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望湘音乐创作刍论(中)
——『春蜂乐会』创作研究之二

2018-11-02 07:18梁茂春
歌唱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田鸡卖花影集

梁茂春

2.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歌曲和古典诗词歌曲

20世纪30年代初,“春蜂乐会”解体之后,邱望湘继续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进行着不懈努力。他一方面选用刘大白、朱湘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另一方面也选用了白居易、苏轼等人的古典诗词来谱写艺术歌曲。在题材上,他突破了恋爱的小圈子,触及民众生活的大圈子;在艺术风格上,突破了情歌小格局,接触社会和时代大范围。

例如,20世纪30年代他谱写的《工女》(钱君匋词)一歌以年轻女工的艰难生活为题材,内容上明显体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歌中唱道:“破晓上工,黑夜方了,所得不够一家饱。年年贫苦,岁岁辛劳,忙里青春转眼老。”音乐是拍的和声小调,略有一点五声性特点,但是从音乐形象上分析,《工女》的音乐对新兴的中国“女性工人”群体的特点的刻画尚有明显不足。这首歌也反映出20世纪30年代邱望湘在歌曲创作题材方面的扩展。

谱例5 《工女》

20世纪30年代,邱望湘还发表了艺术歌曲《北窗风雨》(沈玄庐词)。沈玄庐是浙江艺术专门学校的创办者,也是一位诗人,“春蜂乐会”就是在该校创办初期成立的。《北窗风雨》描写了自然界纵横的风雨,“雨点打横来,雷电复交震”,同时也暗示着社会的风雨雷电。邱望湘为《北窗风雨》谱写的旋律比较开阔雄壮,说明他在歌曲创作的风格方面发生着变化。

这一时期,邱望湘创作的艺术歌曲的歌词选择更加广泛多样,例如选择当时著名诗人刘大白、朱湘等人的诗作谱曲。193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由邱望湘和白蕊仙(即钱君匋)合编的《抒情歌曲集》,其中就包括了邱望湘用刘大白的诗谱写的艺术歌曲《卖花女》。《卖花女》是邱望湘的作品中民族风格最浓郁的歌曲之一,幽怨、叹息般的五声性旋律,刻画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卖花姑娘形象。

谱例6是《卖花女》的钢琴前奏和开始部分。春寒料峭的早晨,一位窈窕姑娘的叫卖声打破了江南小城的宁静,但是没有人要买她的鲜花,“东家嫌少,西家嫌小,楼头娇骂嫌迟了”。歌声中充满了对卖花姑娘的同情和不平。歌声之后,钢琴将前奏原样重复了一遍,成为歌曲的后奏。《卖花女》是一首结构上非常完整的、包括了前奏和后奏的歌谣体的艺术歌曲。

谱例6 《卖花女》

在《抒情歌曲集》里,还有邱望湘以刘大白的诗谱写的艺术歌曲《寄相思》《花前的一笑》《寄影》,这些歌曲都是个人情感的形象、深刻表达。刘大白的现代诗很有古典诗歌的意韵,邱望湘的旋律很有西洋古典歌曲意味,中西两种风格的结合很是新鲜,但并不完全融洽。

艺术歌曲《雪》(陈学肇词)也是一首同情百姓疾苦的作品。全曲歌唱了雪花的美丽,青山铺玉,白银铺地,最后一句点出了主题“难舒人间寒饥”,同样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深刻同情。

1935年1月,邱望湘在《音乐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昭君出塞》(朱湘词),这是他流传较广的艺术歌曲之一。朱湘曾与闻一多、徐志摩、陈梦家并称为“新月派四大诗人”。他的《昭君出塞》是一首格律严谨的新诗,三段词,每段的字数相等,非常便于作曲家作分节歌的音乐处理。每段的起句“琵琶呀,伴我的琵琶”相同,就像是歌曲的叠句,下面接以不同的词句。朱湘描写昭君出塞之后沿途看到的荒凉景色:落日照平沙,雁飞暮云下,重点刻画的是昭君寂寞孤苦的心境和思乡怀亲之情。邱望湘所配的音乐是五声音阶曲调,民族风格十分鲜明。

