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培养方式及其重要性

2018-11-05 09:56宋祯彦兰斌成绍武
科教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PBL模式医学教育

宋祯彦 兰斌 成绍武

摘 要 现代医学教育往往忽视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而将PBL教学模式运用在医学科研课程的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加强科研思维培养并提升自身能力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文章就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对科研课程的好感度和自身科研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医学教育 科研思维 PBL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05

Abstract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often neglects the attention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while PBL mode should be applie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urse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and enhance their own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to scientific research cours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own scientific research thinking ability.

Keywords med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PBL model

目前,在国内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课程教学中,多以单一的传统知识结构为主,多数是理论教学,实践机会所占比例很少,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匮乏的教师资源只能以大班形式进行本科教学,课堂氛围较为沉闷,与学生互动较少,导致医学本科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科研思维培养严重不足。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教师一般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受制于条件的限制,科研实验也很难在课堂中进行实际操作,只能以讲授或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很难给学生深刻印象。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很少能让学生碰撞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更没有一个清晰、系统、深刻的科研思路,难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及原创能力等科学精神,若想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进行医学科研就显得举步维艰。因此,创新现代医学教学模式,转变课堂及教学方法,在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将有助于我国医学类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1 优化教育培养模式,提升课堂好感度

医学科研课程是一类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主要介绍科研的基本思路、具体的医学科研过程,以及一些实证性研究方法,对研究设计的要素、原则和设计方案,以及最终科研文书的撰写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1]而在有限的学时内,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增强中医药院校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认识度和好感度尤为重要。

1.1 应用PBL教学模式,优化医学科研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多延续“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育方法,学生自主发言的机会少,在學习上逐渐形成一种依赖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自主获取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2]

1969年,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首次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通过采用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学习情境模式,逐渐改变传统统一培养理念。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运用PBL模式把课堂的重心由老师转变到学生,将科研实践中的问题设置为学习背景材料,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通过互动学习,在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应用PBL教学模式,将本科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可达到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1.2 组建科研兴趣团队,构建逻辑思维体系

科研经历是影响学生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现代社会也需要更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在教育培养中,通过引导学生组建科研兴趣团队,构建逻辑思维体系,能有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同时通过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课题的实施培养动手能力,这些对高校培养科研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是培养医学生科研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教学过程是发现学生创新思想的过程。(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实验条件,留有时间给学生自由讨论,并根据自己的想法组建团队,以队为单位阅读、分享学术文献。(2)教师可指导大学生“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团队创业计划书”参赛项目,让同学们熟悉科研“选题、设计、实施、资料处理、分析和总结评价”的一般程序。[3](3)课程采用自由选题、开卷考核的方式,同学们可以文献综述、案例点评、调查问卷、教学课件、学术论文等形式提交作品,这样既可减少考试给同学们的压力,又能充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他们的科研思维,同时培养他们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吃苦耐劳及团队协作的精神,这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深造中处于有利地位。

1.3 搭建师生思维交流平台,增强学生科研自信心

医学本科生是思维活跃的群体,并不缺乏创新的思想,甚至在某些方面具有十分惊人的表现,而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平台,挖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并予以肯定,在引导和培养学生科研素养过程中,显得十分关键。[4]

建立畅通的师生科研思维互动,可考虑从以下几点着手:(1)通过电话、E-mail、QQ、微信等多渠道与学生保持随时联系,在关键时候给予点拨和鼓励他们开展科研工作,如对那些表现出较好科研潜力的同学,可进行专门的文献检索和科研方法的培养,指导他们查阅文献、撰写综述、进行实验设计并完成实验等。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自由、畅通的沟通渠道,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创新火花,才有机会进一步去检验创新思想的真实性,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科研素养。(2)鼓励学生多去倾听专家的学术讲座,和同行业内研究方向相近的学者沟通交流,熟悉我国目前的科研体制,指导医学生参与课题申报和论文撰写,以了解整个科研过程,增进对科学研究的了解,逐渐培养他们的科研素养。(3)现代科研型大学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可以为本科生提供一些接触和使用高端精密仪器的机会,允许和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如何发现问题 、采取何种方法解决问题 ,初步形成科学研究思维。

