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

2018-11-05 08:07黎维桃
关键词:窦性房性室性

黎维桃

(监利县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3300)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患病率的增加,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上述疾病死亡率及致残率都比较高,残存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1]。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心律及心肌缺血情况,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并为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信息支持。此次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年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以便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将试验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将其分为A组(≥60岁组)和B组(<60岁组),各100例。其中,A组男59例,女41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2.5±1.3)岁,病程6个月~5.0年,平均病程(2.11±1.02)年;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43~59岁,平均年龄(52.7±1.2)岁,病程5个月~4.8年,平均病程(2.20±1.17)年。除年龄外,在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成像技术等确诊为心血管疾病;②患者各项检查、治疗资料均完整;③患者知悉实验内容后自愿参加,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器质病变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此次试验采用北京美高仪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连续24 h监测两组患者,记录心律失常等异常症状及其持续时间,试验中获取的资料及数据应用Holte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12 h、24 h发生心律失常的具体情况,记录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例数。同时,记录心肌缺血的高发时间,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中的表现为:①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距离不少于1 mm[2];②前次ST短恢复基线不少于1 mm方可再次发作;③ST段连续改变时间超过1 min。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12 h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B组12 h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24 h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B组24 h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肌缺血高发时间比较

B组心肌缺血高发于每日0:00~5:30,共5.5 h,A组心肌缺血高发于每日1:00~4:30,共3.5 h,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12 h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24 h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连续监测手段,操作简单,而且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损伤,可24 h监测患者心电变化,记录各个时刻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明晰疾病发生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此次试验以55岁为分阶段,对前后十年左右两个年龄段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发现二者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心肌缺血发生区间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国内有学者经研究表明:动态心电图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能够起到有价值的诊断效果;此次得出了与之较为相似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的类型包括: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及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与非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比较,发生各类型心律失常的几率更高,且均易发生心肌缺血;总之,不同年龄段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存在差异,能够为进一步的临床疾病诊疗提供科学凭据;因此,动态心电图检测方案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窦性房性室性
房性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房性期前收缩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房性自主心律连续夺获窦性心律的散点图特征分析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联合运用3种心电散点图快速解析特殊复杂心律失常
如何解读窦性心律
读懂体检报告中的“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莫过分担心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