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技术

2018-11-12 11:22黄晓丽
农业与技术 2018年14期

黄晓丽

摘 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粮食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水稻苗床选则、育苗大棚设计、苗地整理技术、种子选择技术等方面阐述了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的播前准备技术,围绕播种时期、播种量、播种方式介绍了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的播种技术,从大棚温度管理、病虫害防治管理层面入手,分析了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的田间管理技术。

关键词:水稻苗床;积温带;苗地整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41

在高标准的农田水稻种植工作当中,育苗技术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关键性技术环节,育苗工作的最重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种植者后期水稻产品的最终质量和产量。所以,有必要结合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对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技术作出分析研究。

1 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的播前准备技术

1.1 水稻苗床选择

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技术的“高标准”,首先体现在苗床的选择上。为了保证育苗工作的顺利进行,种植者应将苗床选择在地势起伏小、阳光照射充足且风量较若的广阔田地。同时,为了确保苗地的长期方便使用以及培肥效果,还应考量到苗地周边的水资源条件和苗地基土疏松程度。

1.2 育苗大棚设计

温室大棚建设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育苗工作的最重质量。现阶段,高标准的农田水稻育苗大棚宽度应设计在7m左右、高度应设计在2.4m左右。与之相比,大棚长度的设计较为灵活,种植者应结合育苗工作规划出具体的育苗面积,并根据7m左右的宽度推算出大棚应达到的长度。此外,大棚内单个苗床的宽度应保持在3m左右,并保证苗床间空出30cm左右的路径,以便种植者行走。为保证稻苗生长环境的适宜性,还应做好防风带建设、大棚盖膜等工作,以实现育苗大棚的保暖、防风[1]。

1.3 苗地整理技术

翻地是苗床建设的基础。一般来讲,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苗床的翻地工作应选在秋天进行,也可选择在早春时节进行翻土做床。在翻地过程中,种植者应坚持“浅翻清土”的原则,将耕地深度控制在10~20cm的区间内,并认真清除掉原有作物、植物的根系,捣碎硬质土块,以保证育苗床面的平整。基肥施用是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苗地整理的另一重要环节。当前业内主要使用5~10kg/m2的腐熟草炭肥或10kg/m2左右的生物粪肥,以实现“壮土”的效果。

1.4 种子选择技术

种植者在选择购买种子时,应根据自身种植地区的温度、光照、环境等自然条件进行差异化选项。可以选择产量高、质量优、抗病能力强的种子产品。如果种植地处在黄河中下游、新疆南部等第1、2积温带,应选择叶片较多的水稻品种;如果种植地处在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第3、4积温带,应选择叶片较少的水稻品种,以保证稻苗在冬季下霜前即可安全成熟,为日后的种植工作提供保障。

2 高标准农田水稻育苗的播种技术

2.1 从播种日期上讲

高标准农田水稻的播种,最好选在4月中旬进行。同时,种植者应对气温进行观测,室外气温稳定达到5℃以上或棚内气温稳定达到12℃以上时才可进行播种。

2.2 从播种量上讲

高标准农田水稻的播种量应保持在200~300g/m2的区间内,并且力求落种均匀。如果种植者使用塑料钵体软盘进行育苗,则播种量为每孔2~4粒稻种。

2.3 从播种方法上讲

高标准的农田水稻育苗多采用压籽播种法,即在撒种后通过拍压种子的方式实现稻种的三面入土。在拍压工作完成后,种植者需要应用筛土的方式把种子盖实,土层的厚度以0.5~0.8cm为宜。

3 高標准农田水稻育苗的田间管理技术

3.1 要对育苗大棚的温度进行管理

在稻苗未破土之前,大棚的温度管理工作应以密封、保温为主,将棚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水稻出苗后直到1.5叶期,应适当进行大棚通风,将棚内温度控制在24~28℃;当稻苗长至2.5叶期时,种植者应逐渐加强大棚的通风力度,将棚内温度降至20℃。此外,如遇到低温、大风天气,种植者还需及时实施盖膜工作,防止稻苗冻伤。

3.2 要对稻苗的病虫害问题进行防治管理

高标准农田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针对的是潜叶蝇病害。潜叶蝇的幼虫会钻入到稻苗的叶片组织中,通过蚕食叶肉造成稻苗枯黄衰败,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稻叶干枯脱落、造成死苗。对此,种植者可选择在水稻起苗前1~2d对苗床实施啶虫脒等药物喷洒,以降低虫口基数,防止虫害入侵。

4 总结

要实现高标准的农田水稻玉苗工作,苗床选择、苗地整理、种子选择、适时播种、病虫害管理等技术环节缺一不可。通过改善土壤质量、建立水稻种植大棚,能为水稻种苗营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种植者再结合稻苗的生长情况,进行适当的温度调整和虫害防治,能有效实现水稻的健康生长,为日后水稻的良好收成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祁克刚,曹海鑫,曹海珺.水稻育苗技术的发展及现状[J].农业与技术,2015,35(15):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