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嫁”到麻江去 特色产业再升级
——南京农业大学精准扶贫显身手

2018-11-08 05:22南京农业大学陈巍徐敏轮王明锋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南京农业大学特色产业蓝莓

文/南京农业大学 陈巍 徐敏轮 王明锋

扶贫开发是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高等学校,南京农业大学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除了为当地农业把好脉、当好医外,南京农业大学要以产业帮扶为龙头,沿着源头、生产、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的特质,让扶贫更加精准有效。

“菊花扦插苗出现空心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红蒜进入丰收季,能否找电商平台拓宽销路?”“锌硒米有什么好品种?”……

在由南京农业大学新农院建立的扶贫工作群里,一条条破解麻江特色产业技术难题、寻求扶贫产业发展之道的信息时不时闪现。

蔬菜、花卉、水稻是南农的金牌学科。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下文,明确贵州省麻江县为南京农业大学定点扶贫县。如今,盼来科技帮扶甘霖的麻江,不仅守着独特资源走出了广阔天地,也成为手握优势品种和技术的教授们大显身手的阵地。

优化产业布局 拉动脱贫“引擎”

麻江地处贵州中部,是黔东南州的西大门。2016年底,全县仍有贫困村33个、贫困人口2.45万人,贫困发生率16.54%,当地百姓靠山吃山,一直都是守着“农”字做文章。但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落后,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发展困境。南京农业大学根据当地特色,对接学校优势学科,找来专家教授牵头,为当地既有产业精准“号脉”的同时,还将学校的“拳头”产品嫁接到了当地。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定位。俗话说:“一团乱麻,找出线头”。对于产业扶贫而言,这个线头就是基于精准定位的具有带动效应的龙头产业与项目。

麻江素有“蓝莓麻江”、“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等美誉。然而,由于种植观念、生产技术的落后,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资源整合意识不强等因素,传统的特色产业不“特”,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出现大面积“缩水”和品质“跳水”,农民守着好产业却卖不出好价钱。蓝莓产量上不去、效率上不来;红蒜蒜种退化,病虫害严重;锌硒米稻米品质下降、口感不佳,加工企业很少问津,只能自产自销。这些当初的“招牌”和“名片”成了老百姓的“心病”。针对这种现状,南京农业大学瞅准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通过与麻江县有关部门的交流和系统的产业规划、先进技术再造等形式,助力麻江传统特色产业提档升级,重新拉动脱贫发展新“引擎”。

产业帮扶,从规划做起。南京农业大学于2013年起组织多个学科的专家们经过多次调研走访、数易其稿,顺利与县政府携手“绘制”出了“1258”产业发展规划,围绕“1万亩红蒜、2万亩锌硒米、5万亩商品蔬菜、8万亩蓝莓”的目标,做起现代农业的文章。麻江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兼“1258”指挥部指挥长金显弟说,南京农业大学帮扶麻江多年,他们朴实的作风、专业的精神,让麻江县看到了重振地方特色产业的希望。

红蒜重新“红火”。2016年,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吴震教授通过多方走访调研提出,先分级播种,同时利用组培技术将蒜种提纯复壮、脱毒,食品学院郁志芳教授提出,红蒜保鲜储运和大蒜素提取深加工的实施方案。如今,在麻江贤昌镇的一块200多亩示范基地上,红蒜试验产量超过1000斤/亩。包含红蒜组培实验室、冷库等产业发展中心也在整修建设,专家们正在为麻江红蒜做品牌包装和深加工产品策划。2017-2018年全县红蒜越冬栽培恢复到4000多亩。“规划—育种—优种—加工—销售”一条优质红蒜产业链,正在助推振兴特色产业的麻江梦逐渐成为现实。

1.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到麻江走访调研。

2. 麻江县建成400亩精品菊花示范基地,集科研、观赏、饮食、文化、科普为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3. 组织锌硒米试吃活动比较不同品种的品质。

锌硒米重塑“身份”。素有世界亩产大王之称的金牌水稻团队,领衔对接锌硒米产业帮扶工作。团队李刚华教授自2016年以来,10多次赴麻江开展调研和种植技术指导,引入了20多个品种在锌硒矿带选地试种,供农户品尝,并指导农民小范围试种南京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宁粳8号’食味稻米新品种。国庆期间,南京农业大学组织云南省农科院、贵州省水稻研究所、黔东南州农业局等有关专家,对‘宁粳8号’进行实产验收,实产验收666.1 公斤/亩,稻米检测镉砷含量低于都在国标值,锌、硒是常规稻的三倍左右。新品种、好技术、高产量、富营养,南京农业大学为麻江1.89万亩锌硒米重塑了“新身份”。

蓝莓“领跑”致富路。作为麻江最重要的特色产业,蓝莓产业的提档升级与农民致富关系密切。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5.8万亩,为中国南方最大的蓝莓基地县,且已初步形成苗木培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南京农业大学一方面组织人文学院专家开展乡村旅游规划、蓝莓文化节方案策划等,助推麻江蓝莓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协调中国首家蓝莓出口企业、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苏沃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到“蓝梦谷”产业园考察,签订《蓝莓加工产品产销对接合作意向协议》,服务蓝莓产品升级换代,开展蓝莓食品精深加工研发。

