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究

2018-11-09 06:24胡俊杰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课程体系领域

胡俊杰



高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究

胡俊杰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

高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热点话题,针对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的研究现状。文章从对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认识出发,分析影响课程体系质量因素,引入质量评价模式,在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的指导下,提出由培养目标、设计开发、条件支持、具体实施、效果评价五个维度构成的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对其准则层进一步细化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高职院校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高职;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力资源供给侧,承担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组合系统,其形成环境、功能、结构、内容等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受到高职院校管理者、学生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建立一套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对引导高职学校不断提升教学工作水平,提高课程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对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的认识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是在确定并整合职场工作中或应用领域里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行动领域(工作领域),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由多个“学习领域”组成的课程体系[1]。其中一个“学习领域”即是一门传统意义的课程。

与传统“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相比,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不但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还注重课程内容的技能性、应用性和实用性。同时,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更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反映了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与企业行业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具有同步性[1]。

通过对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涵义的理解,文章认为实施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根本目的是满足经济社会需要、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课程质量提升大有裨益。

二、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影响因素及其评价形成机理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关联性以及怎样影响实现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目标,引入什么样的质量评价模式才具有可持续性、可推广性,是构建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的影响因素

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构建必须经过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课程等几个必不可少的环节[2],其质量形成和生成是通过课程体系的作用过程(即价值链活动)实现的。只有清晰认识对课程体系的作用过程有直接影响的显性因素和间接影响的隐形因素,才能使得课程体系质量得到合理的评价[3]。因此文章根据课程体系的制定、实施和反馈三个阶段,提出了影响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的五大因素。

1.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价值取向问题,它蕴涵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界定有直接影响,若出现方向不明、描述含糊不清或缺乏现实依据,都将直接导致教学缺乏目标指向[4]。在教育实践中,高职学生、经济社会、技术技能知识等发展需求是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现实依据。只有充分了解高职学生认知结构与水平、自身发展要求才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设定与实现;教育教学是社会活动一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最终要接受社会检验,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一致性;技术技能知识发展需求决定了高职学生现在或将来发展程度,如果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忽视这一客观需求,将直接阻碍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实现。

2.设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设计开发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学习领域),并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形态的课程有机组合以达到整体优化[5]。建立课程建设规划、确定课程体系内容、架构课程序列与比例是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的关键,而在开发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时,除了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外,还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3.条件支持。条件支持是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取得最终成果的基础保障,一流的师资队伍、优良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紧密的产学合作等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载体,并会贯穿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目标设定、开发、实施、评价的全过程。

4.具体实施。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具体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围绕课程体系目标通过课堂教学等形式对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培养训练,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实施过程中,教学档案建立与保存将直接影响到课程体系的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是提高质量的关键途径;教学组织实施与监控是提高课程体系质量的中心环节。

5.效果评价。英国学者格林在《什么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一书中提出“教育质量是满足消费者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程度”[6],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面临社会这一“消费者”检验与选择。课程体系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其效果评价必然是衡量课程体系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是否实现了“满足消费者”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对于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来说,其质量最终体现在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质量能否“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只有通过衡量学生是否成长成才、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和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是否能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产生积极影响,才能评判课程体系的实际效果,同时也为改进课程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它属于课程评价范畴。有专家就认为:课程评价是连续的课程变革与课程开发的一个基本成分,课程应该不断接受评价[7]。因此效果评价应是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二)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模式的引入

泰勒课程评价模式指出教育目标是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依据,是进行课程评价的决定因素[8]。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实施及效果是“目的——手段”的重要内容及课程评价核心,但重视结果而忽视其他因素是该评价模式的局限。随着课程改革带动课程评价理论的发展,Stufflebeam,D.L.于1967年提出了CIPP评价模型,亦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它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个环节构成,该模型认为课程评价应该为课程决策提供有价值信息的过程,不应该局限于目标达成的程度[9]。文章将泰勒模式和CIPP评价模型引入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的评价中,结合课程体系质量形成机理,认为一套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背景评价、条件评价、过程评价、成效评价。

背景评价引入是为了说明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主体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需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对课程体系培养目标的评价就是力求与人才培养需求这一特定环境相一致,具有直接制约的特点。

