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视角下皖西古民居的特征及其保护

2018-11-09 12:00吴琼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皖西古民居天人合一

吴琼

摘 要:汤家汇民居是皖古村落民居之一,其建筑分格和建筑文化是珍贵的历史遗存。这里的民居外部建筑朴素,在功能上注重人性化需求;内部装饰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皖西建筑的独特体现,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汤家汇古民居不仅有独特文化区域的建筑特色,同时也拥有特殊红色文化底蕴。但在历史因素与自然因素的摧残下,汤家汇镇的古民居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保护意识薄弱、地方财力缺乏,加之当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汤家汇镇的古民居的文化、学术、旅游等重大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关键词:古民居;皖西;装饰;天人合一

[科研创新项目:民俗视角下探析皖古村落及其保护应用]

汤家汇古民居位于皖西大别山脚下,处于皖、鄂、翼三省交界。环境依山傍水,落英缤纷。自明清以来,古居开始修建。目前,保存较好的有银山畈朱家湾(吴姓)、瓦屋基老鹰岩程家老屋、斗林李老湾、豹迹岩村枣林六斗塝廖姓家宅、木山刘家湾、泗道河曹家湾、吴中湾、瓦屋基伏山李老湾[1]。这些古民居具有皖西特有的民俗装饰,是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的建筑总和。

一、古民居的装饰特征

(一)纵线发展 布局对称

以斗林李老湾民居为代表,民居设计坐北朝南,内分东西,中分三进:一进门厅、吊楼、戏楼,二进厅堂,三进堂屋即祠堂。其布局以纵线发展为主,左右对称,不偏不倚,不曲不折。主要建筑的厅廊都呈穹形,顶棚与飞檐相呼应。厅房、书房及公共场所地平和回廊均由方形釉面青磚铺砌。门厅为青石雕花,内挂牌匾,两旁雕花石鼓,门框为双十套扣,将木门镶在其中,既坚固又美观,古朴大方。二进厅堂为三间,其中中堂装饰纹样丰富,蕴意非凡。三进堂屋为祭祖之用,其室内有雕饰、彩绘、家具等珍贵艺术品,但因动乱而损失,仅存维修后的空房建筑。整体建筑有会客大厅、戏楼、住宅、天井花园、绣楼、书房、药店、回廊、稻场、碾米场等。

(二)功能齐备 排水防御

皖西古民居建筑多以依山而建,大别山地区位于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水量较大,排水功能成为居住的必要条件。建筑布局为三进式,排水系统呈阶梯状自上而下分布。每一进院落修一暗道,深约20公分,宽约10公分。每当进入汛期,雨水涌入暗道,自高向低处流,并向外界自然排水,最终汇入池塘。此外,天井的构成也完善了整套的排水性能。天井形成于民居的一进和二进之间,不仅解决了采光的问题,同时将雨水积入缸中,避免雨水乱溅打湿屋内。皖西古民居排水系统严密完美,屋面排水的大小沟处处相连,雨天各户之间往来从不湿脚。青砖条石修成的明沟暗道,由各个院落通向外界自然排水,从古至今从未发生内涝现象。

在明清时期,大别山处于三省交界,治安相对较乱。因此皖西古民居建筑特结构具备防护能力,具有防火、放盗功能。设计时将高大厚重的青砖院墙与房外相连接,整个院落只留4道门,形成一个封闭的整体宅院。这种空间上的封闭特征具有内聚性、防御性和私密性,即建筑本身是围合性建筑。同时外墙的修建十分讲究,外墙的窗户由独特的石刻而成,形状类似于铜钱,既兼具了装饰功能,同时也具备了防御功能,使得古民居在发生冲突时不仅具有防守的意义还可以进行对敌人的抵御。

(三)装饰精湛 意蕴深厚

汤家汇镇的民居建筑多在屋脊处精雕细凿,用鸱吻等脊饰显现出当地祠堂以显建筑的大气与威严,彰显浓厚的地域特色。据当地人所述,鸱尾即是今天所说的鲸鱼,鲸鱼能够喷水,将它安放在屋顶上,寓意防火灭灾。现今龙尾与鸱尾予以形同,在屋脊处较为多见。除了鱼和龙,其他许多象征吉祥的瑞兽也出现在屋顶,以雕刻、陶瓷或琉璃制品等艺术形式展现,如同设置鸱尾能压火富有寓意,满载民众的祈愿和祝福。屋顶以黑色黛瓦覆盖,其缘由在于黑色在五行之中代表水,黛瓦蕴含着人们以水克火的愿望。琉璃吻兽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特殊功能,正脊和檐角是殿顶两坡的交汇点,雨水从交汇点的缝隙容易渗入,吻兽能严密封固瓦垄,使脊垄既稳固又不渗水。

