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期刊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路径研究*

2018-11-13 12:02祁艳红陈少志
现代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一流期刊

◎ 祁艳红 陈少志 李 瑶

一、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现状

当前在中国知网能检索到的学术期刊有8千多种,但其国际传播能力并不乐观。“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遴选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科技类入选期刊有175种,人文社会科学类有34种。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纳入统计的中国学术期刊总数为6 210种,其中“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有175种,约占2.8%;在这175种期刊中,国际他引影响因子的范围为15.394—0.118,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大于“3”的有22种,其中83种期刊国际他引影响因子都小于1。“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类有60种,数量与2012年相比虽然有所增加,但占比还不到总数的1%。在这60种期刊中,《运动与健康科学》(Journal of Sports and Health Science)的国际他引影响因子为2.427,排名第一,其他59种期刊的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全部小于1。

我国也有部分期刊被SCI、SSCI收录,但总的国际传播能力与国际顶尖期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航空航天SCI收录期刊为例,2016年美国入选期刊有16种,英国有6种,中国只有1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欧美一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上缺少竞争力,进而导致国际话语权的缺失,社科类期刊的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因而,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急需提上日程。只有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期刊才能占据学术前沿的制高点,才能对学术研究起到风向标的作用。

二、制约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的主要因素

1.体制机制的制约

体制机制的制约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方式和学术评价机制两个方面。在学术期刊范围内,我国出版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还存在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学术期刊出版需要经过层层审批,这就人为影响了学术研究的时效性,进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国际影响力。中国大多数高校都有学报,期刊风格乃至栏目设置雷同,导致经常出现争抢名家稿件这种“稀缺资源”的现象,反倒忽视了名家稿件的质量。这种体制带来的结果就是我国学术期刊总量庞大,但优质且有国际影响的期刊不多。学术评价机制方面,我们过度依赖西方评价体系,能入选SCI、SSCI是期刊质量提升的标志。很多社科类期刊因为研究内容过窄,或者涉及意识形态问题而不可能被选入,但此类期刊发表的一些成果恰恰对“中国问题”“中国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及国家创新的。

2.管理方式的制约

中国的学术期刊一般都隶属于高校、科研院所,生存主要靠主管部门拨款,因而市场意识不强、营销意识薄弱,不去或不屑于宣传、推广自己,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不积极,基本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层面。能得到政府资助的只是少数的“核心”期刊、大刊,能争取到企业资金支持的更少。很多学术期刊集约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圈内循环。

3.人才队伍的制约

学术期刊人才队伍的状况直接决定了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据了解,国内的一些学术期刊,其运营团队加上主编在内有的只有三五个人,有的期刊队伍缺少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没有做到编辑学者化,因而能否准确把握学术研究的当前热点,能否找到并深入研究中国问题,同时把这些问题放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考量,就成了问题。

4.“内功”不足的制约

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应该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研平台及一流的科研人才做支撑。如果不具备这种强有力的支撑即所谓“内功”,办成国际一流期刊难度系数则较大。目前我国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九校联盟被国际上列为“常青藤”范畴。在ARWU发布的201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榜单中,排名最靠前的清华大学,列第49位。在2018“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覆盖的5大领域54个学科中,美国大学遥遥领先,有35个学科夺冠;中国内地高校有8个学科被列为世界一流学科,在参与排名学科中占比为14.8%。以上统计数字也许并不十分精确,但至少可以从某个角度说明,目前我国的学术水平总体不强。

三、提升我国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

1.成活点

学术期刊的成活点即科学、合理的定位。定位准确,才能使期刊生存下来并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行。

关于对学术期刊进行合理的定位,我们认为需要经过“三步走”。首先,“我是谁”,即找准期刊自身在市场中的位置、确定智能互联时代期刊的办刊理念。这里重在形成自己的特色,各具特色才能避免期刊之间对稿源的无序竞争,才能利用差异迅速发展壮大。其次,“我从哪里来”,对期刊的定位来源于对专家的调研、对市场或者说行业的充分、全面的考察,进而通过期刊团队的研讨最终确定,而非闭门造车、主观思辨而来。再次,“我要到哪里去”,即确定期刊的发展方向及期刊服务的作者、读者群体。期刊发展方向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及长期三个阶段,稳步推进,最终取得在国际上的强大话语权。在亚洲同领域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最初的定位是给中国科学家提供一个向世界展示科研成果的窗口,在成功实现该定位和目标后,目前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杂志。

