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一个美妙的声音
——南非合唱指挥家安德烈·范·德·莫维的合唱指挥艺术

2018-11-02 07:18
歌唱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元音安德烈合唱团

何 流

2018年7月,“第十届世界合唱比赛”在南非行政首都茨瓦纳举行。担任本次比赛艺术总监的是指挥家、作曲家安德烈·范·德·莫维(André van der Merwe)先生,他所带领的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Stellenbosch University)合唱团,在国际文化基金会评选的“世界排名前一千的合唱团”名单中名列第一。

中国的合唱指挥对安德烈并不陌生,他曾于2016年底应深圳合唱学会的邀约,担任“广东省第六届(深圳)国际合唱大师班”的主讲导师。笔者有幸当面聆听安德烈先生讲授合唱指挥艺术的观点,在此,将这些观点记录整理,以飨各位读者。

放松、集约的气息运用

放松的气息运用是演唱的基础和关键。很多合唱团员会出现过度吸气或依赖胸式呼吸的情况,这往往会造成上半身的紧张,从而导致一种负张力,限制了健康的发声方式。安德烈先生抛出了一个令不少合唱指挥和音乐教师都有些诧异的观点:“唱歌并不需要太充足的气,始终用自然的吸气方式就足矣!”

不过,即便是自然的气息也需要充足的下腹部支持,以形成演唱的“聚能环”。安德烈先生分享了“打开躯干底部,无压力吸气”最自然的方法:先将双手分别放于下腹部和腰背部,呼气,保持躯干直立和胸部的挺扩;接着,待气息完全呼出后,保持几秒钟时间,直到身体产生一种迫切想吸气的感觉;此时,再吸气,空气就能够自然、流畅地吸到躯干底部。如果感觉不够强烈,可以身体微微前屈,手放于肚脐下方体验空气吸到下腹部的感觉,然后再以直立的身体姿势用这种方式吸气。

此外,安德烈先生还介绍了两套用身体姿态动作(如图1)来帮助学员体验呼吸至下腹部的感觉。一种是小幅度的动作:将手掌放于肚脐处,吸气时稍稍远离身体;呼气时手掌回到腹部。另一种可以采用更大幅度的动作:将双臂圆弧状置于腹前,吸气时双臂外展,呼气时手心微朝上,双臂抬升(但请记住时刻保持肩膀下沉)。

图1 动作与呼吸的关系

我们不难发现,这两套动作与呼吸的方向呈相反的关系。这有助于形成反向的张力,帮助合唱团员在吸气时扩张下腹部,并运用下腹部的肌肉拽住气息,使其释放得更慢;呼气时配以外展的运动,帮助保持肋骨的高度,便于横膈膜自由打开。

当我们在演唱长音时,同样可以借助身体姿态动作(如图2)来保持良好的气息状态:将手臂由远及近地缓慢拉回到胸前,尾音将至时手掌绕到脑后,手指缓缓展开,让音乐的收尾飘逸而轻灵。

图2 以姿态动作辅助良好的气息状态

安德烈先生认为,吸气的动作,也是启动演唱状态的一种方式。合唱表演离不开视觉因素,歌者恰当的表情将让观众更多维度地理解和享受音乐。合唱团员在吸气时,就应该准备好“激活”自己的表情。这些都应在平常的排练中有意识地加以训练,直至形成下意识的条件反射。为了展示吸气是如何激活演唱表情的,安德烈先生在现场做了以下对比:完全无表情的自然吸气;仿佛在闻玫瑰花香的有表情吸气;满怀惊喜的有表情吸气。他提醒在场的学员们集中注意力观察和感受无表情的自然吸气与有表情的吸气之间的不同之处,尤其是对面部肌肉的激活效果。

事实上,有表情的吸气并非与生俱来,所以安德烈先生建议各位学员在日常排练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情感状态来吸气,包括高兴、生气、忧伤、兴奋、渴望、排斥等都可以尝试,慢慢地培养一种吸气与表情之间轻松而本能的连接,为演唱者更好地歌唱做好准备。

