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尚贤传统下新乡贤“告老还乡”的可行性研究*
——以浙江省绍兴市为例

2018-11-13 00:07
克拉玛依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尚贤乡贤

(中共绍兴市柯桥区委党校,浙江 绍兴 312030)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提出鼓励新乡贤“告老还乡”的主张,这个被解读成为“官员退休做新乡贤”的理念一度在社会上引发热议。2017年“两会”前夕,钱念孙在一次针对性采访中明确表示,他所谓的“告老还乡”指的不仅仅是官员,而且也包括医生、教师、白领、蓝领等一大批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

尽管片面解读已予以更正,但社会上对“告老还乡”理念的认同度并没有因此得到较大提升。就当前来看,大众对于该理念最终能否落地仍保有疑虑。从主观角度而言,人们的担忧主要体现在对新乡贤退休后回乡意愿的关注;从客观角度来看,新乡贤退休后,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量是否因同样“过时”而无法满足乡村发展需要;若其所拥有的能量尚未过时,那么其退休后的“权力余热”是否可能导致“权力寻租”;而其“告老还乡”后所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是否会给国家带来额外的负担等,在大众看来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尽管仍有诸多问题,但可以认为,新乡贤“告老还乡”理念的提出不是凭空的,而是基于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及当代社会条件而提出的一个时代命题。相应地,其现实可行性也不可妄加定论,而应结合根植于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文化需求和当代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来判定。

二、尚贤政治的渊源及其传统下新乡贤的定位

政治尚贤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制度与特色,但其在本质内涵上也都大同小异。

关于政治“尚贤”思想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战国初期墨家的用人主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管理层多出现任人唯亲、任人唯“美”的现象,而不是将权力赋予真正拥有智慧的人。随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等行业分工日趋复杂,各国间交流日趋频繁,一些有识之士便在此过程中脱颖而出,逐渐展现出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过人才能。墨家学派由此孕育出“尚贤”的政治思想。“贤”是指多才、有善行,而“尚”则同“上”,有崇尚、重用的意思;“尚贤”指的是尊崇、重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让其居高位,以管理国家、教化民众。《墨子》中描述了当时社会居于贵族之下、平民之上的“士”阶层(泛指知识分子阶层),并明确提出,亲近并任用有知识、有能力、有节操的人对于治理好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对于“贤士”的标准,墨家将其限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且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来真正实现贤士的社会功能。

我国古代另一传统学派——儒家学派同样产生过“尚贤”的政治主张,代表人物是荀子。古代的“政治”兼有“管理”和“教化”的双重意味,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尚贤”和“管理”是重点,缓和人的欲望是核心,帮助人们实现在群体中合宜的欲望是目标。荀子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欲望,且人人都有受制于欲望并不断沉沦的可能。如果人人都一味满足自己的私利,则必然会起冲突,破坏社会秩序。因此,荀子特别推崇面对欲望有所节制的人,主张使其成为具有管理职责的“贤者”。贤者并不是样样精通的全才,他们在专业技能方面可能比不上商人、农民、工人、辩士等普通人,但他们善于管理,能够助推社会依“礼、法、道”运行,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愿悫拘录,修饬端正,守职循业”的品质。更进一步说,儒家学派“尚贤”思想中所崇尚的不仅仅是居于高位的贤者,更是一种对社会价值观的崇尚,即试图以人人都将成为贤达之人作为追求的目标。

在以儒家思想为文化体系核心的中国封建社会,“尚贤”一直是政治上重要的用人原则。汉武帝时期创立了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隋文帝时期,开创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唐承隋法,不改其意,至1905年,一直沿用科举制。察举制“以人选人”、科举制“以文选人”,虽形式有所差异,但不离“尚贤”的宗旨,正如唐太宗所说,“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在当代中国,“尚贤”在选人用人标准中仍占主要权重。纵观中国社会政治生态,大致呈现“基层民主—中层实验—上层尚贤”的垂直模式。基层民主根源于朱熹的理学思想,设想将本地化的自治社区网络作为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但社区组织需要由当地乡绅领导)。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中国社会陆续通过了关于基层自治的一系列重要法规。中层实验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传达。中央政府判定下级单位政策的有效性,然后把值得借鉴的改革创新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而高层尚贤的现代复兴则可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党的领导人意识到干部的任用选拔不应局限于革命热情,而应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社会陆续确立了竞争性的全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制度等选拔机制。中国的相当一部分官员都是遵循考上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轨迹,而若要进入高层,也须得从担任初级干部开始,并经历不同部门、岗位以积累经验,之后才能逐级晋升。有政治理论家预测未来的中国政治会在很大程度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将民主与尚贤在中央政府层面结合起来的问题上。

