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型探究

2018-11-07 09:16许丽明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7期
关键词:教学模型使用方法

【摘要】人们提出了很多的方案来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观念,效果不佳。为解决目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构建古诗词“金字塔”教学模型。本文主要介绍该模型的原理、特点及使用方法。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 教学模型 使用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是厦门市直属中小学2016年度课题《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模型研究》成果之一,编号:ZSX2016067。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43-02

一、“模型”与“模式”之辨

在《说文解字》中,“模,法也。”“式,刑(型)也。”模式即模型。似乎两者并没有区别。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模型是“①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②铸造中制砂型用的工具,大小、形状和要制造的铸件相同,常用木料制成。③用压制或浇灌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通称“模子”[1]。

对此,我们可以发现,模式的特点是“标准样式”,而“模型”的特点是“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在这里,笔者借用“模型”的概念,试图探究出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立体的“形状”。

在教学上,关于“教学模式”研究多,关于“教学模型”的研究少,而且有一些研究将两者混为一谈。笔者所要谈论的是“教学模型”,为了避免混淆,必须先解释“教学模式”。吴立岗在其著作《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2]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都包含如下要素:1.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理论基础);2.教学目标(核心要素);3.操作程序(实施过程);4.师生角色(地位及分工);5.教学策略(具体安排);6.评价(考核及反思)。

“教学模式”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广泛的适用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只是,当人们谈起“教学模式”,一般将其理解为固有的程序,容易陷入一种按步骤进行的机械的行为。

比较明确提出“教学模型”的是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程红兵在《基于思维流量的语文课堂模型群建构》中提出“教学模式”和“教学模型”的区别,他认为应该建立一种课堂教学“模型”,将课堂教学“要素提炼”与“要素组合”,组合成多种课型,具有灵活性,富于弹性张力。[3]

笔者综合了他人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模型的看法,将教学模型表述如下:教学模型是将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教学要素灵活组合的模型。

二、“金字塔”教学模型的来源及组成

“金字塔”教学模型将学生的古诗词教学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提出了四个层次的学习目标,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学习要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在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建立“核心素养体系”。“相应地,中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习中小学语文课程,培养其语文素养,以及其他学科基础关键素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關键能力,这里的必备品格指立德树人,而关键能力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需要,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国家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4]

学生的古诗词素养的养成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金字塔”教学模型能够关注到学生在一节课中的学习效果,同时能够关注各个阶段学习的相关性和延续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进行的。因此,金字塔的三面分别是学习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这三者间的相互配合程度,体现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学习主体,师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这也符合了建构主义思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设立了不同的学习层。学习层的效果评价可以用布鲁姆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表[5]中来体现。大致如下:

表1-1 金字塔层级能力在布鲁姆学习、教学

和评估的分类表中的位置

古诗词教学是一个由多因素共同组成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描述为两个部分:

一是以虚线圆形表示的古诗词教学的大基础层面,这是师生学习的隐性部分。圆形表示接纳,虚线表示兼容和开放。大基础层面显示出师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包括阅读过的书籍、积累的诗词、生活的体验。

二是以金字塔表示师生学习系统。金字塔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三个面分别为学习目标、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金字塔各层按照能力水平呈现的不同,由下而上分别为基础层、实践层、提升层、外显层,各个层级是根据学习目标而做的分类,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先后顺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可以将各个层级灵活组合。在每个层级中,教学目标引领着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如果教学目标与后两者的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则可能造成教学点的失衡。“金字塔”模型图见图1。

图1 “金字塔”教学模型

“金字塔”模型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等部分的具体内容可分解如下:

学生活动:

1.查找与补充:①作者主要经历(生活或仕途) ②时代大背景(大环境、大事件) ③人物历史评价 ④基本文体知识

2.朗读与记录:①字音字形 ②平仄 ③节奏 ④情感(基调) ⑤朗诵技巧与形式

3.品读与感悟:①自读 ②小组互读 ③模仿读 ④表演读(角色读) ⑤配乐读 ⑥赏(绘画或书法)读 ⑦联想想象读 ⑧合作分析

4.表达与应用:①意象 ②意境 ③评论 ④感悟 ⑤引用 ⑥化用 ⑦仿写 ⑧扩写

教师活动:

