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8-11-06 05:50童欣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学校

童欣

摘 要: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扶贫工作一直是国家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近些年,国家对此的投入力度亦在不断加大。在具体工作的运行中,从源头抓起,做好科学化规范化,实施过程的动态化管理,才能不断完善该项工作,落到实处,让国家政策真正惠及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工作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身份认定和甄别难度大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整个资助工作中的首要问题,贫困生的认定标准虽然在各高校存在着些许差异,但做法基本相同。即需要学生提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表》,并且加盖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公章,或是提供困难生证明,建档立卡扶贫手册等。在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家庭所在地、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成员情况、父母年龄和身体状况、家庭意外情况、缴纳学费情况、个人特殊情况等等都可做为参考依据。在实际工作中,新生群体的贫困生认定是相对复杂程度较高的,有些因病、因残、单亲致贫的学生来到新环境,由于相对内向和自卑等种种原因,不愿意将真实情况示人,完全依靠辅导员一个人来做资助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势必是不完善的。

2、贫困生资助发放结构较不合理

在贫困生的认定和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每个班会在分得一定的名额后进行二次分配,但往往无法真正惠及到每一位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根据人数比例划分的方式,有些班级人数较多,但班级学生的经济状况普遍良好,往往分配到的名额都无法用完,而有些班级分配到的名额较少,但实际贫困人数却较多,反倒无法照顾到大多数。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贫困证明不仅有当地民政部门的证明、五保户、低保户、村里特困证明等,建档立卡扶贫手册也成为贫困生资助发放的重要条件,并且根据相关要求,只要手册上有学生姓名,就必须按照最高标准助学金发放,而学生的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等都不在资格评定范围内,这就导致了长期获得资助的学生中有些人会滋生依赖的心理,而不是抱着感恩的心去积极的生活和学习。资助本身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完善自身、提高素质,但有些学生却不思进取,既不积极争取奖学金,也不愿勤工助学,生活不努力,这种情况的出现甚至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心里不平衡,因为这些所谓的贫困生学习不努力、不积极参加活动、也没有为班级院系做出贡献,反倒通过一纸贫困证明就能得到补助,这种情况的延续更会衍生出一些其他的问题,例如不贫装贫等,给后续管理上带来诸多问题。

3、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方式单一

在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各学院和各班会分得一定的贫困生名额,之后经过评议小组,就该生所提供的资料和平时的生活状况来进行评议打分,再到院系认定工作组审核,当所有程序审核通过后,便初步确定了该生的贫困生身份。但操作过程经常更注重结果而非过程,看似经过了层层审核,实则基本依靠原始纸质证明材料。贫困生证明材料中的水分是无法用诚信道德来约束的,加之认定过程中很多标准无法量化,让资助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化,成为方式单一的走过场。

4、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过程管理不到位

贫困生资助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化管理的过程,关注这个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学习的困难并最终顺利完成学业,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具体工作中,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宣传教育这些方法步骤上,都能按照要求落实,但科学化、个体化的认定方法、工作环节的细致性、奖助学金的合理发放和使用、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家庭是否突发变故等等,这些工作过程中的细节的掌握,才真正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态度。但往往落实工作、回访工作、监督工作都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结束后就一并告一段落,不再进行后续跟踪,导致动态化的过程有了断档,從而影响工作的延续性。

二、做好资助工作准确化的建议

1、完善资助工作者队伍建设

健全学校和院系的组织机构,制定健全的实施方案,配备充足的专兼职人员来保障工作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同时,希望社会、企业和学校来共同营造良好的资助环境,将社会力量投入到学校的资助环境中,将企业的工作岗位提供应用到贫困生的就业机制中,学校更要营造良好的资助大环境来进行保障。建立健全完善的资助制度,做到信息的公平公正公开,规范一系列的程序并做好后续动态化的管理工作。落实好“奖、助、贷、补、勤、减、免”的资助项目,将校外资源和校内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平衡好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心理状态,打造出一支高效且专业,资源实现共享,能够稳定运行的资助队伍,最终形成动态的资助管理体系。

2、构建合理资助体系

近年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一直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学校设立一系列奖学金、助学金,加之其他企业和个人的赞助,不断健全和完善着贫困生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和手段来确保资助工作的有序进行确实是一大保障。但更应遵循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原则,遵照实际情况,打破单纯的给予模式,适当改变绿色通道的贷款要求,将完成学业变成提高学业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改变贫困生的依赖心理,不能将得到资助认定成理所应当,贫困生的头衔并不是一顶生活中的安全帽,在学习和生活中更要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用知识和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改变现状,对于已成年、具有劳动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的大学生来说,破除这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是十分有必要的,要让贫困生们在享受国家帮助的情况下,通过劳动来获取相应的利益,例如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岗,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社会上进行实践,提高学业成绩和综合测评排名等等这些,做到一视同仁,这更有利于贫困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他们今后踏入社会,也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拉近贫困生和非贫困生的距离。

3、加强诚信感恩思想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和毕业生离校前,要上好“资助两节课”,做好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在每年的寒暑假和有需要的时间段,加强贫困生家庭的实地走访、电话回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工作,更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不论是助学贷款还是助学金的发放,虽然有需要遵循的程序和审核,但归根结底,依靠的还是学生的道德诚信。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需要学校用教育和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约束。要将诚信教育和政策教育相结合,将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和对社会、学校、个人所带来的影响说清道明,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诚信、人格信誉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人品和信用的标志,不论是在学校,还是今后进入到社会中,这都将会对其产生影响。在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助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摆正心态,才能积极而又阳光的面对今后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徐俊霞.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贫困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5):56-57.

[2]罗丽琳.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18,(2):197-204.

[3]梁振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困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99-100.

[4]大数据时代的高校“精准资助”:问题表征与路径突破[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166-169.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学校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学校推介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