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与比较符号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8-11-13 07:18刘百慧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符号学符号

刘百慧

作者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文艺学研究生

“中国当代艺术与比较符号学”国际研讨会于2018 年9 月25 日—26 日在上海大学东区文学院楼306 室举行。本次会议由意大利都灵大学传播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联合主办。围绕“中国当代艺术与比较符号学”这一议题,来自意大利都灵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的十余位学者展开讨论。

各位学者以符号学理论为出发点、涉及多种艺术类型,论述了不同领域中的符号现象。其中意大利都灵大学哲学系符号学、文化符号学和视觉符号学教授马西莫·里昂和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军以及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赵奎英这三位学者侧重于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而其他的学者则更侧重于个案分析。

里昂教授在题为《诸众与意义》的发言中首先指出自然语言有一些词语用以表示诸众的本体,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倾向义,例如英语中的host, horde,mass, swarm。同样,艺术中也有表现诸众的例子,比如油画在西方和东方艺术中一直描绘拥挤的场景,它由许多物体,矿产、植物、动物,还有人构成。在接下来的演讲中,里昂教授分析对比了米开朗琪罗《卡西纳之战》和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二者对诸众表现处理的不同之处,以及这两者对西方艺术处理诸众问题的影响,之后又分析了中国的《平定柯尔克战图》对诸众的表现,及其对后世艺术中诸众表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比较了西方和中国艺术中诸众的表达的异同,描述了对特定的文化意义与感官的愉悦中出现的大量相似对象的诸众的跨文化审美,并且讨论了这种跨文化美学在每一种文化,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中是如何被具体说明的,以此来说明“诸众”的艺术表现问题。

曾军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时间性符号的叙事分析:以近年来中国三部小说为例》,着重分析时间符号的叙事作用。他将写进文学作品中的日期和时间称为时间符号,认为这些符号将加入叙事并具有一些特殊的叙事功能。接着曾军教授着重分析了中国当代三部小说——《繁花》《小时代》《三体》——中的时间符号的使用。他认为,金宇澄注重个人时间意识,讲述命运故事,试图解构宏大叙事;郭敬明则基于摆脱上一代人影响的目的,采取了另一种建构微观叙事——为时代取名的方法,例如“折纸时代”,这是对一代人生活的把握,每一个人都成了时代的象征,所以《小时代》是寓言故事;而刘慈欣则创造了一个宇宙的时间,从其小说中,我们可以了解人类中心主义和地球中心主义,曾军教授指出刘慈欣的叙述是超越时间的,故将其定义为幻想故事。曾军教授还以鲁迅的《阿Q 正传》为例,论述了传奇时间和历史时间的问题。

赵奎英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艺术作为出场符号——艺术符号学新探》,她认为把艺术归于再现符号不仅受到当代语境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挑战,而且还会造成难以解决的符号学悖论和艺术意义难题,所以她将艺术作为一种显现性的出场符号,艺术作为出场符号,它不是对某个不在场对象的代替,而是对自身存在及相关意义的显现,是在特定时间和场所中发生的有意义或意味的符号实践。在这里,符号、存在和意义是同时出场、不可分割、一体生成的。赵奎英教授认为出场符号概念的提出,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艺术符号的本质、艺术活动的本体,还可以更深入、更直观地理解艺术符号与“人物”“出场”活动相关的物质性、动作性、展示性、具身性和场域性等特征,从而使艺术基本理论研究得到真正推进。