条件评价引入能反映如师资力量等条件、资源对课程体系质量的支持、保障作用,存在直接保障和促进质量改善的特性。

过程评价的引入反映了课程体系质量形成的标准及有效实现程度,包括了设计开发活动中明确的质量要求和具体实施阶段的生成质量。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制定的主体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从而明确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的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开发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因而制定过程就需要相应指标进行监控与指导;而具体实施则是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作为对象,以发现课程体系质量产生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提高质量提供决策信息。

成效评价的引入是为了反映课程体系质量的最终价值,课程体系质量成效衡量手段就是通过行业企业对专业学生的接纳程度、被培养学生对职业满意度、高职院校开发的知识是否契合行业企业需求来评估,只有判定这三个指标达到了预设目标情况,才可以认定课程体系构建是富有成效的。

通过对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式引入的评述梳理,文章认为课程体系质量是在培养目标、设计开发、条件支持、具体实施、效果评价等活动中形成的,其目标直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文章建立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形成机制

三、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一)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定是对高度概况性、抽象性的研究对象内容、本质属性或特征的标识进行分解、细化成为具体、可操作的准则。什么是指标?陈玉琨认为:“从评价学的观点来看,指标是一种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的评价准则,是根据可测或可观察的要求而确定的评价内容”[10]。学习领域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对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进行价值判断,发现课程体系在开发、运行、绩效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改善课程体系的质量提供参考。高度概况性、抽象性和综合性是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本身所具备的属性,体系中单个评价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方面的目标,只有系统化且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全面反映评价的目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分析、研判、评价的首要要求就是设计一套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确保目标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因此,文章认为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

科学性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指标体系应在课程评价理论基础上以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为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要能准确反映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设计开发、具体实施及实施结果等各环节产生的质量面貌,要能经得起课程评价实践活动的检验。各指标能反映影响课程体系质量各环节的关键性因素或主要特征,指标之间离散独立但有彼此联系,其内涵清晰、简练,且指标数量不过多过细或过少过简。

2.导向性

导向性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关键。通过建立、实施有效的评价体系能达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诊断问题,为课程管理提供改善建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设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根本目的。指标体系导向性主要表现在:一要体现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引导专业建设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是注重鼓励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三能保障教育教学的效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可行性

可行性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根本。完整性、有效性、可重复性和客观性是文章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设计的指标操作性要强,要便于使用者理解和相关数据资料收集。定量指标应做到统一量度、统一计算方法,不过分强调较难的定性指标。在选择指标时要考虑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可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予以省略。不同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具有不同特点,但对课程体系质量的要求却是一致的,所以在设计指标时要紧紧抓住影响课程体系在目标设定、设计、开发、实施、反馈等各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共性因素,以便各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都能够适用。

(二)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文章通过对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的分析,结合文献阅读和研究成果提炼,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等三层次结构思路,确定了培养目标、设计开发、条件支持、具体实施、效果评价这五个维度的准则层。通过对准则层进行剖析、演绎、分类确定指标层,并根据相关理论对指标层进行再细化,最终确定指标主题指向对象,形成指标层的具体要求,从而构成较为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简图

四、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前文的阐述与分析,在对课程体系质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设定为学习领域课程质量(G),准则层为培养目标(H1)、设计开发(H2)、条件支持(H3)、具体实施(H4)、效果评价(H5)五个维度,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细化成19个指标层,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5个准则层和细分的19个指标层构成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是独立、离散的统计量,可以直接获取实际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文章对各指标进行描述并给出相应的说明。为方便对数据信息的收集与统计分析,无论定性、定量指标分析均采用Likert量表进行测量,确定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其方法是可采用Likert五分量表,设置5级态度分别为“非常差”“较差”“一般”“良好”和“优秀”,相应记为1-5分,通过汇总每个评价指标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值,调查被采访者对测量对象的态度。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后,可通过对用人单位、教育学者、教师等走访调研,运用德尔菲法、熵值法,得出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在对指标赋予权值时,要突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各具体专业的特点,从而增加评价指标体系的灵活性和客观性。

