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的影响

2018-11-05 08:07王莎莎
关键词:预见性心肌梗死护理人员

王莎莎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 合肥 23001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以胸骨后持续而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表现,单纯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难以缓解,发病过程中可同时伴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预见性护理可预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的护理问题,减少护理风险,推动护理工作顺利开展[1-2]。为深入探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我院对收治的部分急性心肌梗死者予以预见性护理干预,取得了明显成效,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1.5±1.8)岁;观察组男19例,女21例,年龄40~79岁。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严格观察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予以镇静止痛、调整血容量、抗心律失常等基础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

1.2.1 方针制定

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病情发展程度进行护理路径的制定与执行,注重患者个体差异,确保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针对性,同时要在护理过程中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予以针对性处理解决措施,促进护理干预工作顺利开展。

1.2.2 病情护理

护理人员需对入院患者进行心电图和肌钙蛋白检测,迅速搭建静脉通道,将急救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和急救用品准备齐全,对于出现异常情况者,需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

1.2.3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应在全面了解患者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健康知宣传教育,告知患者疾病发展原因、防治措施、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另外要使患者对发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促使患者在熟知自身疾病的基础上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1.2.4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应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给予针对性疏导干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条件允许时可由以往救治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身说法,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推动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1.3 观察指标

参照我院内部设计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判定,该问卷经

Cronbach's α值检验,问卷的整体信度值为78.6%,证实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值在0~100分之间,按照患者得分由低到高分成不满意、基本满意和非常满意共三个层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度。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参照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予以判定:焦虑:正常<51分,轻度焦虑51~60分,中度焦虑61~70分,重度焦虑>70分;抑郁:正常<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3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的护理满意度为75.0%,观察组在本次研究中的护理满意度为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 [n(%)]

2.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结果(±s,分)

表2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结果(±s,分)

组别 n SAS SDS对照组 40 62.1±1.6 52.8±1.6观察组 40 53.6±2.4 64.8±2.5 t 18.637 18.325 P 0.000 0.000

3 讨 论

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上升,是一种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脑血管病变。该疾病的产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耗氧量增加密切相关,此外,过度劳累、情绪波动明显、饮食不当、气候变化与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同样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多数患者发病期间存在胸骨后或心前区突发性剧烈而持久的压榨性疼痛,部分患者可在上腹部出现疼痛感,伴随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4]。为此,临床工作者需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见性护理干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预见性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合理运用护理程序全面判定评估患者病情,预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意外情况发生风险,进而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与质量[5]。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5.0%和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价值明显。

总的来讲,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见性护理即可促进护理满意度的提升,也利于缓解负面情绪,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猜你喜欢
预见性心肌梗死护理人员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