1.介绍作家(作品):①作者主要经历(生活或仕途) ②时代大背景(大环境、大事件) ③人物评价(同时期评价、历史评价) ④基本文体知识 ⑤教师个人理解与认识

2.指导朗读:①诗词本体知识(格律、平仄、文体特点) ②朗读指导:节奏、轻读重读 ③情感表达 ④动作表达 ⑤吟诵 ⑥诗配画(乐)欣赏

3.鉴赏引导:①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描写手法) ②炼字 ③意象意境 ④思想内涵 ⑤风格特点

4.拓展延伸:①诗人其他作品 ②诗人其他经历 ③主题(内容)相关作品 ④主题(内容)相反作品 ⑤今人评价 ⑥思想(情感)价值

三、“金字塔”教学模型使用方法

首先,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中,教学设计是关键部分。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教学设计的起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注意基础层、实践层、提升层和外显层各自的容量。

其次,明确课前师生双方的学习准备。师生必须先熟悉文本,做好相关准备。教师除了查找同样的材料之外,还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同时,教师要对文本进行细读,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行更有效的引导和拓展。

接着,明确课堂师生双方的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进行各个层级之间的跳跃,但要注意衔接自然流畅。教师进行知识(诗词本体知识、鉴赏表达知识)和技能(朗读技能、鉴赏方法)的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和强化。提升层,主要学习目标是应用分析,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提升层的设置一般有一定的铺垫,作为课堂的上升部分;或是放在导入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外显层,是学习目标的最高层,重在评价创造,要求学生能够有自己的理解认识或是能提出新观点,甚至创作。

需要注意的是,基础层和实践层的有交叉部分(理解),这是因为记忆是理解的记忆,实践也是基于理解的实践,两者本身就有重合。实践层和提升层有交叉部分(应用),这是因为,理论学习必须落实到实践,不管是实践层还是提升层,都会涉及到应用,只是能力要求略有不同。实践层上的应用,一般是低层次的,如模仿;提升层的应用,一般是高层次的,如迁移。

最后,明确课后师生双方的任务。教师要设置基础层的任务,满足低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要设计一定量的外显层任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升语言表达和评价创造能力。

四、“金字塔”教学模型优势和不足

古人所说“诗庄词媚曲谐”。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诗庄,诗有庄重庄严的端庄之美,有严谨的句式与结构,平仄字数押韵,绝句、律诗都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媚,词有妩媚清丽的美好之姿,有固定的词牌名,平仄字数同样有一定要求,小令,慢词也各不尽相同;曲谐,曲在押韵方面更为灵活,其韵多用口语,受民间歌曲影响众多,可单唱也可合成套。

因此,在教学(学习)目标方面,唐诗主要学习目标对应的层次是提升层和外显层,宋词的主要学习目标对应层次是实践性和提升层深层次,而元曲主要学习目标对应层次是基础层和实践层。对此,我们可以直观看出:唐诗的难度值高于宋词,宋词高于元曲。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学生觉得唐诗宋词好,却说不出所以然;或是对宋词偏好,对唐诗敬而远之。同时也要注意,如果是用典比较多或是用字比较深奥的词曲,在各个学习层上的设置,可能要有比较大的改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商务印书馆, 2001:894.

[2]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8:179.

[3]程红兵.基于思维流量的语文课堂模型群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 2016(5):24-26.

[4]于洋.中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 教育探索,2016(12):31-33.

[5]L·W·安德森, 安德森, 皮连生. 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作者簡介:

许丽明(1987.1-),女,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五缘实验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模型使用方法
基于平板电脑的智慧移动学习课堂构建研究
试探图片在微信平台营销中的有效应用
防雷装置检测中安全防护装备的配备与使用
水泥铁砂砂浆在涂漆砼构件中的应用
基于实例的进程同步教学模型的研究与构建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小学语文教材
高中物理教学的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