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经济全球化与继续深化改革

2018-11-02 05:54陈坚,李东方,刘志新
共产党员(辽宁) 2018年19期
关键词:改革农村建设

对外开放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及改革开放的新要求,我国在1986年7月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从1995年11月起,我国开始“入世”谈判。直到2001年12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揽子法律文件,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加强同多边贸易规则的对接,切实履行货物和服务开放承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外开放政策的稳定性、透明度、可预见性显著提高,为多边贸易体制有效运转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履行货物贸易领域开放承诺,大幅降低进口关税,促进贸易发展,让世界各国更多分享中国经济增长、消费繁荣带来的红利。截至2010年,中国货物降税承诺全部履行完毕,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9.8%。其中,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8%降至8.9%;农产品平均税率由23.2%降至15.2%,约为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的四分之一,远低于发展中成员56%和发达成员39%的平均关税水平。削减非关税壁垒,减少不必要的贸易限制,促进贸易透明畅通。截至2005年1月,中国已按加入承诺全部取消了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特定招标等非关税措施,对小麦、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和化肥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促进经营主体多元化。自2004年7月起,中国对企业的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极大地促进了民营企业进出口发展。

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承诺。在世贸组织分类的12大类服务部门的160个分部门中,中国承诺开放9大类100个分部门,接近发达成员平均承诺开放108个分部门的水平。截至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逐步降低服务领域外资准入门槛,按期取消服务领域的地域和数量限制,不断扩大允许外资从事服务领域的业务范围。其中,在快递、银行、财产保险等54个服务分部门允许设立外商独资企业,在计算机、环境等23个分部门允许外资控股,在电信、铁路运输、旅游等80个分部门给予外资国民待遇。2010年,中国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制造业。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改革不仅限于经济和政治领域,也包括文化和社会领域。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小康的实现,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更深层次,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我们党提出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目标,使得中国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中国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央政府共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共清理地方性政策和法规19万多件。2002年至201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10年间,出口和进口分别以年均21.7%和21.8%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11.5%和11.1%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中国货物贸易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2010年居世界第五位。中国每年平均进口8955亿美元的商品,为贸易伙伴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和投资机会。实践证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对外开放,既惠及13亿中国人民,也使世界各国人民获益。我国的对外开放由过去改革推动开放转向由开放促进改革的新时期。

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加入世贸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都要求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努力,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通过改革和完善相关体制加以解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根据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作出新世纪前20年是我国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部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2003年3月,国务院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变过去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实力大为加强。2005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后,有关部门又相继出台40多个配套文件,形成一整套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进转移支付制度,推动省以下财政管理的创新。在全国多个省份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试点,逐步规范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税收制度改革方面,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营造更加公平的法制环境。2005年7月21日,我国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通过改革,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

在所有制改革方面,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加快推进。2011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从2007年的159家减少到117家,超过80%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和通信等关键领域以及运输、矿业、冶金等支柱行业。2010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民间资本可以进入能源、军工、电信、航空运输等传统垄断行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得到改善。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改革,以消除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减轻纳税人负担。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鼓励消费。进行成品油税费改革和资源税改革,充分发挥税收对节能减排的调节作用。

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随着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10年7月成功上市,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2009年前,中国跨境贸易不能使用人民币结算,进出口企业面临着比较大的汇率风险。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等地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随后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扩大至全国。2009年10月,创业板市场正式推出,实现资本资源与技术创新的有机融合。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2006年底,国务院决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到2011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此项工作启动时的2945个减少到1696个。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还适时推出以全方位改革为主要特征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此后至2011年,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成都市、深圳市、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沈阳经济区、山西省、浙江省义乌市、厦门市进行不同类型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这些改革试验,旨在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推动协调发展与经济社会成就

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在继续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党中央相继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决策,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迈出新步伐。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成都、重庆、武汉、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国家新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挥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广西北部湾、关中—天水、成渝三大经济区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活跃力量。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1%、21.2%,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3.2、3.8个百分点,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部署。

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4年起,中央每年印发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主题分别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等。这些“一号文件”,目的就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党和政府还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据统计,到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免税前的1999年同口径相比,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人均减负140多元,平均减负率达到80%,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

在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国家以解决制度缺失为重点,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供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工工伤和医疗等社会保险逐步健全,改变了农村无社保的状况。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增强了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尊严感和安全感。

进一步推进包括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内的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用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决定将国家扶贫标准由2009年的1196元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这个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 1.22亿农村低收入人口因此纳入扶贫开发范围。中央密集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生产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粮食产量自2004年起实现8年连续增长,2011年达到5.7亿吨。到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连续8年较快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好,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978—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示意图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构想。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明确提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2005年2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他指出,我们党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关于社会建设的决定,它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及其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以及必须遵循的正确原则。

从整个《决定》的内容来看,它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四是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区建设,健全社会组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五是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更加清晰。这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认识成果。

总体来看,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认真总结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2005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一时期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改革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改革之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革创新(二)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