因此,搭建师生科研思维交流平台,增强医学本科的科研乐趣和自信心是培养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2 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注重创新思路挖掘

科研思维是科研过程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并针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具体分析和决策处理,解决好科学难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而这种能力的体现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作为支撑。

2.1 查阅、解读文献的能力

查阅文献,是自身科研思维能力的基本素养,目前,更多的国内研究文献查阅多来源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外文研究文献则有PubMed、NCBI、EMBL、web of science等外文资源,当然,除了上述专业学术网站数据库外,还可从一些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共网站或数据库去查阅,一些国际性的组织网站、一些国家、省级部门行政主管网站、一些行业协会、组织的网站可能都会有。所以,在科研工作中,如果遇到想要拿到的信息、数据,就需要动用各种途径或资源去想办法获得并解读它。

通过他人经验获得灵感的最快捷方式就是研读文献,以寻找科研思路为目的的文献阅读方法,掌握文献解读技巧,着重点看论文的讨论部分。一方面,此部分会阐述该论文的创新之处,同时也会将该文与其他论文做横向对比,讨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可能的使用前景和文中未解答的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等等。这些都是寻找科研思路的关键点,从文献中了解作者的逻辑主线,关注科研故事的创新点和主要问题,从作者的技术路线和运用的科研方法中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从他们的经验中获得研究思路。

对于初入科研的医学本科生,需立足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通过查阅并解读大量相关文献,从宏观上把握国内、外研究热点。随着自身的科研知识的积累和对本领域认识的加深,可以通过自身兴趣发现自身潜藏的科研灵感,走出自己的特色研究之路。

2.2 发现问题的能力

从前期解读的文献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培养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对于从事科研工作,更多的是培养一种发现问题的路径、思维和习惯,这种习惯会对走出校门后影响深远,不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去学会发现问题,包括对事物的敏感性、判断力和感知力。同样经历一件事,有的人会发现很多问题,而有的人会走马观花式地走一个过场,收获不多,这就是能力的差别。

2.3 实验设计及实施的能力

医学科研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研究,其设计始于科研构思,而构思来源于自身科研思维所形成的框架。

在前期查阅文獻、总结归纳、发现问题之后,能够根据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提出自己实验设计方案及可行性,这就需要设计试验来比较、筛选、摸索、验证、解析等。通过自己设计试验来解决发现的问题,则需要考虑实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包括理论可行性、技术方法可行性、实验条件可行性、财力人力的可行性等,如果试验出现问题,无法进行时,还要考虑补救措施、纠偏措施。

因此,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基础上,通过“初级模仿-科学对比-原创性研究-深层次探讨”的培养方法,综合培养医学生查阅、解读文献,发现问题,实验设计及实施的能力,打开医学本科生的科学研究之门。

3 展望

综上分析,我国医学科研教育虽如火如荼地开展,但与国际科研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中医药院校更是如此。中医药在人类的养生保健、疾病防治及预防衰老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存在着西医无法超越的优势,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极强的实用价值,如何总结其理论,进一步研究开发,让世界认识中医,推动中医药不断向前发展,是中医科研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为直接且有效的途径就是我们对医学生科研思维和科学素养的重视。

医学本科生作为医学行业发展的生力军,只有经历了本科阶段科研思维的培养,才能快速了解到医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医学各个领域之间构成有机的交联网络,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从而促进基础研究与其他领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经常化的交流。在未来中西结合医学发展中,这些具备医学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能确保在基础研究、临床医学和社会预防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良性循环,使更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有社会效益的研究结果,从而推动医学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瑾瑾,刘晓蕙,徐学琴.中医科研思路与方法教学模式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0):40-41.

[2] 郑明常,高希言.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教学方法探讨[J].光明中医,2014(8):1776-1777.

[3] 杨联河,赵焕东,申杰.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教学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6):42-43.

[4] 刘荧,余秋波.培养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的体会[J].重庆医学,2012.41(24):2550-2552.

猜你喜欢
PBL模式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继续医学教育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我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PBL模式的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践研究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近五年医学教育会议主题研究
河南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档案管理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