从表中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可以看出,它是背景、条件、过程及结果指标的统一,目标层确定后,又确立了5个准则层和19个指标层,体现了指标体系设计科学性、导向性、可行性的原则,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地反映某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的现状与预设目标之间的差距,对高职院校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改进与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表1 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准则层内容指标层内容指标内涵(主要观测点) 培养目标(H1)符合社会需要(I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符合地方经济、企业、市场对专业职业能力的需求,并能适当拓宽课程体系目标领域。 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I2)课程内容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结构。 符合技术进步的要求(I3)与企业行业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性。 设计开发(H2)学习领域完整性(I4)确定并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行动领域再转为系列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习领域序化(I5)按照工作过程、职业领域成长规律及认知心理顺序,科学合理设计各学习领域之间先后关系,即各学习领域课程开设是否在合适的学期。 学习领域课程建设(I6)是否已经制定并实施学习领域课程建设计划。 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和发展性(I7)是否在制定培养高职学生的满足基本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全过程需求的基础上,具有考虑学生职能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差异的措施。 课程比例(I8)根据岗位需求和技术活动全过程要求,合理设计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及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比例。 职业实践性与创新性(I9)学生是否能得到较多的职业实践机会,具有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具体设计。 条件支持(H3)师资队伍质量与建设(I10)师生比例、专兼职教师数量与结构如何?是否制定并实施有利于提高本专业教师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学研究氛围是否浓厚,与专业有关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是否丰富。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I11)是否能提供真实或仿真的职业实训场景,是否满足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 教学资源库建设(I12)是否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材,是否拥有丰富的课堂与学习指导教学资源,是否积极使用网络资源。 产学合作(I13)与行业、企业建立课程体系开发实证研究的工作机制并积极开展工作。 具体实施(H4)教学档案管理(I14)各门学习领域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课件、教师工作指导书、学生任务指导书、技能测试等材料设立、编制、维护情况。 教学方法与手段(I15)针对不同学习情境选择不同的载体,灵活运用任务、情境、讲授、实验实训、小组活动、第二课堂、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实施与监控(I16)教学监督机制完善,制定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监控措施,各学习领域课程每阶段职业技能测试、学习情境教学等实施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效果评价(H5)学生满意度(I17)考察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满意度与获得感,通过评教结果反映。 用人单位满意度(I18)所学专业学生在职业岗位(群)工作人数比例、毕业生就业率及岗位薪资水平 社会服务能力(I19)是否运用课程体系内容、专业实训中心,为企业开发技术技能培训项目;是否具有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与咨询的能力。

五、结束语

文章通过深入探究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分析框架和微观层面的指标体系,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建立了参考标准。但是影响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的因素存在层次复杂、结构关系模糊、数据不完全性等特征,使得部分指标不能直接量化,而是依赖于个人经验、知识和综合分析进行推测判断,因此指标中就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完全客观性,这需要对相关指标进行进一步的解构、补充、量化。同时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指标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其指标内容并不能覆盖所有方面,这就需要根据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修改、增减,从使指标体系不断精细、完善、可实用。

[1] 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逻辑[J].教育与职业,2017(13):5-12.

[2] 刘月,冷心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关系研究[J].成才之路,2016(19):6-7.

[3] 黄进.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22-26.

[4] 丁才成,陈炳和.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7(8):55-58.

[5] 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70-272.

[6] Diana Green.What is 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M]//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4.

[7] A.V.Kelly.课程理论与实践[M].5版.吕敏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51.

[8] 朴圣玉.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58-59.

[9] 侯建军.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高职课程评价机制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92-96.

[10]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Learning

HU Junjie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Lu’an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Lu’an 237158, Anhui, China )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a hot issue in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owever, research on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learning is relatively few.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quality evaluation for learning, the paper analyz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troduces the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in evalu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inciple, and put forwar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upport conditions,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basic framework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five dimensions, and the rule layer further refinement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paper might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lear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for learn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018-05-27

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6jyxm1006);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教学研究项目(azjxh1624)。

胡俊杰(1984-),男,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G710

A

1673-9639 (2018) 10-0048-06

(责任编辑 王立平)(责任校对 陈昌芸)(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课程体系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20 IT领域大事记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领域·对峙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