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前方有来自世界的至上审视

2018-11-01 03:13黄德海
上海文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歉意画室画家

黄德海

“周一,她二分之一个休息日,本来打算把欠的觉补上,把没看的书看了。现在计划全被打乱了。”从开头看到这里,肯定有不少人已经觉得自己猜到了夏烁《让这夜晚继续》的走向。尤其是看到这个被打乱的休息日,立刻遇上了意料之外的不顺,“离文创园还有三站路,得换车,前面修地铁,堵着了,眼看就要迟到”——我很担心这又是一篇倾倒烦躁的怨愤小说,小小的不耐会激起强烈的反应,从而搞砸每个人的这一天。

很快,烦躁的疑虑部分消除了,因为“她”善于观察自己:“门打开了,她伸手进去开画室的大灯,又退一步让太太先进屋。这是她来画室之后才学会的礼仪。以前她总是急急忙忙,认为省掉推让不仅避免尴尬,也为大家都节约下了时间”。这样一个习惯审视自己的人,不太可能持续被单一的情绪左右。只是,看到类似“太太大方地说,露出雅致又冷淡的微笑”这类话,我们又会迅速生起另一个方向的担心,这个叙事者会不会喜欢冷嘲,小说和生活里露出的人性小小破绽,都要被她不留情面地讥讽?

不过慢慢地,前面的疑虑都会逐渐消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踏入社会不久的人在尝试调适跟不同人的关系,并对单方面倒向任何一方的情绪保持着足够的警惕。“那两个女孩在工作上的怠慢使她厌烦,但同时,也让她有一种清醒着的优越感。”“但她自己有时候也会搞错。回到画室,她不由得就想起了今早的摩的司机。在付钱的时候,她看都没有看他一眼。”两个女孩一心向更高的阶层攀爬,放弃了属于自己的部分责任,“她”看不上这样的行为,但同时立刻察觉到,自己也偶尔会处在对不同阶层的人差别看待的序列里,甚至在失去接近高层人物的机会时“心里有些失望”。好在,“她”善于自省,不断做出纠正,“这失望使她警觉起来”,“纠结游走在毫厘间,她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它,使它成立,仿佛是为了自我惩罚,她沉浸其中。”

从这个方向看过去,不只是“她”,包括摩的司机,包括“她”为之工作的画家,包括后来出现的做了记者的同學,或者不妨说这作品中的大部分人,都处在跟社会的调适过程中。记者同学非常清醒地定位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就写点文章,有好玩的见识一下。没想去拯救世界,也拯救不了啊”。画家呢,“请了艺术评论家写评论,新锐的、老牌的都有。经常跑国外的画展,知道怎么自我包装。钱花对地方了。理论武装得也挺好,说起来都是原创性,思想性,画面语言,精神层面。我都不用提问。他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别人知道什么”。意识到自己是没有文凭、没有技术,只是在做苦力的摩的司机,想通过“她”来盗版画家的画,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窘迫处境。如此种种,不管看起来是高端的投机还是低端的冒险,都是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关系的实验性调适,应该正是这种种诉求不一、进度不同的艰难调适过程,构成了当下复杂的生活状况。

如果以上调适的说法成立,这该是一个小小的成长小说,符合成长小说的典型特征:“主人公的成长,是内在天性的展露与外在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影响作用于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促使他不断思考和反思。错误和迷茫是主人公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不过,虽然小说中几乎所有人都处在不断的调适过程中,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称得上成长,记者同学没有了理想,画家取消了进步,摩的司机准备转向歪路——“谁都有利于自己的那一套逻辑,并对此深信不疑”。成长在这里其实已经结束了,剩下的不过是利于自己的逻辑的展开。

真正还在成长的人,差不多只剩下了“她”。她在学校形成的过于热情的理想、显而易见的生硬、不明所以的心绪,都要经过生活中危害、争执、警惕的检验,并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她”身上还带着明显的稚嫩色彩,会为一种未经省察的激情控制,并有时候不当圣化自己的行为:“她帮他保住了他的车。她嘴角勾起了骄傲的微笑。一天将要结束,人们在奔忙后纷纷归巢,周而复始,他们度过了怎样的一天呢?有多少人像她一样冒险帮助了别人?这无声的质问,没有回答,但她从中获得一些自信。她将目光一直投向远得没有尽头的前方,仿佛前方有来自世界的至上的审视。”扮演摩的司机的女朋友,帮摩的司机保住了自己的车,然后就想到了冒险,发起无声的质问,进而眼望前方,几乎看到了最后的审判,是不是有点优入圣域的感觉?

这个小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如上一个高亢的插曲之后,生活又把人带进了正常的轨道。当摩的司机提起要“她”帮忙盗版画作时,“她”从不当的激情中清醒过来,“意识到了危险。她根本不了解他,却抱了他”,因而变得慌张不安。当然,不必担心这个偶然事件真的会导致一个狗血淋漓的结局,夏烁始终小心地控制着自己的笔,不让挂在墙上的那枪支响起,甚至她在最终的意义上取消了过度的戾气,放弃了枪的存在,让她作品里的人物回到了某种虽不惬意却可以略微安心的日常。就像“她”误会摩的司机偷走了自己的钥匙,却既没有噩梦成真,也没有把歉意发展成一场补偿带来的灾难:“她想默默对他说一句抱歉,可就算只是在心里,她也没法认可这歉意,因为她意识到这歉意也可以是短暂的,和她所有自以为的态度一样,只要这个夜晚再继续发生些什么。”

“她”一直在成长,虽然看起来并非一日千里,但“她”在逐渐变得冷静、理性,跟社会的关系在慢慢融洽。很多年了,冷静和理性在年轻人看来是残酷社会改造自我的贬义词,而在成年人看来却是成熟者的基本特征,两者或许不该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因为没有了热情的冷静是冷酷,没有了善意的理性是刻板,一个舒适一些的社会,该是在这两者之间一个宽阔的平衡空间,消除那些由偏见带来的狭窄地带。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让这夜晚继续》是夏烁观察成长可能,尝试摸索这一宽阔空间的尝试?

对,我不否认,下面的说法是我的设想——如果这个还怀抱着热情、理想、善意的“她”,经过社会生活那不可胜数、花样繁多、善恶相间的现实感调教,慢慢变成一个熟悉世故却并未停止生长的人,把自己从世界的至上审视中获致的善意冷静、执著地放进崎岖起伏的人心和人生之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人为那看起来永远不会改变的社会增加一点儿暖色吧?这样的暖色增加,不管是对“她”,对作者,甚至是对小说之外无数的人,即使再怎样微弱,是不是也可以看成一种特殊的祈祷,“是一只伸向黑暗的手,它要把握住慈爱的东西,从而变成一只馈赠的手”?

猜你喜欢
歉意画室画家
写给春天(外二首)
酷炫小画家
[正宫·叨叨令]雾
藏在画室里的声音
心愿之选
创意画室
科学画室体验记
日出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