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

2018-11-05 08:07朱丽君
关键词:丁苯神经功能脑梗死

杨 勇,朱丽君

(重庆市开州区第二人民医院,重庆 405402)

脑梗死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病,近年来,此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均居高不下,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丁苯酞属于国内自主研制的一种新型药物,能够有效治疗脑梗死,目前已经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此次研选取于我院诊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现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8.31±2.24)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8.42±2.27)岁。此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以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用量为0.1 g/d,并给予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剂量为10 mg/d。同时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肌肉注射,30 mg/次,2次/d,持续治疗14 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治疗,并与100 mL氯化钠注射溶液混合,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治疗,2次/d,滴注时间应该控制在(60.00±10.00)min左右,且2次/d治疗之间应该间隔6 h以上,持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此次选取的观察指标为治疗总体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出现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的对比

观察组通过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的对比

观察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出现率为0%;对照组出现头晕1例,不良反应出现率为2%,由此可见,两组在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2=0.9947)。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3 讨 论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此病病因在于脑动脉血流受到阻碍,致使脑组织在局部范围内出现缺氧缺血,导致脑部神经功能受损[1]。此病多发于老年患者,在对其治疗的过程中,在急性期可通过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但目前此病溶栓率较低,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丁苯酞这一药物得以研制成功,其主要药物成分为脂溶性消旋体(1-3正丁基苯酚)。丁苯酞在急性脑卒中方面的治疗中发挥着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使神经功能的恢复得到促进[2]。并且丁苯酞可在脑血管低氧低血的状况下从血脑屏障渗透出来,并对脑细胞进行保护,从而使脑细胞损伤避免或减少。同时,其还能够使缺氧缺血的脑组织区域的Na-K-ATP酶活性增加,从而使大脑能量代谢得以改善,此外,丁苯酞可对微血管发生的痉挛进行解除,使局部的血流量得到提升,进而使梗死面积缩小[3]。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通过使用丁苯酞,其治疗的总体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丁苯酞在使用过程中并未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赵艳艳[4]对此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NIHSS评分显示丁苯酞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证明丁苯酞的治疗效果比较突出。

综上所述,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在常规治疗前提下给予丁苯酞注射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丁苯神经功能脑梗死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