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研究

2018-11-08 10:22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教竞争力要素

郑 雁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0053)

0 引 言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是对企业竞争有贡献的学习的杂乱堆积。这种提法将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与企业内在的成长和外在的市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最新理念,核心竞争力理论在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受到教育界的密切关注。但是出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关于什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以及在概念、定义、属性和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还没完全统一。目前的主要观点:如,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科研等全局性、多方面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在竞争中能显示自身独特优势和能力的学校运作模式。又如,核心竞争力是指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活动中形成核心能力后对高校资源有效运作所产生的整体竞争能力,这一整体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涉及到高校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是一项系统工程等等。

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内涵与研究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了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均占到了我们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可持续职业发展。

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并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11年印发了《关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若干意见》(教职〔2011〕12号);2015年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若干意见》(教职〔2015〕6号)并实施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从数量到质量、从规模到内涵,十多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前后共开展了三轮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工程,旨在推动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和综合办学水平,并使得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日臻完善。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这实际上是战略性地提出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所在,即产教融合。把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能力的概念内涵,进而研究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能力的要素构成与模型建构,对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具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要素构建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产教融合能力。首先,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能力是一种深化“引企入教”的双主体办学育人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机制。其次,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结果维度:一是看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即社会服务能力;二是看高职教育是否能够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即人才培养能力。这两个维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达成上述两个结果维度涉及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能力的各个方面,即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包括校企双方通过各种方式和路径,共同设计专业建设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参与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实施、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建设、校企文化建设等相关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内容。

综合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具体实情和发展趋势,依托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和管理平台,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即产教融合能力的相关要素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梳理,共涉及7个方面的56个要素。7个方面包括:资源条件能力、师资队伍能力、校企合作能力、人才培养能力、服务贡献能力、国际影响能力和智慧校园能力,见图1所示。

2.1 资源条件能力

资源条件能力反映的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这是保障教学活动开展和实施的基础能力,是影响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的重要因素。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文件内涵,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办学基础能力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从构建起8个要素指标来反映和支撑高职院校的资源条件能力,分别为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校内实践工位数、生均财政经费投入、生均纸质图书等。

2.2 师资队伍能力

师资队伍能力是高职院校办学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所在,是可持续发展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应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浙江省每年的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中,明确要求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比例必须达到85%以上。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对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高度重视,纷纷加大投入以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从构建起8个要素指标来反映和支撑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能力,分别为生师比、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研究生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课题项目数量、获得专利技术项目数量、论文著作数量和进修挂职天数等。

2.3 校企合作能力

校企合作能力是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在社会上管理和技术较为先进的企业,校企共同制定和实施教学生产计划,在生产过程中引入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生产内容,让学生加入生产,让企业产生效益,企业提供技术和有经验的管理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设施设备、人力资源等完成企业生产过程,实现校企双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的出台也预示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进入了2.0时代。产教融合的基础上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深化校企合作对新形势下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扩大学生就业创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和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构建起6个要素指标来反映和支撑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能力,分别为校企合作专业数比例、企业兼职教师授课比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数量、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数量、合作企业录用毕业生比例、学校获得企业捐赠数量等。

2.4 人才培养能力

人才培养能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是体现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更好地培养就业竞争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构建起10个要素指标来反映和支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分别为专业设置、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新生录取率、新生报到率、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学生全国技能大赛获奖数量、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毕业生自主创业率、毕业生雇主满意度、毕业生母校满意度等。

2.5 服务贡献能力

服务贡献能力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特别体现在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支持,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加强社会培训和促进全社会终身学习。《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指出,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23亿元,较2013年增长31.5%。社会培训服务到款额超过28亿元,较2013年增长18.4%。2016年和2017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会议每年发布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从构建起8个要素指标来反映和支撑高职院校的服务贡献能力,分别为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非学历培训到款额、社会培训人次数、外省生源在校生比例、农村学生在校生比例、贫困学生在校生比例、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等。

2.6 国际影响能力

近年来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企业、非政府组织在交流与合作方面都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及实践,截至2017年4月,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45份教育双边多边协议,与24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目前我国共有35万多人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逐步获得国际认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2017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会议首次发布“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展示了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水平。职业教育国际化实际上也是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过程。近年来,高职院校借助国际化平台,不断提升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国际化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国内的高职院校来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校在师资培训、专业建设与留学生项目等各个方面开展合作,是高职院校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从构建起8个要素指标来反映和支撑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能力,分别为中外合作专业办学项目、外国留学生人次数、互派交流生人次数、教师互访学人次数、专任教师外教所占比例、全外语和双语授课比例、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数量、举办国际会议数量等。

2.7 智慧校园能力

智慧校园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建立以校园信息化网络为中心及设施齐全的信息化教育平台。软件建设是在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基础上,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建设优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各类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教学资源等各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成各类综合资源平台,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改革,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教育已经在高职院中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成为必然的教育趋势,这对提升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水平和人才信息素养,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从构建起8个要素指标来反映和支撑高职院校的智慧校园能力,分别为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网络信息点数、生均数字教学资源量、上网课程数、无线网络覆盖率、校园一卡通使用率、实现信息化管理覆盖比例等。

图1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构建图

3 结 语

根据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政策文件、具体实情和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即产教融合能力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梳理研究,提出了7个方面共56个要素的指标体系构建。需要指出的是,基于不同维度的要素构建都只是研究性的尝试。出于抛砖引玉目的,所留下的思考或争议:第一,从形式到内涵,从表象到实质,产教融合能力是不是就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第二,7个方面共56个要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是不是包括和蕴含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能力的基本内涵所在。

猜你喜欢
产教竞争力要素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