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的产生背景及研究现状

2018-11-06 10:18田勇
大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新时代

【摘 要】 “空巢青年”是一个与“空巢老年”对应的概念。它通常指年龄介于20到30岁之间,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并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租房的单身年轻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部分群体数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他们的生存状况,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开始被公众重视。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分析了“空巢青年”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 空巢青年 研究现状 新时代

一、“空巢青年”产生的时代背景

十九大后,“新时代”已经成为理解中国新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新时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城镇化,201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7.35%,到2020年预计达到60%,逐步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同时,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大规模推进,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也越来越大,城市分层愈发普遍和明显,不仅城乡间人口流动越来越多,而且城市间的人群流动也更加多发和普遍。《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 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可以说,频繁的社会流动,是分析和理解当下社会的关键词,也是生成独特社会现象的重要机制。

无疑,青年作为最有活力的群体,是频繁社会流动的引领者。正是因为大规模流动,一些尚未结婚的青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空巢青年”。因此可以说,“空巢青年”的形成既是社会流动的原因,也是社会流动的结果。因为“空巢青年”的流动,使整个社会流动性加剧,社会进步和发展才得以实现。同时,也正是因为社会流动的客观存在,因为社会流动机制的现实作用,为“空巢青年”的形成提供了厚实土壤和社会基础。

二、“空巢青年”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在Google学术检索未发现国外有"空巢青年"这种提法,也鲜有特别针对独居青年的研究,与该该概念比较接近的是“城市独居者”。根据美国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在半个世纪前的1967年,仅有不到1000万的美国人选择独居,占到当时美国住户户数的7.6%。而在今天,美国已经有超过3500万人正在独自一人生活,占到了美国住户户数的14.5%,较五十年前几乎翻了一倍。从数据来看,“城市独居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除此以外,并没有过多的关于这一群体的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在国内,“空巢青年”最早出现于2008年关于“青年空巢族”的一则报道,当时这一概念主要是指由于找工作等原因长期不在学校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此后,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网等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对“空巢青年”进行了报道,“空巢青年”开始逐步进入公众的视野。

在CNKI上对“空巢青年”进行检索,截止2017年11月22号,与“空巢青年”相关的文献有56篇,其中有30篇是报纸的直接报道,仅停留在对现象直接叙述的层面,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提供不了更多的学术价值。在剩下不多的20余篇文献中,在对期刊级别和下载数量两个方面进行筛选后,有5篇期刊和1篇硕士论文比较有参考价值。

1.“空巢青年”出现的原因

李春玲等(2017)认为在资源大量聚集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存在着一群为梦想孤身奋斗的青年群体。他们从社会中的“人”、现实中的“人”与个体化的“人”三个维度去思考其存在的原因,认为相关部门更加关注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让青年人实现梦想、赢得尊严。常进锋(2017)从时空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时间和空间是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内在变量,空巢青年”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由于时间的变化,社会生产、家庭结构、个体追求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

2.关于“空巢青年”生存现状的研究

何绍辉(2017)提出,“空巢青年”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应从“空巢青年”的本质属性、基本特征、形成来源等方面进行整体性分析、解读和理解。胡玉宁等(2017)在对“空巢青年”现象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又基于社会心态的研究范式对“空巢青年”的心态进行了描摹,揭示了青年群体的“空巢”心态与集群行为之间的映射效应,有助于积极培育青年群体健康心态和有效预防、引导、控制网络集群行为。风笑天等(2017)基于全国六城市的调查数据,以流动非独居的城市普通青年为参照对象,从工作生活、休闲參与、城市归属感、认同与剥夺等方面,对当前“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空巢青年”未呈现“空巢又空心”的状态。王舒窈(2017)利用访谈调查的方法,以南京地区的“空巢青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现代性和个体主义、社会关系网络、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日常生活等相关方面的理论,对“空巢青年”群体进行解读。

三、结论

从以上文献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空巢青年”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已经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对于“空巢青年”出现的原因,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2.在研究方法方面,大部分是基于理论分析,少有文章用数据对“空巢青年”的生存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 胡玉宁,祁彬斌,朱学芳.从“空巢”心态到“集群”行为:“空巢青年”现象透视与网络映射[J].中国青年研究,2017,(08):36-43+84.

[2] 聂伟,风笑天.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分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7,(08):57-63.

[3] 何绍辉.“空巢青年”群体的多维解读[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6(03):40-45.

[4] 王舒窃.异乡里的独居者[D].南京大学,2017.

[5] 常进锋.“空巢青年”缘何“空巢”—一个时空社会学的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17,(05):79-83.

[6] 李春玲,马 峰.“空巢青年”:游走在“生存”与“梦想”间的群体[J].人民论坛,2017,(04):118-119.

作者简介:田勇(1994-),男,安徽安庆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保障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17下半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城市独居者——“空巢青年”的生存状态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7112120)。本文系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新时代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