谱例7 《昭君出塞》

钢琴伴奏左手部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模仿着琵琶空旷的音响,自始至终衬托着孤独、伤感的情绪,深刻地表现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而这种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正是在国家遭受侵略时流离失所的灾民挥之不去的痛苦。这首《昭君出塞》之所以受到普遍喜爱,是与大时代命运紧密关联的。

1936年10月,邱望湘在《音乐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汴水流》(白居易诗),这是一首为古典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是唐代词作中抒发“闺怨”的名篇,表现闺中少妇对久别未归的丈夫的深情思念。在“抗战”的动乱时期,邱望湘采用这首古词谱写艺术歌曲,其忧伤的情绪深深打动了国人的心。这首歌曲的艺术成就,我在下面还要分析到,这里暂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汴水流》的出现,引领了邱望湘等创作的一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涌现。例如《梨花》(清·宋琬诗)、《送春》(宋·朱淑真诗)、《西湖苦雨》(元·李伯瞻词)、《闲适》(元·关汉卿词)、《江城子》(宋·苏轼词)等。这些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集中收录在邱望湘编的《抒情歌曲》这本曲集中,1936年由中华书局编印发行,属于中华书局的“初中学生文库”的组成部分,可见是为中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而谱写的。

《抒情歌曲》封面

《抒情歌曲》中收录了邱望湘为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十三首,另有白瑞雪①谱写的古典诗词歌曲七首,共计二十首。这本歌曲集都是五线谱附带钢琴伴奏的乐谱,或可称之为邱望湘的一本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集。其中一些歌曲不仅适合于中学生歌唱,更适于成年人咏唱。

例如《送春》是为宋代女词家朱淑真的《蝶恋花·送春》一词而谱写的。朱淑真的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惜春”辞章之一。春天这么快就要离去了,眼前只见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引起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凄凉、幽悒。这也是时代的凄风苦雨,邱望湘谱写的音乐忧伤、悲惨,抒发了他心中的忧伤和愁绪。

谱例8 《送春》

艺术歌曲《闲适》所选用的歌词,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南吕调]《四块玉·闲适》中的部分辞章。《四块玉·闲适》是关汉卿创作的一部组曲性作品,由结构、格式相同的四首小令组成。邱望湘选用的是第四首:“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这首小令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关汉卿看破了红尘、参透了荣辱,于是放下名利,过起与世无争的闲适生活;反映了关汉卿“跳出红尘恶风波,槐荫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②的自由心态;深刻地表现出关汉卿傲岸的气骨和倔强的个性。邱望湘为《闲适》所配的旋律简朴而直白,与关汉卿的近乎白话文的语言表达相当吻合。

谱例9 《闲适》

艺术歌曲《闲适》也反映了作曲家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不满情绪,表现出作者传统文人的品格,透着一种人生智慧和幽默感。这首作品是邱望湘艺术歌曲中非常独特的一首,也是中国艺术歌曲史上体现文人风骨最直接的一首。

艺术歌曲《江城子》是为苏轼的词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而谱写的。这首词重点描写的是弹筝人和她演奏筝曲的余韵。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曾与友人同游西湖,“时闻弹筝”,引发他写下了这首词作。在这首“音乐词”中,苏轼运用了高妙的比喻和衬托的手法。邱望湘谱写的音乐力求表达诗词丰富的内涵,但是“一字配一音”的简单手法,阻碍了音乐对诗词内容的婉转表达。

3.20世纪40年代的艺术歌曲集《寄影集》

20世纪40年代,邱望湘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了一些变化,我在前面“邱望湘的艺术简历”部分提到了这些变化的时代大背景。在他1943年出版的歌曲集《寄影集》中,可以明显反映出这些变化。