拓展新兴产业 加足致富“马力”

“嗅出”根植于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找出适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车头”项目,体现了产业扶贫的精准定位。南京农业大学将高校的品牌优势和当地的人文特色品牌、资源禀赋相叠加,鼓励贫困群众参与示范,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链,为农民加足致富“马力”。

南京农业大学扶贫办主任陈巍教授表示:学校除了为当地特色产业“量身定制”一对一的科技振兴方案,选派教授挂帅帮扶产业外,学校还选派干部常年挂职,将学校的优势学科“嫁接”到当地。

“高枧村青山环绕、地形特殊,又是清末状元夏同龢故里,我琢磨着能否在这样的梯田种花,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带动贫困户脱贫?”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驻村第一书记施雪钢,到高枧村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想着怎么把学校的资源引进村里落地开花。

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42个品种的菊花种苗千里迢迢地从长江三角洲的平原来到了云贵高原的梯田,虽是长途跋涉,菊花种苗一点都没有“水土不服”,第一批3万多棵全部存活。与菊花种苗一起搭乘飞机过来的,还有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团队的房伟民教授和几位技术人员。

高枧村村支书夏平顺表示:自2016年4月以来,20来亩的菊花地,光卖花,半年就收获了16万元,金菊飘香的深秋时节,高枧村夏同龢状元故里的菊花谷迎来了3万多名游客,周边农户搞起了农家乐,一天能有3000多元入腰包。仅一个月,增加收入50余万元,让30多名60多岁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带动8名贫困户通过产业脱贫。临近高枧村的官坝,老百姓们主动要求流转土地,让100多亩的南瓜田都种上菊花。

2017年4月,占地400多亩的菊花产业“升级版”——药谷江村菊花园正式启动建设。麻江县农业局副局长金德标表示,园区将建成集菊花品种研发与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示范园区,南京农业大学房伟民教授指导园区的规划和整体建设,引进菊花新品种500多个。这些菊花品种“来头”不小。它们全都来自世界最大的菊花种质基因库——南京农业大学湖熟菊花基地。南京农业大学菊花育种团队从1944年开始就从事菊花品种搜集、保存等工作,距今已有72年的历史。基地上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资源、3000多个品种,其中300多个新品种都是由学校自主培育的。

在刚过去的2018年国庆期间,谷江村菊花园接待游客达到15万人次,日均约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60万元,吸引周边农户、贫困户到菊花园就业、经商,带动综合旅游收入约300万元。菊花产业迅速成为麻江新兴的产业增长点,食用菊、观赏菊、菊花园、菊花产品纷纷应运而生,金牌菊花点亮了状元故里,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全新产业链。

“我们的菊花现在在全州、全省都很有名,但是没有南农大的支持,是不可能有菊花,更不可能有发展!”麻江县委书记王镇义同志这样说到。

创新服务机制 扶贫 “精准”有效

南京农业大学利用“移动互联+产业帮扶”服务理念,创新“产业技术+示范推广+科技人才+农户”的链条式产业帮扶形式,通过组建“示范农户联盟”,由专家直接向服务对象开展线下技术推广。以联盟形式组织开展示范指导,有助于提高产业技术帮扶的工作效率,提高困难群众参与示范种养的意愿,推动麻江县赢得脱贫攻坚战。

截至目前,南京农业大学结合红蒜、锌硒米、菊花等产业帮扶项目,在麻江县组建了示范农户联盟3个,吸收示范农户300多个,投入资金20余万元,开展各类田间技术指导培训20余场。南京农业大学计划进一步推广“南农易农”农技服务APP(已获得软件著作权),通过“当前农事”、“农业科技”、“易农互动”、“易农微课”等,开展实时指导、问题解答和在线培训等,解决校地因时空距离带来的困扰,实现农户与专家、技术骨干与专家一对一的问答服务。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以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增效为主线,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规划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推介科技成果、实用技术,必能在确保贫困地区按计划实现脱贫“摘帽”后,加快推进麻江百姓奔向小康的步伐!

结语

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与地方政府、困难群众凝聚共识;注重学校优势学科的多元组合,让帮扶地区的产业从无变有,从有变优;南京农业大学结合实际,转变观念,在扶贫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激昂。

“扶贫开发是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高等学校,南京农业大学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除了为当地农业搭好脉、当好医外,南京农业大学要以产业帮扶为龙头,沿着源头、生产、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的特质,让扶贫更加精准有效。”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说。

猜你喜欢
南京农业大学特色产业蓝莓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主编寄语
——庆祝南京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收录和获奖情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获评“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数据库收录和获奖情况
蓝莓建园技术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河北临城:发展特色产业拔“穷根”
蓝莓采后立即追肥 谨防黄刺蛾介壳虫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