装饰艺术是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表现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传统的神话传说、耕种、砍柴、放牧、宴饮等主题雕刻灌注着他们的巨大热情。汤加汇镇民居内部装饰艺术趋同于徽州装饰:生命的延续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依旧是恒久的主题。“瓜瓞绵绵”“麒麟送子”“八仙过海”“鹿鹤(六合)同春”“福禄寿三星”等耳熟能详的题材,在汤加汇镇民居的装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着当地村民对生命的真情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在装饰主题中往往借助图案的寓意和谐音表达内心所想,如“五福(蝠)捧寿”、“吉庆(磬)有余(鱼)”“马上封(蜂)侯(猴)”……在建筑装饰上,民居采用了徽州木雕艺术的同时,也结合了北方的彩绘艺术。屋脊的横梁上参差的斑驳依旧留有彩绘的痕迹。多彩的颜色与内蕴的木雕搭配,形成了汤家汇镇民居特有的装饰特点。在这里,装饰的手法不仅是技术高超的体现,也呈现当地文化的完美融合。

东方美学有“道法自然”的悠久传统。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以审美的“复归于朴”来使天下太平;庄周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斗林李老湾古民居处处体现质朴之美。门楼上的砖雕雕刻精细,但从不以五色勾画;抱鼓石、夹柱石及漏窗上的石雕都是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材料的质感而不施以丹青,突显素朴、庄重。纯石材料与简朴花纹结合,低调风雅,质朴雅韵。

二、古民居面临的主要问题

古民居在历史中满足着人们居住的功能需求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功能需求,而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古民居也一直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更新的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在经历时代变迁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改变的环境下,古民居现状正处于活力下降的尴尬局面。

(一)自然灾害侵蚀

汤家汇镇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又因风水运算坐落风口之处,加之历史年久,古民居受风雨侵蚀严重。更甚的是有多处古民居遭遇泥石流,出现坍塌、掩埋的现象,如斗林李老湾、廖姓家宅等部分房间出现坍塌,不复存在。自然灾害的侵蚀对古民居的损害难以掌控,更是难以扭转。

(二)文化冲击破坏严重

古民居在初始时期内饰多样,图案繁复。由于遭受过文化冲击和创伤,多数装饰被拆除、被破坏,大量的装饰等材料、文物均被大量销毁。此外,古民居还受到新时代居住理念对古民居的极深破坏:电线随意裸露连接、青砖墙面漆成白墙,此等破坏随处可见。

(三)缺少价值开发与人员保护

汤家汇镇的古民居位于大别山深处,地处偏远,缺乏交通优势。其文化、旅游、经济等价值受此影响,没有被发现、重视、开发。这对古民居的保护较为不利。现今,农村的年青人员多数出外务工,部分古民居仅有1—2位老人打理或无人看管,房屋损坏无人修缮。

三、古民居保护措施的思考

在自然环境的侵蚀下,汤家汇镇古民居有部分房间出现坍塌现象,人文物件在历史变迁中遭受销毁破坏,还有新时代居住环境对古民居的修建冲击等因素,对古民居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建筑价值造成恶劣影响。因此,新时代对古民居的保护需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经济、建筑价值。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建立长效保护措施。

(一)利用多学科交互、保护修缮古民居

从民俗视角探析,古民居的修缮不止于保存建筑结构完好,更需要保存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但文化价值的保存需要文化人员、历史人员的理论指导,同时还需要建筑人员的配合实践。因此古民居的修缮既要有文化的填充,也要技术的支撑。以多学科的研究人员结合体系或团队,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户型的古民居进行修缮和保护。

(二)达成区域互联、活络民居联系

笔者在田野调查期间发现:汤家汇镇面积广泛,民居分布散乱,各民居之间行程甚远。单一的古民居的文化价值或为单调,旅游价值更显薄弱,因此,汤家汇镇古民居有必要达成区域互联建立机制,将古民居的文化信息共享、位置信息共享,建立古民居建筑旅游导图及立体化、信息化古民居建筑样式和文化内涵。

(三)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民居与人关系甚密,民有居而能安定,居有民而有生气。现今,汤家汇镇村落青年壮丁多数在外务工,只有少数年龄长者堅守着保护古民居。因此,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势在必行。政府和相关机构不仅要树立民众保护观念和意识,同时还需要普及保护民居的重要措施,让保护古民居的理念深入人心,建立培养保护好古民居就是保护宝贵遗产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汤家汇镇古民居历史悠久,建筑风格清新淡雅,质朴雅韵,追求朴实大方的表现方式。根据民居守护者的口述,民居的一砖一瓦都是由建筑工人从山下挑担组建,古民居在取自民间住宅建造技艺的同时融入了匠人对民居建筑的理解,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风格,不论是从选址布局还是从它周围环境的营造上来看,都旨在寻求“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汤家汇镇古民居是特有的建筑文化与建筑装饰的结合,成为了皖西建筑的独特代表,是皖西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性、文化性、传统性。因此,对于保护当地古民居更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注释:

[1]金寨县汤家汇镇地方志编.汤家汇镇志[M].金寨:金寨县汤家汇镇,2011:1-70.

参考文献:

[1]陆琳,滕有平,过伟敏.徽州古建装饰的文化价值[N].安徽日报,2014-2-28.

[2]陈伟.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风水观[J].华中建筑,2000,(06).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猜你喜欢
皖西古民居天人合一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下)
本质直观传统古民居“燕尾翘脊”筑造意涵(上)
回马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