《寄影集》是一本非常特殊的歌曲集,现在已经非常难见到它。最近,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图书馆的“善本部”看到了《寄影集》的全谱。读过之后,觉得这是邱望湘最重要的艺术歌曲集之一。

《寄影集》封面

《寄影集》封面上印着“乐艺社印行”五个字,但是书中既没有出版时间,也没有版权页,甚至连目录都没有,更不清楚“乐艺社”是什么组织。

我在查阅邱望湘1942年主编的《歌曲创作月刊》时,在该刊“新一卷第一期”上读到了一则《〈歌曲创作月刊〉声明》,其中提到:“本刊原系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几个同事和同学负责编辑,以‘革命乐社’名义印行,兹者音干班已由教育部正式接收,改‘国立’音乐院分院,故本刊从新一卷第一期起,改用‘乐艺社’名义印行。”③原来“乐艺社”就是新改名的“国立”音乐院分院的几个同事和学生组成的,《歌曲创作月刊》也是他们自筹经费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出版发行的。

在《歌曲创作月刊》新一卷第一期上还刊登了一则消息:“本期选印活页唱歌教材”。所选的活页唱歌教材包括邱望湘创作的歌曲《献给飞虎队》《卖花》《慰劳将士》等共八种。其中,《卖花》《慰劳将士》都是邱望湘的新作。在增加一些邱望湘的旧作之后,就汇集成了这本《寄影集》。

《寄影集》的出版时间,估计是1943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在极其艰苦的阶段,那真是一个物质荒芜、心灵丰沛的年代,邱望湘等音乐家还在致力于音乐创作,用歌曲来鼓舞民族精神。《寄影集》的纸张非常粗糙,是民间造纸作坊生产的土纸,手工刻钢版,油印印刷,装帧更加简陋,所以连版权页、出版时间等都没有。但是这些都不能削弱《寄影集》的历史意义,我们从这本歌曲集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爱国音乐家的爱国热情。

《寄影集》包括了邱望湘的八首作品,顺序是:《寄影》《汴水流》《赠别》《满怀的烦愁》《寄相思》《卖花》《慰劳将士》《爱国歌》。前五首是典型的艺术歌曲体裁,后三首是艺术歌曲形式的爱国歌曲。下面我将按顺序分析几首《寄影集》中的作品。

《寄影》由刘大白作词。前文曾经提到:在193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抒情歌曲集》(邱望湘、钱君匋合编)里,已经出版了《寄影》这首艺术歌曲,当时的署名是“白蕊仙作曲”。白蕊仙,即钱君匋的笔名。而在《寄影集》中,却署的是“邱望湘作曲”。1935年版《寄影》曲谱和《寄影集》中的《寄影》曲谱有着相同的旋律线,但是前者用拍记谱,后者改为拍。而最大的不同在于钢琴伴奏部分:1935年版《寄影》的钢琴伴奏是右手跟旋律、左手配和声的简单的歌曲伴奏;而《寄影集》中《寄影》的钢琴伴奏是独立的钢琴声部,钢琴织体丰富了很多,钢琴与歌唱声部有复调的配合,三连音节奏贯穿全曲,旋律与独唱声部有复调对比的关系。这是一首具有独立意义的钢琴伴奏,这表现出邱望湘20世纪40年代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巨大进展。

刘大白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富有传统诗歌的格律性和音乐性。他最著名的作品是被赵元任谱曲的《卖布谣》,表达了对传统手工业者的深刻同情。前面我介绍过邱望湘为刘大白的《卖花女》所谱写的音乐,这一首《寄影》却属于爱情歌曲:月夜里,将照片寄给远隔万里关山的“她”,“寄将影去算团圆”。歌曲旋律深情委婉,西洋风格的和声小调诉说着深深的思念。

