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古诗词资源,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2018-11-01 02:39汤菊春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4期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汤菊春

【内容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古诗词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深厚的传统文化。通过积累名言警句,追溯创作背景,挖掘诗眼,分析人物形象等方法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 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而《语文课程标准》中则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在体会先人思想、感受古人情感、探究诗人文采、品味人物人格的过程中,学生能找到古诗词中渗透的文化因子,深刻体会古诗词的韵味。

一、积累名言警句,感悟先贤哲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师可以让学生挖掘古诗词中的名言警句,将其记录下来,在积累词句的过程中,学生能反复揣摩,感受古人的哲思,对古代思想文化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积累名言警句也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大量的资料,在诵读这些诗句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形成文言文语感。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为例子,其中就有不少经典的名句,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经典词句记录下来,并尝试感悟从中能体会到怎样的哲思。如果细细分析这首诗歌,就能从中品味出诗人的济世情怀,了解到作者是在饱尝了人生疾苦,体察到人间冷暖后产生了这样的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再结合自己积累的其他名言警句了解这句诗。如别林斯基曾经说过诗人不能因为描述其自己而变得伟大,诗人的伟大是因为其痛苦和幸福深入到社会和历史中,他本人成了时代和社会的代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印证了这句话。杜甫的伟大不是因为其形象化地描写了自己的茅屋如何为秋风所破,而是因为他并未被这种磨难所屈服,而是从中提升出一种对于民众的同情心,其人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才是真正能打动人的地方,也是杜甫之所以成为伟大诗人的地方。在引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要鼓励学生积极从中感受到古人的情怀和思想,这样的积累才真正有效。

在积累古诗词名言警句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追求积累的数量,而应该鼓励其注重质量。学生不仅要将诗句记录下来,更要仔细琢磨,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深刻体会古人先贤的智慧和哲思。

二、追溯创作背景,探究古人情感

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进行阅读能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更好地探究古人的情感。不同类型的诗词所体现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如果能了解一下古人为何创作这首诗词,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在学习《水调歌头》时,如果学生能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就能更好地了解苏轼创作这首诗歌时的情感。通过背景资料不难了解作者这首词是为了怀念自己弟弟而写的,而这首词的前半部分也的确写了一些作者望月怀人的内容。但是,如果仅仅只了解这部分背景资料,则学生还不能完全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下苏轼的生平经历。苏轼一直处于新旧党争的夹缝中,因此在政治上一直都处于被打击的状态,对于苏轼来说,被贬谪已经是家常便饭之事。然而,作者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豁达之情,并未被坎坷和苦难所打倒,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度思考。这样就有了这首词的下半部分。作者暗示有自己这样遭遇的人其实有很多,“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着无眠之人打开了思路,认识到“此事古难全”,因此应该坦然面对。如果学生能了解更多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则学生就能对作者的情感有更多了解,同时也对这首词上下两阙的延伸有了更多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性阅读古诗词,避免碎片化的阅读带来的片面化理解。追溯诗词创作背景正是一个能促使学生对诗词展开整体化阅读的好方法。教师不必详细解释诗词内容,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了解其创作背景,学生若能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则其理解必然能变得更加容易。

三、推敲文本眼睛,体会炼字功夫

诗眼指的是一首诗词中最具有表现力,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关键性词句。“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如果能促使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诗眼,则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也能体会古人斟酌词句的功力,能挖掘出古诗词中最传神生动的词句,学生对古诗词的艺术风格也会有更多了解。

在学习《十五夜望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部分词句,并尝试推敲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秋思”二字,写的是月圆之夜的思念之情。作者想要展现的是在月圆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是作者却并未在诗歌中直白地写“月”,而是通过其他词句来展现月色。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分析“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白、湿”好在哪里,能否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学生发现作者的用词都是为了展现诗眼“秋思”,虽然表面看是写景,但是实际上却是在写秋思之情。如“白”展现的是月光照耀大地的情形,同时还体现出一种凄凉冷清的情感,这正是思念之情的体现。又如“湿”,能体现出夜露无声无息地落下的场景,有学生提出这似乎也暗示着作者的内心也在流泪,这里不仅展现了露水湿润桂花的场景,同时也展现了泪水濡湿人内心的状态,作者是因为思念而流泪。通过分析这首诗中的词句,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这首诗的诗眼,同时也体会到作者斟酌词句的魅力。

若要真正理解诗人创作时的感受,推敲诗歌诗眼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一字为工,某些特定的词汇能让整首诗变得意味深长,更富于艺术感染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立足全篇的基础上挖掘诗眼,找到位于诗词关键部分,且具有特殊作用的词句,更真切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品析经典名句,理解人物人格

不少经典的古诗词中都有具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品味这些展现人物人格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想要展现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该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殊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是否有作者本人的形象出现,如果有的话,作者本人又代表了一种怎样的形象,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人格。

《观刈麦》中有经典的农妇形象,同时作者也将自己的感慨写入了诗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经典句子,并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在分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等和贫妇人有关的诗句后,学生能很好地感受该人物形象。学生能从诗句中感受到一个贫穷而凄惨的妇人形象,但同时也能从其身上感受到古代劳动婦女坚韧不屈的形象。该妇人十分贫穷,但是却并未选择乞讨等方式谋生,而是在他人耕作完毕后拾遗落的麦穗,虽然能力有限,依然想要自食其力,从其身上能感受到劳动妇女的伟大。在分析作者形象时,学生从“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等句子中能感受到作者所进行的自我批判,作者表示了对于劳动者的深深同情,同时希望天子能在聆听了自己所说的鲜明对比后有所感悟,从而减轻赋税。由此一个为国为民的清廉官员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创作风格,作者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同时也能在诗歌中通过议论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创作风格、人格魅力等都有所感悟。

优秀的诗词作品不仅能展现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而且能体现出作者自己的个人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的人物,体会其中所展现出的高尚人格,这对于学生自己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合理挖掘古诗词资源,则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探究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踏青古诗词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