激活体内的麦克风

1.规避错误的发声状态

只有尽可能大范围地调动身体各个腔体的共振,才能获得共鸣和谐的音响。安德烈先生列举了合唱团员普遍存在的一些影响声音共鸣的坏习惯,比如下巴不是自然张合,而是有点儿往前推,尤其是在演唱高声区的时候;下巴或头偏离中立位置,向上抬或是向下压;演唱上行旋律时口形张得过大;下腭、肩膀和脖颈过于紧张;站立的姿势不够挺拔,身体比较无力等。可见,任何紧张和收缩的感觉都有可能给演唱带来负面影响。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合唱指挥应该毫不犹豫地停下来,让团员轻轻摇动紧张部位,充分放松。

2.寻找并融合共鸣腔

大多数合唱团员都是使用胸声(说话状态的声音)来歌唱,合唱指挥和声乐指导必须训练他们用混合了头声和胸声的声音来演唱。

图3 声区的融合

怎样找到共鸣腔并将它们联合起来?安德烈先生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第一步,用中强(mf)的力度演唱元音“u”的长音;第二步,音色转换,模仿一只生气的小猫或哭泣的小婴儿的音色来唱“u”,以此来打开头腔共鸣,将声音引入其中;第三步,以正常音量再次演唱“u”,此时我们能感觉到声音更加集中;第四步,音量减半(p)再唱“u”,制造出更多的头腔共鸣(声音如同“挂”在头上);第五步,用手势来强化这种体验,将手做成杯子形状置于头顶,感觉声音在顶部;第六步,再次把音量减半(pp)来演唱“u”,毫不费力地达到一种声音在头顶明亮的徘徊之感。在演唱强力度或是渐强段落时,可以将手掌放在下腹部来制造声音的共鸣。

安德烈先生指出:绝不能靠强力来挤压声音获得音量,而是要找到身体里的共鸣空间,让声音充分共振,来获得更大的音量。作为合唱歌手,其演唱的“麦克风”是在身体里,而声音正是在我们的腔体中被不断放大。

3.和音之间的共鸣和谐

除了演唱者个体的共鸣外,空间的共鸣同样是合唱艺术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演唱和弦时,声部之间的平衡是获得空间共鸣的前提。从声学角度看,每个音都是由多个泛音构成,三和弦正是基于泛音列规律的纵向排列。为了获得如泛音列那样的完美共鸣,尤其是演唱纵向和声时,应特别注意声部的音响比例。通常,和弦的根音较为饱满,三音轻一些,五音飘逸一些。一旦声音比例和音准符合泛音的结构,便会产生和谐的共鸣,获得加倍的混响。

元音趋同、辅音求异

1.统一的元音演唱

几乎每一位合唱指挥专家都会强调统一的元音发声,尽管他们对元音的具体发音位置和音色的倾向上有着不同的审美。统一元音的发声,是合唱团获得集中、丰满、干净音色的保证,是音响统一的核心因素。

合唱指挥或声乐指导教师应有正确的声音理念和发声动作,并让合唱团员模仿自己的元音发音。安德烈先生倾向于发音靠前集中一些、声音尽量往上走的元音音色,他也演示了非常多元音训练的妙招。比如他在训练自己的合唱团时经常采用名字练习法,通过让团员轻声地、上扬地、带表情地念不同的名字,如“i”(Nick)、“e”(Nelly)、“a”(Mama)等,来找到元音的发音位置;他还提倡将哼鸣(Hymn)的声音效果放置到元音的发音过程之中,或者是将哼鸣融合进元音之内。以下面这个练习为例,练习时不能漏气,还要保持哼鸣和元音同等音量,并将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模仿那种干净、明亮、有质量的音色之中。

谱例1

在合唱训练时,发音辅助动作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唱元音时,用手掌轻拍脸部,激活面部共鸣;也可以采用“敬军礼”的手势,来有效帮助指引位置和元音共鸣;或是用手指着下巴,提醒自己下巴不要前仰或后缩。下腭轻轻地开合,就像坐着打盹的时候那样放松;向自己的方向轻轻滚动拇指,感觉声音在鼻子和眼睛的后面;用手指捏住鼻子,确认声音没有“跑”到鼻子里,一旦发现有鼻音,要将注意力集中于眼睛后面。