谱例10 《寄影》

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亲人离别、分散成了常事。这首《寄影》作为邱望湘的歌曲集《寄影集》的主打歌曲,放置在第一首的位置,是有深刻思考的。

《汴水流》(白居易词)是《寄影集》中的第二首歌。前面已经提到,它最初发表在1936年的《音乐教育》月刊上。1936年的《汴水流》版本与《寄影集》中的版本,亦有很多变化,情况有些类似上述《寄影》的两个版本。《汴水流》的最大变化也是在钢琴伴奏部分:织体丰富了很多,钢琴伴奏部分的独立性获得了质的提高。

谱例11是《汴水流》的开始部分,前两个小节是前奏,出现了一个贯穿全曲的节奏型,伴奏中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就好像是汴水和泗水的悠悠波浪,带着无尽的思念和幽怨贯穿始终,衬托出绵长而悲伤的思念之情。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民族的多难之秋,离别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因此,邱望湘在这一时期借用白居易的《汴水流》来抒发情感,也是一种“古为今用”吧!

谱例11 《汴水流》

《寄影集》中的第三首歌是古典诗词歌曲《赠别》(杜牧词),这是一首表现友人离别时惋惜、留恋之情的词作,情意真挚而意境深远。邱望湘从吟诗的状态中找到感觉,谱写了一曲吟唱般的歌曲,这是其艺术歌曲中古典诗词意韵较为浓郁的一首。

《寄影集》中前三首歌曲都是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后面几首都是为新诗谱写的歌曲,如《满怀的烦愁》(陈思静词)和《寄相思》(刘大白词);也有邱望湘自己作词、作曲的作品,如《卖花》和《慰劳将士》等。

《寄相思》最早发表在1935年出版的《抒情歌曲集》上。这一次发表在《寄影集》上的版本,在旋律记谱和钢琴伴奏方面也做了较大的改进,尤其是钢琴伴奏方面,和声上更加丰富,织体上更加流动,衬托出对亲人和朋友的深深的思念。

《卖花》又名《卖花献金》,邱望湘作词、作曲。这首艺术歌曲是邱望湘在群众中流传较广的作品。与前面提到的邱望湘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卖花女》不同的是,这首艺术歌曲将对卖花姑娘的深刻同情和“抗战”题材做了充分结合,使得歌曲具有了宣传“抗战”的意义。卖花姑娘唱道:“朝唤卖花,晚唤卖花,卖了钱来献国家。”姑娘卖花是为了支持国家的“抗战”,所以《卖花》是一首具有鼓舞民众爱国热情的艺术歌曲。

谱例12 《卖花》

谱例12是《卖花》的钢琴前奏和歌曲的开始部分。邱望湘谱写的音乐是拍,七声音阶,曲式是ABA再现式三段体结构。中段(B段)是卖花姑娘委婉而凄清的叫卖声,钢琴伴奏衬托、模仿着叫卖的歌声,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慰劳将士》也是由邱望湘作词、作曲的爱国歌曲,表现了后方民众对前方抗日将士的歌颂和慰问,民众为前线将士捐衣服、捐食品,以表达对英勇战斗的将士的感激之情。

《寄影集》中的最后两首歌曲,即《慰劳将士》和《爱国歌》都具有明显的爱国、抗日的内容。

以上我用较多的文字,分析了邱望湘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历程,大体上的发展线索为:20世纪20年代,邱望湘和“春蜂乐会”的朋友们专心谱写爱情歌曲。这些纯情的恋歌,唱出了“五四”时期青年的个性解放和人的觉醒。20世纪30年代,邱望湘的艺术歌曲题材有所扩展,开始突破恋爱的小圈子,向社会的大圈子发展,谱写了一些关注、同情劳苦民众的歌曲,以及许多为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到20世纪40年代,邱望湘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斗争洪流,在这一伟大的民族战争中,他的艺术歌曲创作走向了成熟,并谱写了一些表现全民抗战的艺术歌曲。在这三十年左右的历史进程中,邱望湘的艺术歌曲创作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大潮一起向前的。