新乡贤作为当代社会的有识之士,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管理资质,同时他们还有相当高尚、令人信服的品格。在具有“尚贤”因子的社会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新乡贤既能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发挥自身技能,同时能拥有较高的且具有传承性的群众认可度。在新乡贤群体退休后是否适宜“告老还乡”的问题上,应该说已经拥有了能够开出村民自治之花的肥沃土壤。

三、新乡贤“告老还乡”的情与理

新乡贤“告老还乡”是叶落归根的文化传承。告老还乡原是古代官吏一种提前退休的制度,多指官吏以年迈体弱为由,请求辞去官职回归故乡。在古代的为官条例里也明确规定,地方官不可在任官的当地购置田产,目的就是为了使官员退休后回到故乡。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武将解甲归田、文官告老还乡成为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绍兴是著名的名士之乡,历史上群星闪耀,人才辈出,随之即形成了对文化传统的恪守之道。于耳顺之年回到家乡,聆听乡音,共建乡事,是表达乡情、抒发乡愁最直接、最奏效且最具情怀的方式。新乡贤“告老还乡”在中国大众心中难得地拥有着可资依靠的精神沉淀。

新乡贤“告老还乡”是实现社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致使人才资源不断涌向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纷纷离开农村,渴望在城市立足。一方面,乡村人口资源日趋匮乏,越来越呈现“空心化”趋势,乡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被无奈搁置。另一方面,城市在交通、医疗、生态等公共资源上日益不堪负荷。广大官员、知识分子、蓝领、白领群体退休后留在城市,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更是为城市建设增添了无形的压力。实现该群体的“逆城市化”、使之回归乡村,是平衡城乡发展、扩大资源共享的破解蹊径。201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

告老还乡是新乡贤颐养天年的不错选择。相比交通拥堵、环境不断恶化的城市生活,乡村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绍兴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向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秩序的管理。在城区,绍兴力求保存古城原貌;在乡村,古色古香的台门、郁郁葱葱的山林,都刻画着这座城市最久远的记忆,映射着老一辈人心中最难割舍的岁月。在当初成长的地方追忆过去,在历经一番闯荡之后回归此地、复兴此地,又何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

四、对鼓励新乡贤“告老还乡”政策质疑的解析

对于钱念孙代表提出的鼓励新乡贤“告老还乡”的主张,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犹如政策执行途中的“拦路虎”,它们多是从乡贤主观意愿及他们回归乡村后发挥作用的实效角度考虑,对“告老还乡”作出了或片面、或偏激的定论。

(一)许多新乡贤退休后并不愿意回归农村

对于乡贤退休后回归乡村的意愿,人们似乎总是抱有疑虑。城市中便捷的现代家居和生活方式、先进的交通和医疗养老资源、几十年积累的亲友人脉以及对在城市扎根的子孙后代的牵挂,是否抵得过心中那一份对故乡的眷恋?在如此的权衡比较中,对乡贤回归意愿的猜忌便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项公共建议,新乡贤“告老还乡”被提出时并未天然带着“所有乡贤必然自愿回归”、或“所有乡贤退休后必须全部回到乡村”的“一刀切”。提倡新乡贤回归从来都是基于自愿原则,有且仅有舆论上的引导。而自愿基础上的提倡乡贤回归的意义在于,秉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根植于乡贤内心的文化精髓必将驱使部分贤者退休后在一定程度上告别几十年的城市生活,回到最初成长的地方,再发新芽,再添力量。

(二)新乡贤的过时“能量”并不符合当代农村发展需要

基于乡贤身份的定位,该群体必然在某一方面拥有相当的专业技能或管理专长,且在相应领域拥有一定的资源和影响力。这就决定了乡贤对于乡村的支持力度的高峰在于其“谋其职、在其位”期间,而退休后是否还能散发有价值的“光”和“热”,成了一个问号。这样的质疑实质是对乡贤反哺形式的局限性思考。乡贤群体的传统功能是“建设乡村,教化乡民”,这就意味着乡贤对于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物质供给和资源调和,更多的是通过个人言行向乡村传递相应的价值观,并凭借阅历积累后的眼界为破解乡村治理中的难题做好“诸葛亮”。相应地,对于乡贤提出的策略和谋划,也应综合当地党委和政府部门意见,选择性地予以采纳。

(三)新乡贤退休后的“权力余热”可能导致“权力寻租”

