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工作坊培训模式在基层医院护士PICC维护技术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2018-11-12 09:08宋亚平郭玉梅魏彩霞安雪梅胡欣然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1期
关键词:工作坊基层医院管路

宋亚平,郭玉梅,魏彩霞,安雪梅,胡欣然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能够满足各种静脉给药需要的深静脉导管,也是唯一一项由护士独立操作完成的中心静脉置管技术[1],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易于固定等特点。置管成功后长期、细致、有效的管路维护至关重要,可以预防并发症,延长管路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由于基层医院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带管患者出院后需再次返院维护,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负担,降低了患者依从性。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培训方法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操作式培训模式,参与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分享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注重教师引导与启发、学生操作与思考、教学互动与交流,由于主题鲜明、时间紧凑、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应用[3]。我院是武威市唯一一家肿瘤专科医院,PICC置管患者多数来自农村,为做好患者管路维护工作,我们采用工作坊培训模式进行PICC维护技术培训,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7年来我院进修的60名乡镇卫生院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6~36岁,(30.95±2.86)岁,工作年限4~14年,(8.91±2.85)岁;本科2人,专科16人,中专32人;护师42人,护士18人。参与本次培训的护士对本研究均已知情同意。带教教师均为具有PICC维护和置管资质的护士,且具有较强带教能力。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按工作年限、学历、职称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人。两组护士之前均未接触过PICC维护,在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培训时间均为3个月,由具有PICC置管和维护资质的护士担任带教教师,使用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的《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作为培训教材,培训内容为PICC维护技术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2.2 培训方法 对照组:由具有PICC置管和维护资质的护士带教,采用传统方法培训,即口头讲解理论知识,现场演示PICC维护,遇到并发症时讲解处理方法。观察组:采用工作坊培训模式。由血管通道室的5名护士担任带教教师,每位教师负责6名护士。培训地点设在我院护理示教室。每月集中培训一次理论知识。培训流程:(1)以文字和PPT形式讲解PICC基础知识,包括PICC发展史、材质特性、置管静脉选择、适用人群、置管流程、维护流程、并发症处理等内容。(2)以视频形式讲解PICC维护方法、并发症的处理,观看不规范操作视频及并发症图片。建立PICC维护微信群,遇到技术性问题组织群内讨论,师生充分交流。最后带教教师将处理措施以文字形式上传供大家学习。(3)情景模拟:使用模拟人或护士扮演患者,设置PICC正常维护和出现并发症的场景,所有护士现场操作,带教教师和其余护士评价、补充。(4)课后布置思考题,要求受训者通过翻阅课本、网络搜索、请教教师等途径完成,教师在下节课上评价。

1.2.3考核 3个月后,使用我院护理部根据《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制定的PICC维护技术评分标准对60名护士进行操作考核;理论考试内容包括静脉选择、PICC维护、并发症处理等,满分均为100分。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方法了解护士对各自培训模式的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并发症识别、解决问题技能等10个问题,每题1~5分。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操作考核、理论考试成绩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操作考核、理论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操作考核、理论考试成绩比较(±s,分)

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值P值组别 操作考核成绩83.83±3.14 93.96±3.04-12.686 0.000理论考试成绩73.10±5.35 88.10±4.27-11.982 0.000

表1显示,观察组操作考核、理论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护士对各自培训模式的评价(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对各自培训模式的评价(±s,分)

表2 两组护士对各自培训模式的评价(±s,分)

内容t值P值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理论知识的有效运用并发症识别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相互讨论启迪,拓宽思路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活跃气氛培训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提升职业认同感对照组(n=30)2.03±0.00 1.53±0.50 1.86±0.77 1.40±0.62 2.00±0.94 2.13±0.86 1.73±0.78 1.73±0.73 2.60±1.16 1.66±0.71观察组(n=30)3.93±0.78 4.16±0.59 3.80±0.84 3.43±0.72 3.63±0.92 3.13±0.97 4.16±0.91 4.03±0.71 4.13±0.93 3.36±0.61-10.093-18.497-9.218-11.636-6.748-4.217-11.070-12.217-5.624-9.904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表2显示,观察组对其培训模式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3.1 使护士PICC维护规范化、同质化

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多的原因主要有,护士不了解PICC相关理论知识、维护不当、宣教不足等。观察组护士对PICC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为其熟练掌握PICC维护与并发症处理措施奠定了基础。录制规范的PICC置管、维护视频,上传微信群,以便护士下载后观看、练习,使他们学习标准、规范的操作,使PICC维护达到同质化。实际操作前,准备PICC维护用物让护士扮演患者相互练习,讨论存在的问题、寻找不足之处,之后再反复练习,可以减轻护士的恐惧、紧张感,增进患者信任。

3.2 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采用工作坊模式可以使护士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深化,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4]。传统培训只是单纯讲授与操作演示,内容也只是PICC维护,对于“脉冲式冲管,高举平台固定”等关键技术及并发症的识别、预防、处理,护士并没有切身体验,无法理解,只是机械照搬。采用工作坊培训模式后,护士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容易掌握相关技术,由于观看了大量PICC并发症图片,可以快速识别,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制订处理措施,达到培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3.3 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

通过课后自学完成思考题掌握知识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业知识的积累及专业水平的提高。遇到疑难问题互相讨论、查阅资料,再与带教教师商讨,请教师给予指导,这种培训方式,提升了护士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有助于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护理实践技能[5]。基层医院工作量大,护士外出进修机会少,通过此次培训护士在短时间内不但学习了PICC维护技术,还掌握了并发症的处理等相关知识。

3.4 提升职业认同感及基层医院专科护理水平

职业认同感是当事人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情感和决定其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6]。基层医院护士向专科护士发展的机会和接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都较少[7]。PICC维护技术包括穿刺点敷料、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的更换,管路冲洗和固定。实施标准化维护、保持管路通畅,是延长管路寿命的关键。采取工作坊培训模式能使护士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既熟练掌握专科技术,又接触到更多专业相关知识,提升基层医院专科护理水平,增强护士责任感、荣誉感,提升职业认同感。

4 结语

PICC是一种成熟的静脉输液技术,护理不当可能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缩短留置时间,影响治疗效果[8]。置管后精心维护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为使PICC维护规范化、同质化,我们采用工作坊模式进行培训,并取得了较好效果,避免了传统培训的弊端,培养了护士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护士知识面,提升了护士职业认同感,提高了培训效果,值得在其他培训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工作坊基层医院管路
基于水质变化的供热采暖管路设计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液压管路系统随机振动下疲劳分析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硅钢轧制过程中乳化液流量控制解耦研究及应用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