儿童歌剧创作

20世纪20年代中期邱望湘在参加“春蜂乐会”谱写艺术歌曲的同时,和沈秉廉、陈啸空、钱君匋一样,也创作了一些儿童歌剧。邱望湘留下来的儿童歌剧有:《天鹅歌剧》《傻田鸡》《恶蜜蜂》《魔笛》《蝴蝶鞋》等五部,创作时间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三四年间。下面我按照剧本发表的时间先后,简单评介这几部儿童歌剧。

1.《天鹅歌剧》

《天鹅歌剧》由赵景深作词,邱望湘作曲,商务印书馆1928年10月出版。

实际上,这是赵景深根据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野天鹅》改编而成的。据赵景深的《天鹅歌剧·题卷端》一文介绍,屡经修改的《天鹅歌剧》剧本最初发表在1925年的《小说月报》第十六卷第九号——“安徒生号”上,“后来又蒙邱文藻、费锡胤两先生各为谱曲,并蒙上海尚公小学、无锡三师附小、慈溪普迪学校、绍兴五中附小等处试演,方才印成现在这样的一本……后因自《天鹅》歌词刊出后,陕西、云南、浙江、江苏等省的小学校索阅歌谱者日必数起,我想一定还有许多学校需要这剧本而苦于不得歌谱,便交给‘文学研究会’正式铅印了出来。”④所以,《天鹅歌剧》是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出版的。这篇《天鹅歌剧·题卷端》写于1927年10月,由此可见,《天鹅歌剧》在1927年,甚至1926年,已经在上海、江苏、浙江的一些小学里演出过了。

赵景深是较早把安徒生的童话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1924年就翻译了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等童话,发表在商务印书馆的《少年杂志》上。他把《野天鹅》改编成六幕的《天鹅歌剧》,是其采用儿童歌剧来表现安徒生童话故事的最早尝试。这给儿童歌舞剧带来了新奇的内容,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力,是中国儿童歌剧的全新题材。

1928年出版的这本《天鹅歌剧》在音乐创作上非常有特点,是一本全部带有钢琴伴奏谱的儿童歌剧;它是“全唱型”的,即从头至尾都是歌唱,只在全剧结束之前,女主角伊尼斯(公主)有一句道白:“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国王哟!哥哥哟!”而这句道白,就像中国戏曲的“叫头”一样,将剧情推向了全剧的高潮。

邱望湘为《天鹅歌剧》选配的音乐比较简单,是中西音乐风格的混杂——既有西方宫廷圆舞曲的风格,又有七声音阶的西方音乐风格,还有采用李叔同填词的歌曲《送别》的音乐变奏而成的曲调,也有自己谱写的五声音阶的中国风格旋律。例如,第一幕中出现的五个王子演唱的《妹妹呀,不要哭》,就是全五声音阶的简单曲调:

谱例13 《天鹅歌剧》选段

这个曲调后来在歌剧的第三、第四和第六幕中曾反复出现,其作用既是为了演唱上的方便,也是为了音乐风格上的统一、连贯。

音乐家李树化在1936年写的《音乐》一文中曾将邱望湘的《天鹅歌剧》和黎锦晖的《葡萄仙子》《明月之夜》等进行了比较,并称“形式最完备的是邱文藻君的《天鹅》,不过混成曲(Potpourri)的风味似乎太重些。”⑤李树化当时在杭州教音乐,他有可能曾看到过《天鹅歌剧》的演出,所以能够得出《天鹅歌剧》与黎锦晖的《葡萄仙子》《明月之夜》等相比“形式最完备”。这个评价较高。但是,他对《天鹅歌剧》的音乐也有批评,就是“混成曲的风味似乎太重些”。被李树化译为“混成曲”的“Pot-pourri”,今天可以译为“集锦曲”或者“大杂烩”,即把外国和中国的各种人们熟悉的曲子串联起来并填入新词,这是20世纪20年代儿童歌舞音乐创作的常用手法,也是中国儿童歌舞音乐创作初级阶段的特点之一。

