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画论中的园林观探析

2018-11-09 12:00张佩佩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现代园林画论

张佩佩

摘 要:山水画是中国三大画科之一,在宋代发展到成熟阶段。杰出的画家,卓越的作品,层出不穷。山水画论的丰富性和它的深刻性更是宋代的文化标志。在追求师法造化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中得心源。在宋代,为了满足文人士大夫更高的精神文化需要,也更多地将山水情寄托在山水园林的创造中去。由于中国的“画理”与“园理”有异曲同工之处,文章将深入剖析画论的各方面内容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各方面关系,以达到更好的促进现代园林和人居环境的设计。

关键词:画论;画理; 园理;现代园林

一、宋代画论的历史背景

自后周的将官赵匡胤发动兵变后,北宋建立。北宋(960-1127)一共有9个皇帝,历时168年,首都在开封,受到了强大敌国金国的威胁,宋徽宗第9子宋高宗为了继续维持宋朝的统治,在南方建立政权,开始在绍兴,后来来到了临安(杭州),这就是南宋,南宋历时153年,最后被元和金消灭了。宋朝,是封建社会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时期,也是中国历时比较长的朝代。在经济上,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各个行业均有重大发展。经济上的迅速发展,使得市民阶层有更多的可能来活跃城市文化生活,这便很好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和繁荣。

同时,在艺术政策宽松的情况下,宫廷设立画院,院试成风,画家云集京城,佳作频出。绘画艺术的文化地位大幅抬升,绘画艺术繁荣昌盛。文人士大夫是宋代具有影响力的绘画艺术审美阶层,其审美趣味与宫廷画院、民俗绘画有着很大的区别。再者,文学艺术的发展,更是促进了画论的发展,有些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如苏轼、郭熙和李成。

二、对宋代画论的剖析——以《林泉高致》

和《山水诀》为例

(一)《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是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作者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温县)人,著名画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编述其父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而成。《林泉高致》对于山水画的创作构思、构图、塑造形象及笔墨运用都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是我国山水绘画理论中涉及面比较广泛的一本著作。

在绘画理论上,郭熙简洁扼要地提出,画家在画山水画时应努力创造一种令人神往的意境,且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郭熙清楚地认识到意境美的创造是和山川的形态美紧密相联的,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等说法,大概就是对这个认识最好的阐释了。他将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的交流联系起来,如同时代的苏轼,都看到了诗画在意境上的相通点。郭熙还强调画家应该多去浏览山川河流,认真感受其中所包含的韵味,广泛摄取山水美的“精粹”,而不应该在绘画方面,单纯模仿一家一派,也不应该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景色,这和西方画家在绘画中强调实景写生很不相同。同时,郭熙在此画论中,首次提出了“三远”说,即“高远、深远、平远”,以及系统地阐述了这三种不同的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意境美和章法美。这对于我国绘画理论的完善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二)《山水诀》

《山水诀》作者李成,(919-967年),字咸熙,祖籍长安,先辈为唐朝宗室。祖父李鼎,在唐朝末年为国子祭酒、苏州刺史。残唐五代变乱后,迁居于青州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遂为营丘人。他是宋初著名的山水画家,同时也是一个绘画理论家,《山水诀》便是其代表作之一,且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山水诀》对于绘画技巧进行了总的概括,深得其中三昧。对于山水的画法,他的见解就很独特。他说:“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次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一切因情因势,取中性和合之法,这在绘画理论上表现了他崇尚东方和谐型的美学观念,并实践了这种理论,把中国画推向了继隋、唐、五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特别是山水画,造诣尤为精深。

三、宋代画论中各要素与园林营造的关系

(一)宋代画论中的“人文要素”和园林营造

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认识往往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最早提出了“君子比德”的自然审美观,以此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德”就是说自然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可以从中感受到作为人应有的德行。这里的“德”是指精神品德或伦理道德。“比”指象征或比拟。总的来说,就是更注重自然物所呈现出的人文精神。