合唱团员除了统一各自的元音发音外,还应让五个元音的发音状态尽量彼此“靠拢”——“i”和“a”的发音;“u”和“a”的发音;“e”和“a”的发音。如口腔空间尽量一致,尤其是“i”不应太扁,“a”不宜太圆。示范团在演唱歌曲《阿里路亚》(Alleluia)时,安德烈先生纠正了他们的“a-lelu-ia”的演唱,口腔位置不应过大,必须保持比较“瘦”的“a”元音。

在五个元音中,“i”元音和“a”元音的发声差别最大,可以使用下面这条旋律片段来练习尽量弥合发音上的差异,使音色尽量统一。唱“a”元音时,下腭不要张太开,而应保持一定的高度;“i”元音也应用同样的空间来演唱。在演唱下面这个练习时,还应始终保持发音靠前,随时检查下腭是否放松。

谱例2

2.表情化的辅音念唱

辅音是形成歌词意义的关键,除了准确的发音外,单词中的有些辅音可以演唱得表情更加生动,以增添歌曲的感染力。在示范团演唱贝弗利·巴顿(Beverly Patton)创作的歌曲《听!赞美之声》(Exaudi! Laudate!)时,对于“Exaudi!Laudate!Gloria in excelsis Deo,in excelsis”(听!赞美之声!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归于神)一句,安德烈先生引导深圳中学百合合唱团的姑娘们,非常具有公主气质地唱出“da”“cel”“sis”的辅音发音。她们的演唱立刻变得更自信、更骄傲,展露出鲜明的音乐性格。

谱例3

安德烈先生指出辅音发音的表情和品位,能够拉开卓越非凡的表演与一般意义的好表演之间的距离,为此,他推荐了不同的节奏型训练来完善各种辅音的发音。

谱例4

克服各类音准困境

合唱团的音准问题,包括横向的旋律和纵向的和声两大类。为了让合唱团员形成音准的肌肉记忆,安德烈先生为各位学员提供了如下的旋律片段练习:将低音C(中央C)想象为音准的“地平线”,不断构唱出音阶中的基本音程。

谱例5

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演唱半音时的音准都是棘手问题。其实,每个半音之间都还有很多微分音,可以带领合唱团员去体验这些半音之间的多个微分音,再调整到准确的音高。安德烈先生在现场做了这样的练习,他让每位学员心中想象一个音高并同时唱出,此刻的音响极其不和谐。当他做出特定手势后,大家立刻自主调试,趋向于某一个和弦,一个和谐的和弦音响逐渐明晰起来。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多进行这类尝试,可以开发合唱团员控制旋律音高的能力。

训练合唱团对和声色彩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让合唱团员们演唱某个和弦,再改变中声部的音高,比如降低大三和弦的三音,变成小三和弦;降低属七和弦的三音变成小七和弦;或是连续半音下行交替构大小三度音程或和弦,体会色彩、情感的交替。

谱例6

完善高音的演唱

在实际演唱中,大多数错误的发声方法都发生在极端音区,声音特别容易被拉紧或是挤压。在演唱到高音区时,演唱者的普遍错误是本能地改变口腔空间,或是将元音的口腔空间扩张,或是将口形喉咙收窄。安德烈先生以钢琴为此类问题做了生动的类比:无论我们弹奏低音还是高音,钢琴的共鸣箱都是一样大小;在声乐演唱上同样如此,口腔空间应保持一致,不必根据音区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千万不要在口腔空间和气息上“进攻”高音,而是将注意力放在高音之前的中低音上,把演唱中低音的发声感觉连带到唱高音的状态中。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条旋律来进行练习。

谱例7

先采用“打嘟噜”(lip rool)的方法来练唱,用更小的口腔空间演唱元音,感觉所有元音的发声空间是相同的,避免在唱高音时扩大。类似的练习我们可以延伸到其他六度、七度和八度音程。我们还可以借助“开弓射箭”的动作姿态来帮助合唱团员们理解如何演唱高音:在唱高音之前的中低音时,就如同拉弓积蓄能量,而在唱高音的时候,就如同箭矢射出后能量释放的放松感觉。

