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8-10-31 09:00周向辉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临床诊断应用效果

周向辉

【摘 要】目的:探究消化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内镜检查,若发现患者存在病理改变,则需进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研究组患者采用高清内镜技术进行检查,主要方式包括超声内镜、智能染色内镜(FICE)等。观察记录常规内镜检查及FICE检查所见病理改变形态、胃小凹分型及毛细血管形式。结果:经高清内镜检查,研究组患者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的对照组(P<0.01)。结论:消化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可观的应用效果,能够更加准确的快速诊断早期上消化道早癌,为尽早的进行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消化内镜技术;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断;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3--02

消化道早癌的病变主要是在黏膜下层之内,因此又被称为“黏膜内癌”[1]。在以往的临床治疗当中,消化道早癌通常采用的是根治切除的方式,但此种治疗方式容易导致患者上消化道正常解剖结构受损,增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着消化道早癌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消化内镜技术逐渐在消化道早癌诊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消化内镜技术凭借诊断率高、创伤小、出血量少、且术后病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现已成为消化道早癌的主要临床诊断方式。基于此,本文将以我院2016年5月至2018 年5月所收治的20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内镜与高清内镜检查术,从而探究消化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20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CT 检查、超声内镜、及活检病理检查均可确诊为早期上消化道癌者。按照诊断方法的不同,患者将被分为研究组(10例)及对照组(10例),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6例,女4例,年龄35~76岁,平均(55.3 ±2.9 )岁;病变部位:食管3例,胃底1例,胃体 2例,胃窦 3 例,贲门1 例。对照组男5例,女5例,年龄37~75岁,平均(52.1 ±3.8)岁,病变部位:食管2例,胃底2例,胃体 3例,胃窦2例,贲门1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式方法

對照组采用传统内镜检查,若发现患者存在病理改变,则需进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研究组患者采用高清内镜技术进行检查,主要方式包括超声内镜、智能染色内镜(FICE)等。观察记录常规内镜检查及FICE检查所见病理改变形态、胃小凹分型及毛细血管形式[2]。

1.3 观察指标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常规内窥镜、窄带成像内镜的影像质量评分,影像模糊记1分、暗淡记2分,清晰则记3分[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影像质量评分结果结果如下表1,两组患者在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诊断之后,研究组患者形态影像、胃小凹分型影像及毛细血管影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上消化道早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于早癌发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患者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造成病情的恶化,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技术在临床中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4]。与传统的白光内镜诊断方式相比,超声内镜、智能染色内镜(FICE)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提高早癌临床检出率方面,具有更加准确、高效的作用,其中FICE可有效加强未染色黏膜的对比,并能够更加清楚的观察到黏膜的微血管结构和增强的黏膜形态,从而准确判断上消化道早癌形成的重要特征及有无血管新生[5]。在本次研究当中,1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内镜检查,若发现患者存在病理改变,则需进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1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高清内镜技术进行检查,主要方式包括超声内镜、智能染色内镜(FICE)等。结果显示研究组经FICE 检查胃小凹分型影像、毛细血管影像及内镜形态影像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内窥镜检查的对照组(P<0.01)。消化内镜技术操作视野较广,能够完整的检查出精确的病变组织,为后期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在早期消化道癌及癌前病变诊断当中具有具有十分可观的应用效果。同时,为进一步减少患者术后产生出血等并发症状,治疗人员在手术期间应加强预防性干预处理,术前可选用药物预防术后出血,术中可选用钳夹控制术中出血,术后行胃肠减压及必要时使用抗生素等,以进一步提高消化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杨亚玲,文黎明,许蓉.消化内镜技术在上消化道早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05):639-641.

刘婵,马东升,于林芳.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07):85-86.

李明英.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3):91-92.

李潇潇.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81-83.

范红侠,王妮娟.内镜技术在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7,22(5).45-46

猜你喜欢
临床诊断应用效果
探究内镜检查对缺血性结肠病的诊断价值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