《林泉高致》中说道:“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雾塞,人寂寂。”人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便会拥有同样的情感。又如《山水诀》文中说道:“野桥寂寞,逍遥竹坞人家,古寺萧条,掩映松林佛塔。”这是这篇画论的灵魂所在,用凝练的语言深刻地阐述了作者的自然审美观和人生观。同时,自然山水不单单作为欣赏的对象,它也是画家、文人抒发情感和文采的对象,于是,山水画往往伴随着与人的相似性而出现在画家、文人的思想中。

山水画的意蕴即古典园林的灵魂,二者在精神层面上有着很高的相似度,山水画是古典园林的二维平面,而古典园林是山水画的三维展现,同时也是山水画在繁杂大都市的一个缩影。大自然所呈现出宁静的空间,以及完美的田园生活,对于在燈红酒绿的大都市人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造园家们所创造出幽静环境,人们得以在嘈杂的都市中吟诗作画,交友品茶,以此来满足内心对于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宋代画论中的“景观要素”和园林营造

中国山水画通过不同的人物身份而体现不同的意境,人物与自然的相互映衬更是突出了环境的自然美。在山水画中,虽然画中人物占幅很小,却是画之中心所在。画中人物往往表现出“可行”“可游”“可望”“可居”的最高追求。其间的主要人物活动包括郊游、涉水、放牧、饮酒、品茶、吹笛、登高、赏菊等等,这些活动的内涵和形态极具有人文意义。

宋代文人园林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的公共性,宋代有很多开放的园林,同时,很多私人园林为了提高自家的声望,也纷纷开放式地让外人参观游览。很多文人墨士经游,留下了更多得以保存的墨宝。古代非常重视教育,园中学堂也是园林中不可忽略的一大特色。宋人认为,人只有与自然相通,才会多少减少身上的污浊之气。因此,自然而然,园林便成为了人们修身养性的最佳圣地。

(三)宋代画论中的“空间要素”和园林营造

宋代文人画园林布局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自然为蓝图,尽可能地描摹自然。北宋时期,山水画家游历山川河流,思想行走在现实与理想间,在与自然深入接触后,进行山水画创作,意在构思一种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相吻合的精神世界。郭熙的《林泉高致》以及李成的《山水诀》无不体现出这一点,且进一步地促进了园林自然的山水审美观。

在宋代人眼里,园林是充分展现审美情感的空间,是转移情绪,寄托情感和理想的场所。这样说来,园林的布局营造不再是景观的堆砌,而是从根本上的情感神游。

四、古代画论对现代园林营造的启示

山水画是园林的平面构图,园林是山水画的立体实现,而画论则是园林的感情灵魂。三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根源。随着城市生活快节奏的增加,人们对于园林的建造需求变得更加的迫切。这便需要园林建设者要更加注意到:第一,对自然的尊重是现代园林建设的根本点。第二,追求独特的园林美学特征,营造现代园林的艺术气氛。第三,现代园林建造要充分重视文化内涵。现代园林建设应致力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模式,要充分体现自然美。

五、结语

在中国绘画史上,凡是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因此宋代画论里所营造的清新脱俗的意境,是当今世人所竭力追求的。画论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模式,同时也为园林营造提供了必要的精神指南。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更是我国文化意蕴的重要载体,它的营造受到画论的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长华.中国古代画家、画论与园论[D].天津大学,2007.

[2]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王栋.从山水画论探析宋代文人园林的造园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1,(09).

[4]滕志朋.中国古典画论中的文学思想——以宋代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5]孙筱祥.中国山水画论中有关园林布局理论的探讨[J].风景园林,2013,(06).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猜你喜欢
现代园林画论
“中得心源”与“心物熔冶”——论唐至近代画论的师心论转向
画论·园林·水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试论现代园林中造景技巧及提升策略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