在新乡贤群体中,知识分子和白领、蓝领外,政府官员占有一定比重。这就不得不面对其退休后的“权力余热”问题。对于这方面疑虑至少可从两方面予以缓解:一方面,新世纪伊始,国家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管住退休官员“沉淀”的权力。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2013年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规定:“辞去公职或者退(离)休后三年内,不得到本人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兼职(任职),也不得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另一方面,退休官员在乡贤群体中所占比重毕竟有限,若因防范其“权力寻租”问题而彻底否定乡贤“告老还乡”的示范性作用,便无异于因噎废食了。

(四)新乡贤“告老还乡”后的物质需求给国家带来额外负担

在与数位绍兴地区未退休乡贤的访谈过程中,对于回归乡村后的物质需求问题,基本呈现几大类别:首当其冲的是住房问题。由于阔别家乡年岁已高,加上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限制,乡贤回乡后面临的多半是年久失修的老屋,抑或完全置身于无家可归的状态;其次是医疗资源的匮乏。乡村的医疗、养老资源无法与城市匹敌,尽管城市生活中要面临“城市病”的肆虐。此外还有健身、休闲等娱乐场所以及图书馆、信息中心等文化场所在乡村也是相当缺乏。以上的困难,若是再由国家给予经济上的照顾,那必然是一种民生之外的负担,当然也并非没有可以灵活解决的途径。绍兴市K区S村,即通过在村里划分固定区域,用村级资金换取土地使用权,为村里贫困户提供宅基地,待条件好转后逐步偿还的方式为回乡的乡贤提供了便利。而医疗资源和休闲场所等的建立则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相应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受益的将会是全体乡民。

五、绍兴市对新乡贤“告老还乡”的实践

根据上文分析,新乡贤“告老还乡”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行性。绍兴作为拥有丰富乡贤资源的名士之乡,应积极做好实践应对,为乡贤回归营造更好的主客观环境。

(一)建立信息库,做到“知己知彼”

在互联网时代,保持信息通畅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同样,掌握乡贤群体具体信息,是加强乡贤管理、提升乡贤参与度的前提条件。绍兴市应尽快建立乡贤人才资源库,并由专人进行定期联络和动态更新。在镇街层面统一设立乡贤组织的基础上,在村级层面按需成立相应的乡贤组织并做好监管,谨防出现“有建无用”现象。

(二)提升宣传力度,营造适宜氛围

鼓励乡贤回归遵循自愿原则,但作为乡村本土,应该尽可能创造条件以营造相应的氛围,且该氛围的营造应注重对乡贤贡献的肯定和对乡贤精神的弘扬。具体包括加强乡贤先进事迹宣传,弘扬正能量,提升乡民对乡贤的认可度;相关文艺部门可编演乡贤主题的文艺节目,安排巡演等,努力打好“情怀牌”,让乡贤真正感受到被尊敬、被重视,在传统意义上增加更强的存在感和社会荣誉感,以激发其回归家乡的热情。

(三)保障各方待遇,助力政策落地

除却“以情动人”来吸引乡贤回归之外,客观条件的保障同样亟待落实,应着力保障回归乡贤各方面待遇,包括物质奖励、精神激励以及政治待遇的提升。落实物质的保障,主要应妥善安排乡贤回归后的住宿、医疗、休闲娱乐及养老配套设施;而对于精神和政治待遇,具体可通过举办乡贤表彰系列活动,颁发聘书;安排乡贤列席政府部门相关会议,提供决策参考;或者定期邀请乡贤回乡参加联谊会,及时了解乡贤所思所想,并为相应想法的实现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贤中.墨家“尚贤”思想探析[J].周易研究,2014(1).

[2]墨子·尚贤(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3]墨子·尚贤(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4]李贤中.《荀子》尚贤与管理思想探析[J].孔子研究,2014(1).

[5]吴兢.贞观政要[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贝淡宁.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7]靳友成.我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J].中国人大,2009(15).

[8]李焕.中国古代告老还乡现象对构建新农村乡土文明的启示[J].理论导刊,2010(11).

[9]剑客.鼓励“告老还乡”反哺“乡土中国”[N].贵州民族报,2016-03-18(A2).

[10]季中扬,胡燕.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6(2).

[11]张永军,袁汝婷,刘巍巍.新乡贤需有新办法[J].西部大开发,2016(6).

[12]颜德如.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J].理论探讨,2016(1).

猜你喜欢
尚贤乡贤
打好“四张牌” 奏响乡贤“同心曲”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简本《文子》的文本思想特征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重析墨子的思想
墨家“法理”与“尚贤”、“尚同”
为什么民主尚贤制适合中国
电风扇不能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