《天鹅歌剧》以善战胜恶为主题,这是人类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对培养儿童的善良之心具有永恒的价值。《天鹅歌剧》还宣扬了纯真的兄妹亲情,鼓励人们要勇敢地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最后必定能够胜利。这对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良好的性格和品德教育。

2.《傻田鸡》

儿童歌剧《傻田鸡》由邱望湘、张守方合编,开明书店1931年6月出版。这是一部短小、精悍的独幕剧。

田鸡即青蛙,幕开时,五只活泼可爱、傻头傻脑的田鸡在欢快的音乐中跳舞、唱歌,歌唱着快乐无忧的生活。

谱例14 儿童歌剧《傻田鸡》选段

田鸡们自由自在,衣食无忧,歌声充满了儿童的情趣。这首选曲可以说是邱望湘优秀的儿童歌曲创作之一。虽然衣食丰足,但是田鸡们感到缺少了一件重要的东西。五只田鸡唱出了内心的苦恼:“我们什么都有了,只是没有一个皇帝。”它们求神仙姐姐代为寻找一位皇帝。神仙姐姐派了小鸡来做它们的皇帝,但是田鸡们觉得小鸡不够神气,不配做它们的皇帝,众田鸡一起将小鸡驱逐走了。田鸡们再次要求神仙姐姐为它们选一个威严的、能够管束它们的“人”来当皇帝。这次神仙姐姐派来一只白鹤,白鹤受到了众田鸡的欢迎和拥护,当上了田鸡们的皇帝。于是,正处于饥饿中的白鹤立即捉住田鸡来充饥,吓得田鸡们四散奔逃。

田鸡们傻在一心一意要找一个皇帝来管束它们。这部儿童歌剧的主题不仅是写给儿童们看的,更是写给成人看的。因为当时中国人大都留有封建的思想——必须要有一个皇帝来统治他们。这可以说是邱望湘含义最深远的一部作品,蕴含着深刻而智慧的社会讽刺。

3.《恶蜜蜂》

《恶蜜蜂》是邱望湘和张守方合编的第二部儿童歌剧,由开明书店1931年9月出版。

这是一部三幕的儿童歌剧。恶蜜蜂要独霸花园,刺伤了小蝴蝶,并把小蝴蝶赶出花园。通过众蝴蝶的团结奋战,终于打败了蛮横的恶蜜蜂,恶蜜蜂在逃跑时也撞到了蜘蛛网上。

在1931年抗日战争初期,向小朋友们宣传“团结起来战胜敌人”的主题,其时代意义是非常明确的。

由开明书店出版的《恶蜜蜂》乐谱是五线谱的单旋律。与《天鹅歌剧》乐谱不同的是,它没有钢琴伴奏谱。音乐的安排是“混成曲”的形式,中西混合的风格,采用了《天鹅歌剧》中的曲调,还采用了陈啸空作曲的歌曲《渔舟》的旋律。

4.《魔笛》

《魔笛》是三幕儿童歌剧,由邱望湘、钱君匋合著,上海儿童书局1931年11月出版。

女孩丽达在树林中玩,不幸遇上妖婆,妖婆用法术把丽达变成蝴蝶,替妖婆看守花房。丽达的好朋友兔子、鹦鹉找遍天涯海角,终于找到了丽达。它们帮助丽达找来了法水(有法力能破除妖术的水),使丽达变回人形,一起回了家。在丽达的家里,他们一起欢舞唱歌,歌唱新老朋友的真情。

儿童歌剧《魔笛》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的真诚帮助,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快乐成长。

