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桃花源记》中的文言词语

2018-11-04 15:30张丽萍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43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渔人实词

张丽萍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作者陶渊明,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繁,赋税日多,民不聊生。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平安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多年来,这篇经典的文言文一直被选进初中语文教材,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就选了这篇文章。学习《桃花源记》这样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一定要充分品味作品的语言,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借此机会和大家说说这篇文章的文言词语。

1.通假字: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意思为:邀请。

2.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2)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①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②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5)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6)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不满。

3.一词多义:(1)中①晋太元中,年间;②中无杂树,中间,其中。(2)舍①便舍船,动词,舍弃; ②屋舍俨然,名词,房屋。(3)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4)出①不复出焉,出去;②皆出酒食,拿出。(5)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6)遂①遂迷,最终;②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7)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4.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①渔人甚异之,原意为:诧异,在文中的意思为:对……感到诧异 。②欲穷其林,原意为:贫困,在文中的意思为: 走到……的尽头。③林尽水源,原意为:尽头,在文中的意思为:动词,完,没有了,消失。(2)方位名词作状语复前行,欲穷其林,原意为:前面,在文中的意思为:向前。(3)名词用作动词①处处志之,原意为:标记,符号,在文中的意思为:做标记。②未果,寻病终,原意为:果实,结果,在文中的意思为:实现。③此中人语云,原意为:言论,说话,在文中的意思为:告诉。

5.重点实词:(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顺着。(2)芳草鲜美,鲜美:新鲜美好。(3)落英缤纷,缤纷:繁多的样子。(4)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5)初极狭,才通人。极:很,非常。才:仅仅、只。(6)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8)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怡然:快乐的样子。(10)咸来问讯,咸:都。(11)乃不知有汉,乃:竟然(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具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說出。(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14)停数日,辞去。去:离开。(15)此中人语云,语:告诉。(16)便扶向路,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17)处处志之,志:做记号。(18)诣太守,诣:拜访。(19)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20)未果,果:实现。(2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6.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①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词,的;②具答之 代词,代他们的问题;③渔人甚异之 代词,指代上文所述桃花林的美景; ④处处志之 音节助词,不译。(2)其 ①欲穷其林 代词,代桃花林;②既出,得其船 代词, 自己的。(3)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4)乃①见渔人,乃大惊 于是,就;②乃不知有汉 竟然,居然。(5)不复出焉 相当于“于之”“在这里”。

综上所述,文言词语主要包括文言虚词和实词,文言实词又可分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渔人实词
A Greedy Story
渔人的故事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打渔人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释义的误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