2.生长点

质量是期刊生存的终极竞争力,是期刊成长壮大的根本动力。创新是学术期刊永恒的追求,也是扩大期刊传播范围、打造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品牌的第一法宝。

第一,一流的学术期刊要建立一流的国际化作者团队,保证研究内容能引领学科发展潮流,并被业内专家所认可。第二,一流的学术期刊要拥有一流的期刊编辑队伍,编辑除了自身培养的之外,也要吸纳世界范围内知名的研究人员,即编辑队伍国际化。这支队伍要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善于与作者沟通,善于捕捉前沿且有价值的研究话题,并能恰到好处地对来稿进行加工、处理,使稿件的瑕疵降到最少。第三,创办英文版期刊,参与国际交流,逐步提高我国英文期刊的国际地位。日本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下大力气打造英文期刊,甚至把编辑部设在西方国家,大大增加了国际交流的机会及国际竞争力。我们在中国知网里检索到的英文版学术期刊共327种,占学术期刊总数的3.8%。这些英文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高于“1”的仅有54种,像清华大学的英文期刊《建筑模拟》从创刊到正式成为SCI来源期刊仅用了3年时间的例子在业界实属少见。而ISI收录期刊时也比较偏重于英文期刊,有些高水平的期刊往往由于语言的限制而未被收录。第四,审稿专家、编委会国际化。编委或审稿专家会对原始稿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他们的意见往往会左右编辑的选择,而这一点恰恰没有被国内的很多期刊重视起来。

3.嫁接点

嫁接点即积极争取各种平台的支持,把自己的产品通过平台嫁接进去。

政府支持是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保障。多数学术期刊的运转资金主要来源于主办单位,有广告收入的学术期刊不多,社会资金赞助学术期刊的比例也不大。我国的一些“名刊”“名栏”已经得到了政府基金支持,但这样的期刊数量有限。同时,学术出版机构可以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进行在线阅读等综合平台建设,拓展增值服务,逐步赢得用户及业界的认可,还可通过延伸产业链,组建传媒集团,拓宽服务范围,集约化经营,拓展学术期刊的生存空间。

好的嫁接点可以助力期刊迅速发展壮大。如光学领域的《光》于2012年创刊,目前在光学领域排名第三。《光》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脱颖而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其同自然集团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自然集团给《光》带来专业性的办刊起点,还在《自然》及其子刊中对《光》的文章进行推荐,使其能够快速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

4.爆发点

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爆发点在于,通过出版传播模式的创新,积极拥抱新媒体、新技术,及时、精准地将中国声音传播出去。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已经很流行,智能化正在成为趋势。在发行上,根据笔者的期刊从业经验及对同行的访谈,有些学术期刊只是每期给作者寄送样刊,将电子版上传知网,优先出版、网络首发等方式很多期刊还没有很好地利用,遑论新媒体传播平台的发行工作。截至2018年10月在中国知网能检索到的、网络首发的学术期刊不足900种,仅占我国期刊总数的1/10左右。这方面着手较早的大概要算《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该学报于2009年率先开展优先出版工作,于2015年正式推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并于2016年成为“CCTSS中国图书国际推广计划”首个期刊成员单位,这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宣传方面,除了要注重传统的平面媒体广告、纸质期刊推送等,更要重视基于数字化出版方式的数据库收录、期刊网站宣传、OA推送、网刊合作传播、语义出版、智慧出版等。

总体来看,无论是出版价值链的前端、中端还是后端,好的学术期刊都可以运筹帷幄,因此,在学术期刊质量过硬的前提下,加之各种辅助因素,打造国际品牌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当然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并非一日之功,但当我们发现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沿着正确的路径走下去时,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该会卓有成效。

注释:

① 肖宏.面向世界,打造国际引领性学术期刊[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12-29.

② 与中国生命科学并肩迈向世界前列—生物谷专访Cell Research主编裴刚院士,常务副主编李党生博士[EB/OL].http://www.feedtrade.com.cn/tech/biotech/200810/234373.html.

③ 杨旭东.创办国际学术期刊对学科建设和国际化的推动作用[J].科技与出版,2018(09).

④ 陈欢欢.中国离国际一流期刊有多远? [N].中国科学报,2018-08-21.

⑤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成为“CCTSS中国图书国际推广计划”首个期刊成员单位[EB/OL].(2016-08-02)[2018-11-18].http://www.npopss-cn.gov.cn/n1/2016/0802/c362661-28602919.html.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一流期刊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后浪与前浪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期刊审稿进度表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