰富的纹饰,有些是对自然之物的模仿,例如在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上的鱼纹、鸟纹、蛙纹、人面纹、鹿纹、蜥蜴纹、植物纹,以及模仿渔网的网纹等纹饰,这些纹饰来源于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是对周围动植物形象的再现。然而,此时出土的彩陶上还有大量的几何化纹饰,比如方格纹、螺纹、三角纹、宽带纹、圆圈纹、锯齿纹、连珠纹等纹样。这些几何化纹样说明了此时的先民已经开始逐渐摆脱直接模仿自然之物,进入了更高一个层次的创造。

在出土的陶制食器的纹饰中,虽然模仿的、写实的自然纹饰与变化多端的几何化纹饰往往会同期出现,但从整体来看两者之间是存在一个前后顺序的。先秦时代人们临水而居,捕鱼、食鱼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鱼的形象在陶制食器上也有较多的展现,从而鱼纹饰也成为陶制食器中的主要纹饰。鱼纹饰的演变也和其他动物纹饰一样也经历了由对江河中鱼的自然形象的模仿、写实(如图2),进而渐渐抽象化为多样的几何化的鱼纹样的过程。

彩陶食器中鱼纹饰的抽象化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从起初的自然模仿、写实的鱼形状,逐渐演变为由多条鱼的组合或分解,取出鱼头、鱼身、鱼尾的某一部分来代替整体,最终抽象化为鱼的几何纹样。这种演变过程绝不是纯粹抽象化的纹样变化,也绝不会舍弃其具体的描绘内容,而是由当时的审美意识、精神氛围和社会风俗文化所主导。

鱼纹作为彩陶上的装饰纹样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其中,仰韶文化的半坡型时期是彩陶鱼纹出现最密集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鱼纹装饰的彩陶占到动物纹装饰的半数以上,而且在半坡类型期存在的 500 年时间里,一直延续着。装饰在陶制食器上的鱼纹丰富多样,有独立的鱼纹也有与其它纹饰相结合的鱼纹,既有具象的写实鱼纹,也有抽象的鱼纹和几何的鱼纹。与此同时,鱼纹饰的构图也颇为多元,有单体的鱼纹,分解的鱼纹,复体的鱼纹,变体抽象的鱼纹(如图3),人面纹与鱼纹的组合纹样等(如图4),鸟纹与鱼纹的组合纹样(如图5)。

图2 游鱼纹彩陶瓶 仰韶文化早期 秦安王家阴洼出土

三、图腾意蕴

在那个文字尚未成熟与完善的时代,我们能通过陶制食具器物纹饰这样一种造型艺术来了解先秦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社会风俗文化。当匠人们在制造这些食器时都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当时的风俗信仰和审美情趣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之中。装饰器物的鱼纹饰,作为特殊的符号可以很直观地传递隐藏在背后丰富的信息。“一个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花纹,反映着这个民族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审美感和文化特征,是族文化的标志性的表现。”[5]彩陶上的鱼纹由象生性、写实性形象向几何图案化的演变趋势,就是鱼纹向象征性符号方向转变的规律,它已成为了一种纪录先秦时代人们各种观念与认知的文化载体。在纹饰形象的背后,往往蕴含藏着深层的象征意义,纹饰图案只是作为一种“观念的外化”。

在新石器时代形形色色的彩陶纹饰中,除了众多抽象的几何形纹饰以外,各种动物纹饰也同样是举不胜举。由于鱼纹饰的流传范围广、延续时间长,使其成为动物纹饰图案中最为瞩目的一种。不论是“陶器时代”的彩陶鱼纹,或者是“青铜时代”青铜器上的鱼纹,又或者是瓷器上的鱼纹式样,可以说鱼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从古至今,人们都在用纹饰这种符号语言来进行情感与思想的交流。

彩陶上的鱼纹饰产生于先民们的劳动实践,在劳动过程中观察自然景物,增加了鱼的知识,了解了鱼所具有的鲜美的口味及其强大的繁衍生息能力,由此也逐渐形成了对鱼、蛙等动物的生殖崇拜与审美观念。上图展现的“人面鱼纹”正是表达了先民们希望人类也能像鱼那样有着强大的原始生命与生殖繁衍能力。“彩陶图案主要就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于美的认识,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绪的一部分,而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下来。”[6]在较商周更早的时期,神话与彩陶纹饰中频频出现的动物形象的功能,是“发挥在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之沟通上”。[3]

图3 三角形彩陶钵 仰韶文化早期 秦安王家阴洼出土

图4 人面鱼纹尖底陶器 新石器时代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

图5 鱼鸟纹葫芦彩陶瓶 新石器时代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

大量的鱼纹饰出现在陶制食器中显示了先民们的的内心世界与图腾信仰。图腾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先民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源自某一类图腾,他们以图腾命名自己的氏族,认为图腾物有某种超自然力能庇护本氏族成员,并将图腾样式刻画在其日用之物上,充满神秘感的图腾器物得到了他们虔诚的膜拜。

尽管早期的写实性鱼纹饰在后期经过抽象演变成为鱼的几何化纹饰,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鱼继续成为图腾符号。“巫术礼仪的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成为纯形式的几何图案(符号),它的原始图腾含义不但没有消失,而且由于几何纹饰经常比动物形象更多的布满器身,这种含义反而加强了。”[7]先民们喜欢将鱼作为基本食物,此外还有一种更深刻的含义,它源于鱼具有较强的生殖繁衍能力,即生殖崇拜。他们注重多子多福,注重种族的繁衍。鱼的形象在先民们的看来是代表了一种阴阳相合、天地相交、生生不息的阴阳哲学。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鱼在中国的传统观念文化中有着祈盼生殖繁盛、除祸祛灾、长寿富贵等吉祥象征的意义。

先秦时代的彩陶食器基本上遵循由单一到多样、由简单到复杂、由自然模仿到追求和谐的趋势变迁。这些包含着丰富想象、概括、变形的以线条作为基本造型手段的彩陶鱼纹,展现了“陶器时代”的先民在审美意识、造型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为之后的各类工艺美术图案的设计与创作奠定了基础。先民们通过大量陶制食器的制造,积累了设计加工器物的经验,彩陶的造型与纹饰不断演变展示了人们的审美意识,这也为青铜器、漆器的制造与装饰提供了艺术模本和工艺先例。

陶器开启了中国美术的装饰之源,“因为正是从制陶开始,人类开始不满足于器具物质资料所固有的和加工时形成的纹样,而是赋予其自身不可能有和不可能产生的纹样,即有意识地进行装饰了。”[8]陶制食器上的鱼纹饰从简单到复杂,从具象的自然描绘到抽象的线条、图案,从朴素实用到对繁缛复杂的装饰纹样的追求,显示出先秦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历程。

猜你喜欢
食器鱼纹彩陶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彩陶的随想」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基于传统鱼纹的中老年女装图案创新应用方法
吉庆有“鱼”——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鱼纹瓷
美食美器:吃饭是一件很认真的事
餐桌上的艺术
——食器
美味珍馐——中国古代器物之青铜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