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8-11-12 11:22王宗芳盛春霞孔慧
农业与技术 2018年14期
关键词:防治症状

王宗芳 盛春霞 孔慧

摘 要:作者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原因、病害特征及防治措施,以期为有效減低病害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瘤黑粉病;症状;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51

近年来,玉米瘤黑粉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发生很轻,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但有些地区由于病菌残留处置不当致使田间菌源数量不断增多;单一品种多年种植,导致该品种种性退化,抗逆性降低;土壤贫瘠、干旱、偏施氮肥、通风透光不良,田间管理差等,导致玉米生长瘦弱,抵抗力下降,植株如有伤口极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加重为害等,造成了部分地区玉米瘤黑粉病大发生,可造成30%~80%的产量损失,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为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危害、保护玉米生产安全,需及时采取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要措施,配合采用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等系列栽培措施,科学化学防控为辅,实行综合防治。

1 病害症状特点

该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 maydis(DC.)Corda.,异名 Ustilago zeae(Beckm)Unger),属于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黑粉菌属。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浸染源。初侵染来源的冬孢子在适宜气候条件下萌发,经风雨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或心叶叶旋内,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产生菌丝,刺激寄主局部组织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病瘤),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冬孢子,菌瘿成熟后破裂,冬孢子散出随风传播,可不断引起再次侵染。

玉米瘤黑粉病属局部侵染病害,能侵染任何地上部分幼嫩组织和器官,如气生根、茎、叶、叶鞘、雄花及雌穗、雄穗、雌穗等,并形成大小形状不同的菌瘿或瘤(病瘤),这是此病的典型特征。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常能冲破苞叶而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浅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后期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该病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玉米抽穗前后1个月为该病盛发期。此期如遇干旱不能及时灌溉,植株抗病力变弱;田间高温多湿利于病菌侵染发病;暴风雨过后,造成大量损伤,去雄、玉米螟等为害所造成的伤口都会为病菌的侵染创造条件,造成严重发病。

2 防治方法

玉米瘤黑粉病发生程度主要与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品种抗性、栽培管理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防治玉米瘤黑粉病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要措施,配合采用减少菌源(早期摘除病瘤深埋处理、施用腐熟有机肥、种子包衣消毒等)、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等系列栽培措施,化学防控为辅,实行综合防治。

2.1 选用抗病品种

防治本病的主要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当前生产上较抗瘤黑粉病的杂交种主要有农大108、郑单958、鲁单981、登海66l、蠡玉6号、豫玉22等品种。据调查, 尽管至今未发现对玉米瘤黑粉病免疫的品种,但自交系和杂交种之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具有稳定抗病性的品种,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的年份,发病率也比不抗病品种低。因此,农民在选用品种时,应主动向农技部门咨询,尤其是在土壤中病原菌较多、常年发病率较高的地块,更应注意选择抗病品种。

2.2 摘除病瘤,减少病源,加强管理,培育壮苗

在玉米生长期间,结合田间管理,在病瘤未变色或未破裂散发前进行人工摘除,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焚烧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切不可随意丢在田间;秋季深翻整地,深松土壤,把地面上的菌源深埋地下,促进病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菌源;避免用病株病土沤肥,施用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堆肥、厩肥带菌。轮作倒茬,重病区可采用玉米、花生、甘薯、大豆等作物2~3a轮作倒茬的方法减轻危害。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均衡施肥,科学灌溉、增加光照,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尤其注意抽雄前后要适时灌溉,防止干旱,保证水分充足;加强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的防治,减少虫伤口和耕作机械损伤,避免伤口感染,均可减轻病害。实践证明,摘除销毁病瘤、提高植株抗逆性是防治玉米瘤黑粉病的最好措施之一。

3 种子包衣

种子带菌是田间发病的菌源之一,对带菌种子,可用杀菌剂处理。常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的用药量拌种;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300g/100kg种子包衣;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100~150g/100kg种子拌种,以消灭种子所携带病菌,同时还可促进幼苗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

最好在病瘤未出现前或发病初期,选用杀菌剂三唑酮、烯唑醇、苯醚甲环唑、氟菌唑、丙环唑、福美双等任选其中一种兑成800~1000倍液对植株喷雾以降低发病率,间隔7~10d,连喷2~3次,可有效减轻再侵染为害。同时,要加强玉米螟、粘虫、棉铃虫等害虫的防治,防止病菌从伤口入侵。

参考文献

[1]杨建平,杨芳.玉米瘤黑粉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9(7):34.

猜你喜欢
防治症状
Don’t Be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预防心肌缺血临床症状早知道
可改善咳嗽症状的两款药膳
夏季猪高热病的症状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