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缘情”对“诗言志”之承

2018-11-10 08:40陈敏
戏剧之家 2018年22期
关键词:言志继承

陈敏

【摘 要】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被朱自清先生称为开山纲领的“诗言志”无疑就带有这种性质。先秦时期,政客们大多“赋诗言志”,一方面体现自己的修养,一方面达到外交目的。因此,此时“诗言志”中的“诗”仅仅作为工具使用。两汉魏晋时期,随着文人意识的觉醒,“诗言志”已经不能满足文人的要求,并逐渐认识到“诗”的特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缘情”的观点。

【关键词】言志;缘情;继承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234-01

一、绪论

“诗言志”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开山纲领”,[1]与“诗缘情”共同构成中国古代诗论的两条基本走向。现代以来,有关“诗言志”的理论研究由朱自清和闻一多开启,并使得对“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以朱自清先生为代表,认为“‘言志跟 ‘缘情到底两样,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言志主要是涉及政教内容、人生志向等理性方面,而‘缘情主要涉及个人的感情,包括哀怨及爱情等。”[2]另一种则是以周作人为代表,认为“志”与“情”基本相同。这容易导致对这两者的研究立足于两者各自的特征而不从两者的继承关系上展开研究。

事实上,二者虽然在侧重点上稍有不同,且出现时间不同,但是,二者仍然有着相同之处,这主要通过“缘情”对“言志”的继承表现出来。

二、承:作家主体性的强调

“诗言志”出自《尚书》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3]这段话中“志”和“诗”的内涵,《说文》分别释为“从心之声”和“诗,志也。从言,寺声。”[4]由此可见,先秦时期“诗”与“志”可以并提,内涵基本相同,与人内心的思想、意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从夔的回答来看,早期的“志”是用于表达愿望或者请求、祝福的,带有原始的巫术色彩,是一种群体性的愿望,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较少受到国家意志的影响。

到了春秋战国,“诗言志”获得了新的发展,此时的“志”的功利性更强,已经完全抹去了它与个人内心的关系,主要用来传达外交目的,与政治高度相关。有关“诗言志”的理论内涵和对“诗”的使用方法也逐渐定性,即《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里的“诗以言志”,[5]可解释为用诗以言志,即赋诗者,通过诗表明自己的目的,而听事者,也可以通过诗明了对方的目的,这同样是要求“诗”要传达意愿。到了战国末期,“志”又在孟子的文论中表现为诗人的本意,要求“以意逆志”,[6]而不能断章取义。总之,不管“志”的具体内涵如何改变,其本身依然与使用者的内心所想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所想又与政治紧密相关,构成不变的内容。

汉代的《诗大序》带来了创新性的演变,它真正开始将“志与情”并提在诗歌专论中,明确地提出诗的来源的一部分是情,情是言的动力,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7]这段话中引入了非常重要的“情”的因素,但也依然没有将“志”抛开,依然强调“志”和“诗”的关系。《诗大序》把“情”、“志”并提,这实际上就表明了“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化和“诗缘情”对“诗言志”的继承。

东汉末年,时局的动乱使得经学对文人的思想禁锢获得一定的松动,随着政治暴力对文人的压迫践踏,文人渴望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卻不敢议论和发表见解,这就直接导致使用“诗言志”传达关注国家、集体的意识被迫下降,文人更关注自己的生存和情感的表达,曹操对《诗三百》的内容的使用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如《小雅·鹿鸣》本为描述君臣宴饮的,曹操却用来表示自己求贤若渴和善待贤才的心情,虽然是抒发个人之情,但也承担了“志”的部分。

三、结论

上述因素最终促进理论界的新变:西晋文学家陆机第一次在《文赋》中正式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8]“缘情”说这才以绝对的优势成为诗学主流。唐代李善注《文选》云:“绮靡,精妙之言。”[9]陆机使用“绮靡”二字是借用细密的织物来比喻诗歌抒情修辞的精妙,即要求诗人作文不仅仅要在内容上含有情,也要强调语言美。由此,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终于开始以“情”为主流,并注重诗要有“绮靡”辞采。当然,这并不是一种对“言志”说取代,透过文人表现在诗中的寄情山水、恨世嫉俗,可见当时的“志”更深地内化为文人创作的原因,形成“志”的传统,这也使得作家们更能从主体来体现暗含“志”的情。

参考文献:

[1][2]朱自清.诗言志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4.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127.

[5]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079.

[6]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203.

[7]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8]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99.

[9]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6.

猜你喜欢
言志继承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石以言志 刀以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