其他的学者则是从个案出发,涉及多种艺术类型,探讨了包括美食、音乐、游戏、影视等多个领域的文化现象。都灵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国际符号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西蒙娜·斯塔诺演讲的题目是《品尝烹饪艺术:中西美食的美学》,她认为来自中国各个地区以及生活在其他国家的中国人有着相同的饮食传统,中国人在食材准备和消费中十分强调菜肴的审美维度,如若考虑到中国菜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及其与西方烹饪传统在内的其他菜系的杂交,这种审美需求就变得更加重要。她对中国饮食文化中丰富的文学内涵和相关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探索中国烹饪艺术中的审美价值。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彭佳演讲的题目为《异质的男性化和女性化:马作为文化隐喻所揭示的性别等级》,她认为马超越了野生—驯养动物的分类,以歌舞团女演员的形象被装扮,所以成为了难以驯服并获得性别的女性符号。她指出中国的马术表演不仅讲述了帝国如何征服女性和其他民族或部落,而且还讲述了一个关于特权和先进文化如何合并游牧民族神秘力量的神话,并且强调关于马的绘画和诗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建立了神话和性别等级。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文艺理论研究》副编审王嘉军在题为《〈中国有嘻哈〉和嘻哈的文化政治》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有嘻哈》爆红的原因在于在真人秀的“真”和“秀”之间达成了某种平衡,其中关键在于嘻哈的“保持真实”这一信条正好迎合了大众对于“个性”的诉求,并且指出对于今日的中国而言,嘻哈最大的文化政治意义在于为经验贫乏时代的青年提供了表达经验的热情和手段。都灵大学的博士后加布里尔·马里诺同样探讨音乐的问题,其题目为《论音乐的意义或音乐片“马可波罗”:西方国家对中国音乐理解的符号学探究》,探讨了他所理解的中国音乐及其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对意大利文化的影响。他首先向听众展示了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从古典音乐(普契尼的《图兰朵》)到现代前卫音乐(约翰·凯奇,贾钦托·谢尔西),再到当代流行音乐(约翰·佐恩的“裸体城市的忧郁”,叛逆创作型歌手崔健,地下摇滚歌手颜峻,电子制作人Tzusing),并且通过对具体的文献综述和文本分析以及对作家和音乐策划人Sean White(中文名为张长晓)的访谈进行研究,发现了至少四种主要的话语修辞:“模糊”“派生”“极端”和“技巧”。坦佩雷技术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马蒂亚·蒂博的演讲题目是《驯服游戏:美国、欧盟和中国的游戏化实验和意识形态》,他谈论了游戏的一些负面影响及其带给人们的恐慌,由此产生的游戏边界的设定问题。蒂博教授指出“游戏化”这个概念在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中美两国为了介绍他们的军队,用的就是游戏化的方式。之后他又以格雷马斯的行动矩阵分析了游戏的利弊两个方面,以此来说明驯服游戏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高燕在题为《空镜作为一种隐喻:以电视剧〈空镜子〉为例 》的演讲中通过对电视剧《空镜子》的分析,探讨了镜子作为文化符号的新含义。她指出用镜子来比喻生活状态和自我建构是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镜子在当代视觉文化中经常被用作一种叙事策略,尤其是影视作品里,这符合后现代性的时空特征,她认为镜子的时间维度是现在,而镜子的空间维度是存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韩蕾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对中国的呼唤——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她首先对纪录片《中国》作了一个简明的介绍,包括这部纪录片对西方知识分子的影响和其在当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等,其次是通过雅各布森通讯模式重新审视《中国》这部纪录片对中国的呼唤,以及由此带来的我们处理文化变化方面带来的启示。都灵大学符号学和传媒学博士布鲁诺·萨雷斯在题为《省略与遗忘:当代“中国景象”里的诗学与图像时代 》的演讲中指出从西方视角来看,当代中国电影似乎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对规范实验的积极倾向,二是对与时间有关的问题的刺激的痴迷。并且通过对《闯入者》《山河故人》《白日焰火》等多部影片的分析,从文体和象征的角度揭示了当代“中国景象”的时代特征。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周海天的演讲题目是《模仿欲望或生产性作品:21世纪中国两部科幻小说中的符号学分析》,她认为科幻小说通常强调意义(价值)植根于表征物(能指)间的关系成为二十世纪符号学理论最突出的表现之一。然而,还有更深刻的根源能构成表征物的关系,并提供科幻小说的可理解性。世界作为主体的意义是先于存在的,它决定了模仿欲望与科幻小说生产性创作之间的界线。在此过程中,追求“所指”架起了符号学和解释学的桥梁。因此,21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模仿与生产之间的讨论,将引发符号学基础的研究与批判。

会议的最后讨论环节由里昂教授主持,彭佳副研究员、萨雷斯博士和马里诺博士等就会议进行发言讨论,最终里昂教授和曾军教授做总结发言。本次会议规模不大,但是问题明确,观点集中,充分展示了中意双方学者在符号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且提出新的问题与挑战,促进了双方的友好交流,展示了当代学者的风范,是一次成功的国际学术会议。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符号学符号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谢文利作品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韦萍作品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出版 聚焦老上大的红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