《魔笛》的音乐以美国作曲家皮尔彭特的《雪橇歌》(即《铃儿响叮当》)为贯穿全剧的主题,又编写了一些五声性的旋律。因为是为小学生编写的歌剧,所以音乐的安排非常简单。

5.《蝴蝶鞋》

《蝴蝶鞋》是邱望湘和钱君匋合著的三幕儿童歌剧,由儿童书局1932年5月出版。

《蝴蝶鞋》讲述的是一个童话故事,主要角色是小姑娘丽丽和夜神。夜神每天给劳动的人们带来休息,给孩子们带来美梦。这天黄昏,夜神给丽丽带来一双蝴蝶鞋作为奖励,因为丽丽“勤恳孝母爱师长”,穿上蝴蝶鞋就可以飞上天庭。当天晚上,丽丽穿上蝴蝶鞋飞到了天庭,和夜神、月亮、金星、银星一起舞蹈、唱歌。第二天,小朋友们来看丽丽的蝴蝶鞋,丽丽用歌声告诉小朋友:大家只要孝敬父母、待人忠诚、努力学习、尊敬师长,就能得到神奇的蝴蝶鞋作为奖品。

上面介绍了邱望湘创作的五部儿童歌剧,出版于1928年10月到1932年5月之间,前后共有三年半时间。1933年之后,就没再见到邱望湘创作的儿童歌剧了。

这个时间点值得注意。因为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黎锦晖在1920年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作品——《麻雀与小孩》之后,到1927年,他共谱写了《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十余部儿童歌舞剧,一度风靡全国各中小学校。但到1929年底,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各省市教育厅局,禁唱黎锦晖的《毛毛雨》等歌曲,并明令学校一律禁止采用黎锦晖的此类歌曲作教材。⑥所以他的儿童歌舞剧也受到了“连累”。正是在这一时段,邱望湘和“春蜂乐会”诸作曲家创作的儿童歌剧成批涌现,在各个学校里广泛传演。而20世纪30年代之后,黎锦晖就再也没有创作过儿童歌舞剧。邱望湘他们的一批作品,正好续接上了这个空缺。

邱望湘的上述五部儿童歌剧,以《天鹅歌剧》《傻田鸡》《蝴蝶鞋》流传较广,艺术上也比较成熟,内容、思想上也更有教育意义。据欧阳柳青的调查,《天鹅歌剧》和《蝴蝶鞋》等儿童歌剧,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在四川、河北、云南、天津、河南等地的一些中小学校演出过,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的幼稚园学生还表演过《恶蜜蜂》。⑦“幼稚园”即现在的幼儿园。幼儿就能够演出又唱又舞的《恶蜜蜂》,可见当时幼稚园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很高的。(待续)

注 释

①在《抒情歌曲》中,白瑞雪作曲的有《梅花》(宋·陆游词)、《山中》(清·尤侗词)、《渔父》(南唐·李煜词)、《秋思》(元·马致远词)等七首。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并无白瑞雪其人。我视唱了这七首歌曲,其音乐风格和邱望湘的作品一模一样,创作水平也相似。因此,我推测白瑞雪有可能是邱望湘的笔名。此推测暂存疑。

②引自关汉卿《四块玉·闲适》四首小令的第三首。

③引自《歌曲创作月刊·声明》,载《歌曲创作月刊》新一卷第一期,1942年11月版。

④赵景深《天鹅歌剧·题卷端》,载《天鹅歌剧》,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⑤见李树化《音乐》之《中国现代音乐作者及作品》一节,载李朴园、李树化等著《中国现代艺术史》,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第41页。其中,邱文藻即邱望湘。

⑥据《南京文化志》第1106页,转引自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页。

⑦欧阳柳青《“春蜂乐会”儿童歌舞剧研究》,中央音乐学院2017届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第17——18页。

猜你喜欢
田鸡卖花影集
韦双一
幽默的田老师
五月雨
卖花歌
卖花姑娘和小鸟
卖花歌
村子前后老河塘
牛大爷卖花
影集里的故事
作家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