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启动与“摸着石头过河”

2018-11-02 05:54陈坚,李东方,刘志新
共产党员(辽宁) 2018年19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责任制经济体制

历史性转折的实现与改革开放步伐的迈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现场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安徽和四川是农村改革的先行省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两省就已经探索实行了包干到组和包产到户的做法,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创造出的“包干到户”是其中的典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鼓舞了广大农民创造新经验、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的热情。全国各地纷纷出现以“包工到组”和“包产到组”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人民日报》对此陆续报道并加以充分肯定。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发表谈话,支持农村改革实践,推动农村改革向前发展。同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1982年元旦,中央一号文件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当时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以此为标志,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确立,并在全国迅速推开。农村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对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快农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农村改革的初步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随之展开。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四川省最先进行试点,1979年5月,又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8个企业进行扩权试点,到1980年6月,试点企业发展到6600个。1981年5月,国家经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扩权文件,巩固提高扩权工作的具体实施暂行办法》,从12个方面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通过试点,初步改变了企业只按国家指令计划生产的状况,改善了企业经营,推动企业生产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制改革也开始启动,首先在山东省的企业中试行,主要是围绕国家与企业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贯彻联产承包、按劳分配的原则。到1983年,绝大部分国有工商业企业都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流通领域也进行了“一少三多”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工业品计划管理的品种,发展多种形式,采用多种购销方式,开辟多条流通渠道,建立城乡互助开放的流通体制。这一改革初步搞活了流通体制,群众的衣食住行状况有了显著改善。金融领域也开始改革,专业银行逐步建立。从1981年起,国务院先后批准沙市、常州、重庆进行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积累了经验。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带领中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对内实行改革、对外扩大开放,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也迈出历史性步伐。当时,中国对外开放主要从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发展对外旅游等方面起步,尤其是在吸收引进外来资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指引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陆续涌现。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给外商来华投资办企业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到1982年底,我国已有中外合资企业83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近800家。经济特区的创办是对外开放最重要的成果。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给予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5月,国务院召开经济特区工作会议,检查、总结试办经济特区情况和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创办经济特区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在中央决策推动下,经济特区的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迅速成为改革开放的窗口。

改革全面展开与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坚定了全党对于改革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在这种形势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根据十二大确定的任务,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适时把改革开放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进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1982年至1984年,中央连续发出三个“一号文件”,不断推出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措施。到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了这种责任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同时,这一责任制的普遍推行,从根本上动摇了人民公社体制。在试点的基础上,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作出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府作为基层政权,普遍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等规定。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到1985年春,撤社建乡(镇)工作完成。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商品经济得以发展。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一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使农村中集体的、个体的及私营的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到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实行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其余多数产品逐步放开,自由交易;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生产计划;农业税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为主改为折征代金为主。这就改变了我国农村实行30多年的统购派购制度,把农村经济逐步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

改革开放政策全面实施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城市。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为搞活国有企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在一些小型国营企业中推行的租赁经营责任制,也取得了较好效果。有些企业还尝试采取股份制,使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增加企业发展活力。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开始大量涌现并蓬勃发展。邓小平同志对“傻子瓜子”的相关讲话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打消了人们对发展个体经济及多种经济成分的顾虑,促进了多种经济成分的迅速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

这一时期,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计划体制方面,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范围,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和改进。投资体制方面,国家陆续下放了一部分投资审批权,并推行投入产出包干制,地方和企业的透支权限不断扩大。财税体制方面,国务院决定从1985年起,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了地方的增收节支,也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金融体制方面,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初步改变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开放企业债券和国库券交易市场,逐步建立起资金市场。

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外开放也逐渐形成由沿海到内地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1983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4年1月至2月,邓小平同志先后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和广州、上海,对经济特区作出肯定的评价,并提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进步。”在邓小平同志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4年3月至4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着重研究开放沿海部分港口城市的问题。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确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即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批准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加快了我国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步伐,增强了我国商品出口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与经济秩序整顿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确定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时,党的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继续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小岗村社员在包干合同书上留下的手印

按照党的十三大的部署,经济体制改革向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方向深化。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制定的198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提出了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任务。同月,国务院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开始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同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对“两权分离”的改革原则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将企业的责权利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为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得到确认。

随着改革的推进,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1988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决定适当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新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5月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投资开发海南岛的规定》,给予海南经济特区更加灵活的经济政策,授予海南省人民政府更大的自主权。海南设省及把海南岛设立为经济特区,体现了中央加快改革开放的魄力和决心。

1988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前期改革开放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成为制约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的障碍,突出表现在:通货膨胀加剧,社会生产和消费总量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经济秩序混乱,价格双轨制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特别是1988年夏季,在经济环境恶化、通货膨胀加剧的情况下推动的“价格闯关”,导致全国性的挤提储蓄存款和抢购商品风潮,引发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对这一形势,党中央迅速制定了“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批准通过了中央工作会议作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把改革和建设的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经过一年左右的治理整顿,过旺的社会需求得到控制,相当多的商品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我国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余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成功起步,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迈上新的台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有待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以解决。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责任制经济体制
责任制助产护理结合导乐陪伴分娩模式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
党建责任制要算好“两本账”——优化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研究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试论朝鲜对外经济关系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门诊护理服务中首问责任制的作用分析
杜润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幕后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