音乐导向性

安德烈先生特别强调音乐的“叙事感”,营造音乐的导向性。他根据歌词寻找乐句的中心点,并根据这个中心点来布局乐句,使音乐进行都趋向于这个中心点。通常,歌词中的动词和重复的词力度上相对强,示范团演唱了威廉·博德(William Byrd)创作的宗教歌曲《圣体颂》(Ave Verum Corpus)。安德烈先生修正了他们对核心歌词“Miserere Mei!”(怜悯我吧!)的演唱。合唱团强调了这一乐句中的最高音,也就是附点节奏的八分音符,对应着“se”音节的音是小字一组的降b。安德烈先生指出“Mei”(也就是歌词“我”)才是这一乐句的中心点,前面的旋律都应趋向这个词对应的导音(小字一组的升f)。

谱例8

“开弓射箭”的姿态动作在这里又能派上用场了。随着一个乐句开始演唱慢慢地开弓,直到乐句的最需要被强调的音符,释放箭矢,再以放松的姿态引导乐句舒缓收尾。在做这个动作时,切记肩膀不能耸起,否则合唱团员会随着指挥的动作下意识收紧声音(如图4)。

图4 以开弓射箭的姿态辅助有导向性的演唱

音乐情感表达的训练

一般的演唱往往有赖于演唱者受到音乐“感染”,而自发地表达出音乐的内在情感。安德烈先生则主张音乐的情感表达同样需要训练,通过表情动作来调动和引导合唱队员的外在表现。比如用同一个单词或句子表达完全不同的情感和情绪,或是使用不同情感和色彩的短语、句子、节奏或绕口令来完成表情训练。开心、悲伤、生气,沙哑的声音、浓重的鼻音,或是威胁的语调、害怕的状态,让合唱团员模仿指挥的表情。另外,也可以使用同一首歌曲,“加载”不同的气氛或感情来演唱,在唱的过程中,要倾听音色的明暗对比。这样,合唱团员们不会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乐谱上,而是更加专注地表达情感的质量上。

虽然音乐的内在表现是需要指挥与合唱团成员一起充分分析作品歌词,了解音乐背景才能实现,但从外部表现开始引导,才能逐渐忠实地表现音乐内部的情感。合唱团员甚至在潜意识层面,就能根据感情的需要,做出与指挥相呼应的表现。

小 结

安德烈先生在合唱教学中总是手舞足蹈、充满激情,这也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息息相关。这位“跨界”的指挥家、作曲家本科学习的是戏剧指导专业,曾在1990至1996年间指导过南非举行的国际戏剧艺术节,并获得国家演员奖和指导奖。同时,他也客串主持,在2012年成为南非全国嘉年华节目中最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这位南非的“多栖”明星以各种表情包、各种戏剧化的模仿表演,时刻调动合唱团员们的演唱机能,激发他们的艺术表现力。他对歌词发音语态的细腻讲究,以各种身体动作来辅助合唱教学,都体现了他的戏剧表演功底在合唱指挥艺术上的跨学科应用。然而这些丝毫没有掩盖安德烈先生扎实的合唱功力及艺术品位,正如大师班开始时他问大家:“合唱音乐真正感动我们的是什么?是那精湛的技巧,还是丰沛的情感?”应该是“合唱团发出的声音本身!”

安德烈先生所崇尚的合唱音响不是振聋发聩的宣泄,不是矫揉造作的倾诉,而是飘逸透亮又不失生命激情、从心而出的天籁。他如同一个魔法师,短短一两个小时的调教,就能让不同水平的示范团的声音表现上升一到两个层次,到达更高的境界。难怪在世界合唱比赛中听过斯泰伦博斯大学合唱团演唱的中国指挥和合唱同人们都对安德烈的指挥、对合唱团的艺术表现力心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无不叹慰他的音乐所带来的心灵的震颤!

猜你喜欢
元音安德烈合唱团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拼读规则
青蛙合唱团
难忘的合唱团
谁是真正的赢家
绝世奇术
Playing with “ar”
爬树的男孩
The song of/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